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历 史 试 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列强侵略是中国近代贫穷和落后的主要根源。据此回答1—6题。
1.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 )
A.损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2.鸦片战争后,下列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的先后顺序是 ( )
①通商口岸出现外资企业 ②中国海关管理权落入外国人手中
③中国人创办近代商船航运企业 ④列强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 ( )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中国市场更加开放,扩大侵略权益
C.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利用“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4.英国人赫德说“我所主持的工作虽然叫做海关,但其范围甚广,而最重要的是它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英国人的手中。”这从本质上表明赫德长期霸占的海关是 ( )
A.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机构 B.超出了其职权范围
C.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D.威胁着清朝政府的统治
5.19世纪下半期,沙俄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通过下列不平等条约实现的( )
A.《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B.《爱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C.《天津条约》、《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D.《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6.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是在 ( )
A.甲午战争清军战败 B.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时
C.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 D.《辛丑条约》签订分
7.对于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有 (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五口通商后外商企业的出现
C.洋务运动的兴起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8.美国驻华使馆武馆欧柏在一份报告中记述“我亲眼看到许多杀人的事情,这些被杀者,是根本没有武装的,我还看到许多尸体,他们的手是被绑在后面的。我曾经看到许多伤痕累累、显然是被刺刀杀死的尸体,而且我可以判定,他们是无抵抗的情况下被杀害的。”上述暴行反映的是 ( )
A.日军在旅顺的大屠杀 B.八国联军在北京的屠杀
C.济南惨案 D.英法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9.清政府先后于1684年1885年在台湾设府、省管辖机构的根本目的是 ( )
A.巩固海防以维护国家统一 B.加速台湾地区经济发展
C.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D.防止西方殖民者侵扰台湾
10.洋务派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结果却是“有海无防”。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其目的是维持腐朽的封建制度 B.中国军事技术和经济实力薄弱
C.中国近代海军起步晚,时间短 D.列强军事力量过于强大
11.下列历史现象中,顺应了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趋势的是 ( )
①派遣留学生 ②聘用外国人任海关总税务司
③设立总理衙门 ④引进西方技术,开办工矿企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有人认为中日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中日甲午战争后 (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性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的思想开始形成
13.维新变法运动在十九世纪末之所以能取代洋务运动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其主要原因是 ( )
A.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民主革命思想还没有能广泛传播
C.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光绪皇帝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据此回答14—15题。
14.义和团运动自始自终的斗争直指洋教,近代中国人民与洋教的矛盾始于 ( )
A.鸦片战争后 B.“马神甫事件”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甲午中日战争后
15.“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反映义和团认识到了 ( )
A.农民阶级与外国反动势力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B.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占主要地位
C.西方列强与中国政府的矛盾尖锐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16.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理由是 ( )
①规模超过兴中会等组织 ②有公认的领导人
③有明确的革命纲领 ④有严密的组织机构
A.①②③④ 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17.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因素是 ( )
A.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C.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曲折甚至反复的阶段。据此回答18—19题。
18.民国初年,我国出现了两次帝制复辟,这从根本上说明 ( )
A.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封建意识的根深蒂固 D.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据此回答20—24题:
19.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复辟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
A.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B.孙中山高举反复辟旗帜
C.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激化 D.全国人民一致反对
20.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 )
①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③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思潮的主流④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辛亥革命后,英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在我国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制造分裂事端,主要是借助于 ( )
A.中国政局大变动的局面 B.中国各派系军阀的卖国投靠
C.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迫切欲望 D.地方统治势力的独立野心
22.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的态度由武装干涉到“严守中立”,既而又变为扶植袁世凯策划“南北议和”。造成这一系列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 )
A.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得失 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袁世凯的卖国求荣 D.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
23.日本政府在“二十一条”中提出:“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界或割让他国”,其真实是 ( )
A.企图干涉中国内政 B.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C.维护北洋军阀政府的权益 D.排斥其他列强,企图独占中国
24.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出现了长期动荡的局面,其原因是 ( )
①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②中央政府成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③维护民主共和的进步力量弱小④社会经济不够发达和封建力量的强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 )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D.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燃一新。据此回答:
26.1920年间,共产主义小组在各地建立并开展活动,其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 )
A.有组织的宣传马克思义 B.掀起了工人运动的新高潮
C.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 D.为党的创建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27.在中共领导下1925年出现了工人运动高潮。这一高潮的本质特征是 ( )
A.上海、广州是运动的中心地点 B.建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C.集中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民族资产阶级始终参加革命
28.1923年中共“三大”就国共合作问题决定 ( )
A.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B.同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
C.帮助国民党改组,使之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D.必须坚持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
29.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 ( )
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②中国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运动本质区别是 ( )
A.由先进阶级领导 B.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斗争目标
C.采用暴力的形式 D.斗争逐渐走向统一领导
31.对北洋军阀统治评述正确的是 ( )
A.是帝国主义门户开放政策的产物 B.是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C.其统治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国民革命运动彻底结束了其反动统治
32.近代中国始终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根据中共二大的最低纲领“人民大众”应包括 ( )
A.近代新兴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B.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C.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题7分,第34题7分,第35题8分,共2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英国输华商品总值
年份 | 1840 | 1841 | 1845 | 1850 | 1851 | 1853 |
总值 | 52.4 | 96.6 | 239.0 | 140.0 | 216.0 | 100.0 |
材料二:
中国银钱的比价
年份 | 1840 | 1841 | 1842 | 1843 | 1844 | 1845 | 1846 | 1847 | 1848 | 1849 | 1850 |
银一两 兑钱数 | 1643.8 | 1546.5 | 1572.2 | 1656.2 | 1724.1 | 2024.7 | 2208.4 | 2167.8 | 2299.8 | 2355 | 2230.3 |
指数 1821/100 | 129.8 | 122.1 | 124.1 | 130.8 | 136.1 | 159.9 | 174.4 | 171.1 | 181.5 | 185.9 | 176.1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1840年至1845年和1845年至1850年的数据变化有什么相似和相异之处?
