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历史第四次阶段测试

2014-5-11 0:33:57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历史第四次阶段测试

 试 卷 

(选择题 75)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是因为(    )

A.源自商部落   B.商民善于经商   C.商部落资源丰富    D.商朝时候货币流行

2.公元前四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交战的新局面,结果魏国势力削弱。在齐魏交战中,使魏国势力削弱的战役是(    )

  ①桂陵之战   ②城濮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我国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历史较早,最早在这一地区设置行政机构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4.源于西魏的府兵制到唐朝开元年间陷于崩溃,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均田制的瓦解          B.兵役繁重造成士兵逃亡 

C.府兵地位下降          D.募兵制的实行

5.隋唐时期出现的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太阳运行规律的历书是(   )

A.《授时历》    B.《太初历》    C.《大衍历》    D.《十二气历》

6.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永济知县,周到任时,符彦卿到城外迎接,周渭却趾高气扬,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而已。对此情景,符彦卿心中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其原因是(   )

A.周渭位居高官,身份特殊       

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地方节度使已被削夺兵权,地方军、政、财权分离,彼此无隶属关系

D.地方行政长官由文官担任,掌握地方军队将领的任免权

7.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②赋税制度的改革

 ③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④商品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清朝对西藏地区加强管理的措施不包括(   )

A.设置理藩院掌管民族事务         B.设置驻藏大臣

C.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D.掌管宗教首领的册封权

9. 将南京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是(    )

  ①外商企业的刺激  ②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  ③洋务企业的诱导 ④封建政府的大力扶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下列活动与李鸿章有关的是(   )

  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③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参加保国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1895年,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对此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① 目的是为中国主持正义           ②说明了俄德法在全球的利益一致

③体现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抗和联合  ④反映了列强之间既有矛盾又有勾结

A.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 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倾向是(  )

A.二次革命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议会政治

14.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主要是指(   )

A. 主张民主共和                B. 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15.以下关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各方面依据的叙述,不完全准确的是(   )

A.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

C.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军阀       D. 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

16.“九·一八”事变后,国联提出的解决中国东北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是(    )

A.主张中国东北恢复原状            B.承认伪满洲国的存在

C.主张日本退出中国东北            D.主张列强共管中国东北

17.1935年,中共中央在召开遵义会议,会议(    )

A.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思想上的错误    B.清除了王明“左”倾思想的影响

C.独立自立地解决了党的重大问题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8.冯玉祥将军曾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其中包括(    )

 ①“北京政变”后力主和平统一中国       ②五原誓师,参加国民革命

 ③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奋起抗战        ④收复多伦,给日伪军沉重打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央中央提出:“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在(    )

A.洛川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八七会议     D.中共七大

20.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各种矛盾有(     )

①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②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矛盾

③国民党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的矛盾      ④美英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1.《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对这一政策的最恰当的评价是(   )

A. 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B. 合理调节各抗日阶级内部关系

C.保障地主的基本利益        D.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22.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推动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与共产党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B.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争取

C.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      D.国统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3.1949年,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时,解放战争的形势是(   )

A.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即将开始    B.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胜利在望

C.与国民党的“北平和谈”破裂    D.解放军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4.1949年至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

A.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B. 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D.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25.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恢复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有

①反官僚主义 ②反主观主义 ③反贪污  ④反宗派主义 ⑤反浪费 ⑥反党八股(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非选择题 75)

二、材料解析题(共36分,其中26题10分,27题15分,28题11分)

26.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谕大学士、九卿等:……今海内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现)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

                        ——摘自《清圣祖仁皇各实录》

材料二   将全国丁银总额固定下来,不再随着人丁数字的增长而加赋,这对无地少地的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好处,也使广大农民不再因丁税太重而四处逃亡。这对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增加政府税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三   “地丁合一”(即“摊丁入亩”)的具体内容是:“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 ‘地丁'。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清史稿》卷一二一)以上所引,说得很明白,“地丁合一”的基本精神是简化赋役的征收办法,将双重标准化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对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摘自李治亭主编《清史》(上卷)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材料一说明康熙年间在赋税制度方面有什么新举措?(2分)实行这一新举措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三所涉及的赋税制度对上述新举措有何进一步发展?(2分)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二者的共同影响。(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其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年)

