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历史第四次阶段测试
历 史 试 卷
第Ⅰ卷 (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是因为( )
A.源自商部落 B.商民善于经商 C.商部落资源丰富 D.商朝时候货币流行
2.公元前四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交战的新局面,结果魏国势力削弱。在齐魏交战中,使魏国势力削弱的战役是( )
①桂陵之战 ②城濮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我国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历史较早,最早在这一地区设置行政机构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4.源于西魏的府兵制到唐朝开元年间陷于崩溃,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均田制的瓦解 B.兵役繁重造成士兵逃亡
C.府兵地位下降 D.募兵制的实行
5.隋唐时期出现的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太阳运行规律的历书是( )
A.《授时历》 B.《太初历》 C.《大衍历》 D.《十二气历》
6.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永济知县,周到任时,符彦卿到城外迎接,周渭却趾高气扬,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而已。对此情景,符彦卿心中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其原因是( )
A.周渭位居高官,身份特殊
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地方节度使已被削夺兵权,地方军、政、财权分离,彼此无隶属关系
D.地方行政长官由文官担任,掌握地方军队将领的任免权
7.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②赋税制度的改革
③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④商品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清朝对西藏地区加强管理的措施不包括( )
A.设置理藩院掌管民族事务 B.设置驻藏大臣
C.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D.掌管宗教首领的册封权
9. 将南京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是( )
①外商企业的刺激 ②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 ③洋务企业的诱导 ④封建政府的大力扶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下列活动与李鸿章有关的是( )
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③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参加保国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1895年,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对此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① 目的是为中国主持正义 ②说明了俄德法在全球的利益一致
③体现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抗和联合 ④反映了列强之间既有矛盾又有勾结
A.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 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倾向是( )
A.二次革命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议会政治
14.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主要是指( )
A. 主张民主共和 B. 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15.以下关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各方面依据的叙述,不完全准确的是( )
A.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
C.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军阀 D. 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
16.“九·一八”事变后,国联提出的解决中国东北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是( )
A.主张中国东北恢复原状 B.承认伪满洲国的存在
C.主张日本退出中国东北 D.主张列强共管中国东北
17.1935年,中共中央在召开遵义会议,会议( )
A.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思想上的错误 B.清除了王明“左”倾思想的影响
C.独立自立地解决了党的重大问题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8.冯玉祥将军曾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其中包括( )
①“北京政变”后力主和平统一中国 ②五原誓师,参加国民革命
③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奋起抗战 ④收复多伦,给日伪军沉重打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央中央提出:“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在( )
A.洛川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八七会议 D.中共七大
20.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各种矛盾有( )
①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②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矛盾
③国民党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的矛盾 ④美英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1.《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对这一政策的最恰当的评价是( )
A. 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B. 合理调节各抗日阶级内部关系
C.保障地主的基本利益 D.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22.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推动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与共产党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B.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争取
C.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 D.国统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3.1949年,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时,解放战争的形势是( )
A.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即将开始 B.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胜利在望
C.与国民党的“北平和谈”破裂 D.解放军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4.1949年至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
A.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B. 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D.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25.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恢复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有
①反官僚主义 ②反主观主义 ③反贪污 ④反宗派主义 ⑤反浪费 ⑥反党八股(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6分,其中26题10分,27题15分,28题11分)
26.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谕大学士、九卿等:……今海内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现)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
——摘自《清圣祖仁皇各实录》