(2)上述相似和相异之处各反映了什么史实?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
年份 | 出口 | 进口 | 出超(+)或入超(-) |
1913 | — | ||
1918 | 947420 | +913336 | |
1922 | 663290 | — |
材料二: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咱梗阻,节节为厉,行之愈远,则商化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另一资本家又写道:“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述以善后。”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怎样的发展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1922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不要摘抄原文)。
(3)从上述材料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35.阅读下材材料:
材料一:[1901年清政府下诏实行“新政”,诏令曰:]“世有万古不变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变革)可知,著于《论语》。……自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即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大抵法积(沿袭大久)则弊,法弊则更(更新),要归于强国利民而已。”
——摘自《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条
材料二: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10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制度和社会变革开始较早,而政治灾难直到最后才降临。事实上,直到1911年为止,中国政府一直按19世纪90年代所宣扬的、但未见成效的那些方式进行重建。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新政”期间驻长沙的英国领事说:“全省各县在量入为出方面,似乎发现了极大困难,这主要是由于介绍进来的无数新政措施的开支引起来的。他们(清政府官员)动了很多脑筋,考虑实行新的税收方式,……税收是陡增猛涨的,特别令人痛惜的是,征集的钱拿不出来作一丁点儿好事,这就使新的税收加倍不得人心了。”……当时日本的外务省档案记载:“新政愈益实行,财政愈益枯竭而人民则愈益痛苦。常常因为这一点。人民和官府之间的矛盾增长了。”
——摘自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
材料四:清政府有两个足以导致它改革失败并崩溃的重症:一是整个官僚队伍腐败、疲沓,缺乏必要的政治素质,二是满汉矛盾。……孙中山曾经指出,由于“满人据中国”,“故君主立宪在他国臣民之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可暂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
——摘自李育民《重论清末新政的宪政改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清末“新政”与戊戌维新在思想和认识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2)清末“新政”为什么没有起到缓和社会矛盾,使中国富强的作用?
(3)依据这一组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新政”是以积极意义为主还是以消极意义为主?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8分,第37题11分,第38题11分,共30分)
36.概括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各派政治力量的思想主张,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源。
37.19世纪末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其共同之处和各自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并概括上述各阶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8.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同时并存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这一时期中国革命运动主要是在新三民主义旗帜下进行的,为什么?
高三年级第一次阶段测试
历史试卷答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答案 | D | A | B | C | B | B | B | A | A | A | C | C | D | C | D | C |
题号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答案 | C | B | D | D | A | B | D | A | D | D | C | A | D | A | C | D |
第Ⅱ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第33题7分,第34题7分,第35题8分,共22分。)
33.(1)两表在1840—1845年间的数据基本上都呈增长发展的趋势。但从1845—1850年间,英国输入中国商品总值呈现减少趋势,而我国银钱的比价仍呈上涨的趋势。
(2)相似之处反映了英国对华倾销商品的激增造成了中国白银外流,银价上涨。而相异之处反映了虽然英国对华倾销商品减少了,但由于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后,法国和美国对华输入商品增加了,外国在华倾销商品的总量仍在增长。
34.(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一战后又衰落;原因: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高额工业利润的刺激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帝国主义又加紧侵略中国;影响:新文化运动兴起,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旧民主革命转变。
(2)军阀割据,关卡林立,税收沉重,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资金、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竞争。
(3)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要想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5.(1)都认识到变法的必然性,认识到社会变革是救亡图存的出路。新政实际上是在实行戊戌变法的许多措施。说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和国内矛盾的激化,清政府必须通过改革来维护其统治。
(2)因为新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清朝官僚阶层腐败,不能承担改革重任;满洲贵族的统治导致国内民族间的矛盾难以协调。(3)积极意义:符合历史潮流,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政的措施有利于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发展近代企业,增强军事力量。
消极意义:新政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被迫进行的改革,新政主要依靠封建贵族和官僚,新政是对人民大众的盘剥和欺骗,加剧了国内形势的动荡。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第36题8分,第37题11分,第38题11分,共30分)
36.清政府:面对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协求和,另一方面顽固坚持旧的法统拒绝进行任何改革。原因:是由满清贵族顽固的阶级立场决定的,其当时的腐朽性也决定了其态度。
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观念,开始注目世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抵御外来侵略。原因:是鸦片战争民族矛盾的激化的产物,也是其爱国立场决定的。
洪秀全主张平均主义改造中国。原因:其思想是由其农民的小农意识决定的。
洪仁王干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西方有肤浅的认识。原因:其思想转变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影响的结果。也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影响。
37.共同之处:都是挽救民族危亡、发民菜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显著特点:
第一阶段:以(以应诏统筹全局折)为施政纲领,仿效西方君主立宪制;
第二阶段: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第三阶段: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实质也要实现民主共和。
影响:第一阶段: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第二阶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和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第三阶段: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为“五四”运动及向新民主主义过渡奠定了思想基础。
认识:(1)近代化的内容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而应是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面近代化,中国这一时期的近代化正是这样一个渐进的发展与不断深化的过程。(2)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中国就不能富强,因此中国近代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近代化。(3)古老的封建文明在这一时期成为近代化道路的羁绊。
38.并存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在组织革命的长期探索中,完成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屡屡失败。此时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基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孙中山接受了苏联和中共的建议,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着工人、农民利益,与中共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因此它成为各阶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加之中共初建,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国民党力量及影响较大,新三民主义自然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