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第五次考试历史试卷

2014-5-11 0:33:57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第五次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商朝的灭亡形式,确切地说属于

A.亡于民族战争  B.亡于属国

C.亡于王朝战争  D.亡于权臣

2.阅读右图,该地图能够反映

 A.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国的形势

 B.少数民族灭亡西周的情况

 C.华夏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情况

 D.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分布

3.从地理位置分析,春秋时期秦国争霸中原的最大障碍是

  A.晋国 B.齐国 C.楚国 D.宋国

4.战国时期的夹纻技术是用于

 A.青铜铸造  B.纺织业   C.漆器制作   D.酿酒业

5.汉武帝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是

 A.重法轻儒  B.无为而治 C.重儒轻法   D.尊儒尚法

6.东汉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

  A.皇帝征召  B.乡举里选 C.公府与州郡辟除  D.举孝廉

7.秦汉时期,中国已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亚地区

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条件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8.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中原环境破坏状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所缓解的直接原因是

 A.割据政权的建立   B.少数民族的内迁 C.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D.畜牧业有所扩展

9.下列是关于“马”的四种字体,属于小篆的是

10.下列统一全国的原因中,隋文帝与秦始皇不同的是 ①人民渴望统一  ②民族大融合 ③北方农业的恢复发展 ④决策正确 ⑤广泛搜罗人才 ⑥所灭国家的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

11.僧一行编历法时发现:“日南至,其行甚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这实际上表明他

A.发现了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现象  B.因条件所限造成了观测误差

C.发现了地球自转的周期         D.更精确地测算出了地球公转的周期

12.北宋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映证明了

  A.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B.兵越多,战斗力越强

  C.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13.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

14.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也进行了—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这些活动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      B.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些贸易活动

C.明政府加强与各国交往的一种手段  D.明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一种表现

15.在古代不能当作货币使用的是

  A.会子  B.交子  C.瓦子  D.银子

16.清朝统治前期,中俄签订的涉及中国北方领土的条约是

  A.《尼布楚条约》 B.《中俄布连斯奇界约》 C.《爱珲条约》 D.《中俄声明文件》

17.英国连续两次发动鸦片战争的动力来自

  A.新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资本主义的本质      D.工业革命

18.设想你是19世纪60年代投资经济的一位商人,你的投资领域最可能是

  A.轻工业  B.重工业  C.商科技产业  D.农业

19.《马关条约》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一项是

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开辟内河航线

20.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里程碑 ②都试图在中国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③都是希望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④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是否定又是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A.讨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   B.革命者是否采取武装斗争形式

  C.孙中山是否直接参加领导工作   D.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

22.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

  A.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   B.革命与保皇的斗争

  C.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斗争  D.维新与守旧的斗争

23.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黄埔军校的办学特点最突出的是

A.注意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注重三民主义教育

C.注重军事训练      D.注重政治学习

24.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很快就取得了重大胜利,其历史意义在于

  A.造成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分崩离析  B.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C.将革命大本营从广州迁到武汉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5.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主要是因为

  A.俄国帮助的进步性  B.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C.领导阶级的先进性  D.革命成果的丰富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均10分,共计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平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廿二史箚记》

   材料二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 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四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说明:这段说的是两汉时期实行的中外朝制度。]

 ——《汉书·刘辅传》

   回答:

   ①材料一中所言“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这种“变局”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分)

  ②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3分)

  ③根据材料三、四的叙述,指出汉代中央官制发生的变化及其直接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唯许牧司等并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资政新篇》

材料二  为了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灭洋虽然能够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是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册

 

回答:

①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对外态度有何异同?(3分)

②结合两场运动的活动重心及所学知识,从经济特点、思想文化和社会矛盾方面扼要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7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题14分,第29题16,共计30分)

28. 唐宋和明朝中后期,我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显著。

 ①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唐宋相比有何一致性和突破性?

②这种发展状况在意识形态领域有何反映,请结合史实说明。

29.概括指出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高三年级第五次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2.C  3.A  4. C  5.D  6.B 7.D  8. D  9.B  10.B 11.A  12..D 13.B

14.C  15.C  16.B  17.D  18.A  19.C 20.C  21.A  22.A  23.D  24.A 25.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均10分,共计20分)

26.①由秦朝的将相多为贵族,变为将相多出布衣。刘邦起自布衣,辅佐刘邦得天下者了多为平民,

刘邦建立政权后按功授爵封官,形成“布衣将相”局面。(3分)

 ②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武帝以前常以列侯为相,位高权重,而且汉初所封列侯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3分)

 ③变化:由使用“布衣”为相到建立中外朝制度。原因:丞相权势危及皇权,进一步削弱相权,实质:加强皇权。(4分)

27.①对外态度:同:都反对外国侵略。异:⑴太平天国运动承认外国的长处,主张有限度地开放。⑵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倾向。(3分)

②⑴太平天国运动活动的重心在南方,而义和团的重心在北方。⑵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大都集中在江南地区。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北方自然经济根深蒂固。⑶南方西方的文化思想和宗教较早传入,对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北方则不如南方。⑷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阶级矛盾尖锐;义和团运动期间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7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题14分,第29题16,共计30分)

28.⑴(6分) 一致性:

①都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结果。②都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如唐代手工业中心、明代重要城市等。(4分)

突破性:

①明朝时期城市发展的生产性和商业特点更突出一些,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轻。

②明朝在江南一些城市出现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分)

⑵表现:(8分)

①唐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扩大,适应市民需要的文学形式“传奇”以及文体活动发展起来,如《李娃传》、《柳毅传》。(2分)

②两宋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词、戏剧以及书法、绘画的发展,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明上河图》等。(2分)

③明代小说的创作、戏剧、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就,如《水浒传》、《西游记》等。(2分)

④反封建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的出现是更突出的成就,如李贽、黄宗羲的反封建思想。(2分)

 

 29.⑴ 变化:(8分)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②政治上: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③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⑵原因:(8分)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②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加剧,遭到中国人民的反抗。④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