   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4分)

(2) 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2分)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2分)

(3) 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盖主战固须先求国内统一,即主和亦非求国内统一,绝不能言和。”

                        引自民国二十年蒋介石的某次演说

   材料二:(民国二十六年)“(一)国民党同意了中国共产党送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在红军改编开赴山西前线后发表,并由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们。(二)国民党同意红军改编后设总指挥部,由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

                              《引自国共两党关系史》

   材料三:“对中共是要斗争的,不要怕它”,“我们对中共不好像十五六年前那样,而应采取不打它,但也不应迁就它,现在对它要严正管束教训保育。现在要溶共不是容共。”

                引自民国二十八年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奸匪竟……企图破坏统一遂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不仅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引自民国三十四年蒋介石给何应钦的密电

回答: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的变化。(5分)分析说明国民党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三. 问答题(本大题共39分,其中第29题12分,第30题13分,第31题14分)

29.评述秦汉时期儒家学说所处的社会地位。(6分)指出近代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比较两者对孔子学说的态度及目的。(6分)

30.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在组织形式、领导阶级、革命纲领和斗争目标方面的不同,(8分)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与时俱进,其民主革命思想新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促进其思想发展的客观原因。(5分)

31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面临着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对于中国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等各种政治力量都提出了各自的“治国主张”。(14分)

  请回答:当时中国国内政治问题的核心是什么?(2分)围绕这一问题,当时国内三种政治势力在中国前途问题上的主张各是什么?(6分)各体现了怎样的阶级性?(3分)其主张的结果如何?(3分)

文本框: 班级 学号 姓名 .

……………………………密……………………………封………………………线…………………………线…………………………………………………线……………………………
高三历史试卷答题卡

一、 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

二、 材料解析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1分,共计36分)

26

     27

28.

. 问答题(本大题共39分,其中第29题12分,第30题13分,第31题14分)

29.

30.

31.

第四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  2.C 3.B  4.A 5.C 6.C  7.C 8.C  9.A  10.C  11.A 12.A 13.D  14.D

15.D 16.D 17.C 18.C 19.B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①新举措: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原因:人口增加,人均土地面积减少。

  ②发展: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影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稳定社会秩序。

27.(1)创办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措施;(1分)采用大机器生产也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1分)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统治。(2分)

(2)严重入超;(2分)中国的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的机器产品竞争;(2分)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企业。(2分)

(3)“求富”是“求强”的基础;(1分)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2分)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2分)

28.(1)政策变化:“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实行不抵抗政策,对内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7年实行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的政策。(3分)1939年又提出“溶共”的反。共政策。(1分)1945年抗战胜利后,实行挑起国内战争的“剿共”政策。(1分)

  (2)主要原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认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对其统治的最大威胁,所以提出“攘外必先安内”。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直接威胁了蒋介石的统治,所以蒋被迫联共抗日。(2分)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策略,对国民党采取诱降为主的方针,导致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致使国共关系紧张。(2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所以又实行挑起内战的“剿共”政策。(2分)

29.社会地位:秦统一后,统治者以法家学说巩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儒家学说不占主导地位。儒生攻击郡县制,冲击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残暴手段统一思想,排挤和迫害儒家学说。(3分)

   汉武帝时,为了从思想上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接受了儒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3分)

  运动性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2分)

  态度:前者推崇孔子,将其称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后者批判孔子,将其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护符。(2分)

  目的:前者是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并减轻改革的阻力。后者是为了打破封建思想道德的束缚,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2分)

30.①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教”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②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③:革命纲领:从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三民主义④斗争目标:从 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8分)

  新发展表现在: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2分)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3分)

31.(1)核心是和平建国和民主政治问题(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2)主张:①中国共产党主张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反对内战独裁。②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妄图消灭人民革命的力量。③民主党派坚持中间道路,主张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民主党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4)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国民党的主张最终破产;民主党派的主张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