材料二 将全国丁银总额固定下来,不再随着人丁数字的增长而加赋,这对无地少地的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好处,也使广大农民不再因丁税太重而四处逃亡。这对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增加政府税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三 “地丁合一”(即“摊丁入亩”)的具体内容是:“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 ‘地丁'。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清史稿》卷一二一)以上所引,说得很明白,“地丁合一”的基本精神是简化赋役的征收办法,将双重标准化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对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摘自李治亭主编《清史》(上卷)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材料一说明康熙年间在赋税制度方面有什么新举措?(2分)实行这一新举措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三所涉及的赋税制度对上述新举措有何进一步发展?(2分)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二者的共同影响。(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其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年)
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4分)
(2) 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2分)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2分)
(3) 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盖主战固须先求国内统一,即主和亦非求国内统一,绝不能言和。”
引自民国二十年蒋介石的某次演说
材料二:(民国二十六年)“(一)国民党同意了中国共产党送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在红军改编开赴山西前线后发表,并由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们。(二)国民党同意红军改编后设总指挥部,由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
《引自国共两党关系史》
材料三:“对中共是要斗争的,不要怕它”,“我们对中共不好像十五六年前那样,而应采取不打它,但也不应迁就它,现在对它要严正管束教训保育。现在要溶共不是容共。”
引自民国二十八年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奸匪竟……企图破坏统一遂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不仅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引自民国三十四年蒋介石给何应钦的密电
回答: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的变化。(5分)分析说明国民党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三. 问答题(本大题共39分,其中第29题12分,第30题13分,第31题14分)
29.评述秦汉时期儒家学说所处的社会地位。(6分)指出近代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比较两者对孔子学说的态度及目的。(6分)
30.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在组织形式、领导阶级、革命纲领和斗争目标方面的不同,(8分)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与时俱进,其民主革命思想新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促进其思想发展的客观原因。(5分)
31.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面临着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对于中国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等各种政治力量都提出了各自的“治国主张”。(14分)
请回答:当时中国国内政治问题的核心是什么?(2分)围绕这一问题,当时国内三种政治势力在中国前途问题上的主张各是什么?(6分)各体现了怎样的阶级性?(3分)其主张的结果如何?(3分)
高三历史试卷答题卡
一、 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
二、 材料解析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1分,共计36分)
26.
27.
28.
三. 问答题(本大题共39分,其中第29题12分,第30题13分,第31题14分)
29.
30.
31.
第四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 2.C 3.B 4.A 5.C 6.C 7.C 8.C 9.A 10.C 11.A 12.A 13.D 14.D
15.D 16.D 17.C 18.C 19.B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①新举措: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原因:人口增加,人均土地面积减少。
②发展: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影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稳定社会秩序。
27.(1)创办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措施;(1分)采用大机器生产也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1分)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统治。(2分)
(2)严重入超;(2分)中国的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的机器产品竞争;(2分)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企业。(2分)
(3)“求富”是“求强”的基础;(1分)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2分)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2分)
28.(1)政策变化:“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实行不抵抗政策,对内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7年实行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的政策。(3分)1939年又提出“溶共”的反。共政策。(1分)1945年抗战胜利后,实行挑起国内战争的“剿共”政策。(1分)
(2)主要原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认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对其统治的最大威胁,所以提出“攘外必先安内”。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直接威胁了蒋介石的统治,所以蒋被迫联共抗日。(2分)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策略,对国民党采取诱降为主的方针,导致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致使国共关系紧张。(2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所以又实行挑起内战的“剿共”政策。(2分)
29.社会地位:秦统一后,统治者以法家学说巩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儒家学说不占主导地位。儒生攻击郡县制,冲击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残暴手段统一思想,排挤和迫害儒家学说。(3分)
汉武帝时,为了从思想上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接受了儒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3分)
运动性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2分)
态度:前者推崇孔子,将其称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后者批判孔子,将其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护符。(2分)
目的:前者是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并减轻改革的阻力。后者是为了打破封建思想道德的束缚,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2分)
30.①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教”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②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③:革命纲领:从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三民主义④斗争目标:从 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8分)
新发展表现在: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2分)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3分)
31.(1)核心是和平建国和民主政治问题(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2)主张:①中国共产党主张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反对内战独裁。②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妄图消灭人民革命的力量。③民主党派坚持中间道路,主张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民主党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4)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国民党的主张最终破产;民主党派的主张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