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了( )
A.分封制的瓦解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王权的加强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2.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运用 ③水利灌溉的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文景之治”的本质相同点是 ( )
A.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
B.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C.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东移
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4.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5.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 ( )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D.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6.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肆宣扬佛教的根本目的是 ( )
A.麻痹人民 B.发展石窟艺术
C.扩大寺院势力 D.维护封建统治
7.下列关天三省六部制作用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C.提高了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机构 D.进一步加强皇帝的权力
8.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举措有 ( )
①开始设置进士科
②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以高官主持科举考试
④实行糊名法以防止舞弊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B.消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
C.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条件
D.使朝廷有足够的“岁币”议和
10.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实际上是少数民族( )
A.内迁杂居过程 B.社会封建化过程
C.民俗汉化过程 D.南下开发过程
11.与隋唐文化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点是 ( )
A.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传统科技开始衰弱
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D.中国科技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
12.明末农民战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 ( )
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
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
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
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
1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弱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4.18世纪中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经济比英国发达 B.中国产品较英国质优价廉
C.团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15.中国近代化开始于 ( )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16.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 )
A.太平军 B.维新派 C.洋务派 D.义和团
17.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 )
A.运动的阶级基础上 B.失败的根本原因上
C.失败的客观原因上 D.斗争的侧重点上
18.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下列会议,决定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是 ( )
①中共三大 ②中共七大 ③遵义会议 ④瓦窑堡会议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1953—1954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 )
A.全国政协成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20.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毛泽东所说的“转折点”是指 ( )
A.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国共重庆谈判
B.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解放战争时期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D.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占领南京与国民政府覆亡
21.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 ( )
A.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
C.国统区的革命斗争 D.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2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是 ( )
①新中国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④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23.1949年至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
①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②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③代行共和国最高权力机构的职能
④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 ( )
①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
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国内主要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25.下列会议提出许多富有创造性的主针和设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探索的是 (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八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1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总是)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景文集·上三冗三费疏》
材料二 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安石曰:“变内俗,立法变,最方今所急也。”
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廿十史札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冗”指什么?“三冗”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材料二中的对话发生在哪一年?“变内俗,立法变“主要有哪3大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
27.阅读下列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材料: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1941年12月战争爆发时 | 1942年 |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 | ||||
中国战场 | 太平洋战场 | 东南亚 | 中国战场 | 太平洋印度洋 |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 东南亚太平洋 |
35个师团 | 19个师团 | 7个师团 | 37个师团 | 15个师团 | 111万多人 | 10万人 |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在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享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够,惟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三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四
中 国 | 美 国 | 英 国 | |||
伤亡 | 死亡 | 直接经济损失 | 间接经济损失 | 死亡 | 死亡 |
3500万人 | 2000多人 | 620亿美元 | 5000亿美元 | 40.5万人 | 37.5万人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三中罗期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四,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第30题10分,共计34分。)
28.我国历史上有统一有分裂,而统一是总趋势。试结合历史事实指出我国古代四次大统一局面形成的标志以及出现统一局面的共同原因。
29.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什么在20世纪初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较之维新思想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30.在中国近代史末期和现代史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其特点是什么?
高三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分)
1.D 2.D 3.A 4.D 5.B 6.D 7.B 8.B 9.C 10.B
11.D 12.C 13.B 14.D 15.C 16.B 17.D 18.A 19.C 20.B
21.A 22.A 23.C 24.D 25.D
二、材料解析题:(共16分)
26.(1)冗官,冗兵,冗费。用分权的办法,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用募兵养兵的办法,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形成冗兵局面。军费官俸开支大,对辽夏的负币,形成冗费局面。
(2)1069年,理财措施,军事措施,教育措施。政府财政收入大增,兴修了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荒田,军事实力增强。
(3)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北宋统治,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把靖康之难归罪于变法是错误的。
27.
(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其在太平着战场上的兵力不足。
(2)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将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未出现的原因是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打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中国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三、问答题:(共34分)
28.
(1)标志:①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②589年隋灭陈,实现统一。③3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④1279年元灭南宋,实现统一。
(2)原因: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②分裂时期部分地区经济仍有发展,为统一奠定经济基础。③分裂时期仍然存在民族交往,民族融合增强,有利于统一。④杰出人物如秦始皇隋朝杨坚、元朝忽必烈等的雄才大略,在统一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⑤四朝统一前都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为统一的实现提供保证。
29.
(1)成为主流的原因:①20世纪初,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国内矛盾更显突出。②清政府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其反动本质更被人民看清。③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使资产阶级中下层力量加强。④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大批知识分子接受了革命思想。
(2)进步性:①斗争方式上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经治。②斗争目标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0.
(1)1949年10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主要是: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并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2)根据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样,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特点: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实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与国家帮助的原则;对民族资本采用了赎买的政策,把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进行;整个改造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与步骤,进行渐进的和平的转变,最终实现了改造建设两不误的和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