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

2014-5-11 0:33:57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


(1)民主革命时期的会议
①中共“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通过了中共的第一个党纲,选举了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②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杭州特别会议:1922年在杭州召开,讨论了两党合作问题。
④中共“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⑤“八七”会议:1927年在汉口召开,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⑥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⑦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召开,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⑧洛川会议:1937年秋召开,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⑨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为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⑩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思想准备,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建国后召开的会议
①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为建国初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②中共“八大”: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③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在北京召开,提出了忽视客观规律的总路线,推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④庐山会议:1959年召开,错误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⑤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在北京召开,是建国以来人数最多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了“反右倾”运动的错误。
⑥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年夏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⑦“九大”:1969年在北京召开,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⑧九届二中全会:1970年夏在庐山召开,削弱了林彪集团的权势。
⑨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确定了新的指导方针,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改革和开放的重大政策,纠正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
⑩十三大:1987年在北京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规划了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本蓝图。
⑾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⑿十四大:1992年在北京召开,确定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了迈向新世纪的航程。
(3)标志党的工作重心三次转移的会议
1927年的“八七”会议,标志着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了农村。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共党史练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共“二大”与中共“一大”相比,最重要的贡献是制定了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C.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D.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2.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革命力量相对薄弱 B.十月革命成功经验
C.中国阶级关系  D.中国的社会性质
3.中共之所以能够明确地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共是无产阶级政党  B.中共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国情
C.中共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  D.中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根本区别在于
A.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  B.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
C.对待工农革命的态度问题  D.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前途问题
5.1923年中共“三大”就国共合作问题,决定
A.同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  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必须坚持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D.帮助国民党改组,使其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6.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主要是因为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领导阶级的先进性
C.革命果实的丰富性  D.俄国帮助的进步性
7.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共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
A.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其意义在于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多分布在南方,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影响
B.北方是军阀统治中心
C.南方地形复杂,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10.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指
A.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B.从克服右倾错误到克服“左”倾错误
C.中国革命由此转危为安
D.从受共产国际支配到独立解决党内问题
11.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中,对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是
A.消灭 B.限制 C.保护 D.联合
12.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④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三支部队由内线打到外线,三支部队都攻人的一个省是
A.安徽 B,江苏 C、湖北 D.河南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C.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D.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5.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政策与过去的主要不同是 
A.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 
B.限制富农经济,中立富农
C.保护民族工商业者
D.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1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
A.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B.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D.要求全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17.建国初期实行精兵简政的主要目的是
A.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B.稳定物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C、提高行政效率和部队战斗力
D.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18.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整风运动的开始
C.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D.中共“八大”召开 
19.中共“八大”确定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是
A.逐步改造 B、多快好省 
C、稳步前进 D.高速发展
20.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是
A.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正确处理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
C、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D.提出了正确处理的“十大关系;
21.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其基本任务而言,所体现的基本特征是
A.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B.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结合
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同步进行 
D.发展科技教育与两个文明建设同步进行
2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A.重工业 B.交通运输业
C、轻工业 D.科技和教育,
23.中共出现“文革”失误,在认识上的根源是
A、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估计和分析
B.对当时国际形势的错误估计
C.建国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D.毛泽东个人专断的领导作风
2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2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③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7.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本质是
A.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D.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28.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体制
D.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29.“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的是
A.改革开放 B.科教兴国 C.“文革”结束 D.包产到户

30.爱国统一战线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相比,其进一步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
A.包括所有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B.包括所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C.包括所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包括所有拥护社会主义的民主党派

二、材料解析题
31.下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关于革命道路问题的几组材料:
  材料一 (1)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摘自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年6月
(2)(有人)以为中国像西欧各国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所以大城市暴动成功以后可以影响小城市及乡村;而在中国,则找不到一个大城市的经济力量能统治全国的。
      ——摘自中共六后二中全会的政治问题报告 1929年6月
(3)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全国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
     ——摘自瞿秋白《武装暴动的问题》 1927年12月
  材料二 (1)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摘自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 1929年2月
(2)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1月
(3)现在就全国看来,农民运动的发展比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在这一种情势之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为好。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可以结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取得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
(4)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不会“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 1930年5月
  材料三 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年12月
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2)阅读材料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
32.阅读下列根据有关中国现代史资料编制的表格:
 表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
├─────┼──────┼────┼────┤
│     │ 国营经济  │19.1% │32.2% │
│     ├──────┼────┼────┤
│公有制经济│合作社经济 │1.5% │53.4% │
│     ├──────┼────┼────┤
│     │公私合营经济│0.7% │7.3% │
├─────┼──────┼────┼────┤
│     │资本主义经济│6.9% │ 0   │
│私有经济  │       │     │    │
│     ├──────┼────┼────┤
│     │ 个体经济  │71.8% │7.1% │
└─────┴──────┴────┴────┘
表二 1978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

┌─────┬─────────┬────┬────┐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78年 │1992年 │
├─────┼─────────┼────┼────┤
│     │全民所有制经济  │80.8% │51.4% │
│公有制经济│          │     │    │
│     ├─────────┼────┼────┤
│     │集体所有制经济  │19.2% │35.0% │
├─────┼─────────┼────┼────┤
│     │城乡个体经济   │ 0   │ 7.8% │
│     ├─────────┼────┼────┤
│ 私有经济 │私营经济、合资   │     │    │
│     │ 外商独资     │ 0   │ 5.8% │
└─────┴─────────┴────┴────┘

回答:
依据上表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摘自邓小平1985年10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摘自邓小平1987年2月《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自邓小平1992年初《南巡讲话》
回答:
(1)据材料概括邓小平几段讲话的基本思想。
(2)以上论述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突破性的贡献?
三、问答题

34中共七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中的三次重要会议。试从会议召开的时机、中心内容等方面的史实来概括其相同之处。并用史实说明这三次会议在指导中国革命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历史作用有何异同。

35.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领导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哪些正确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进行了哪些探索?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今天汲取?
36.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五届五中全会,大会强调“十五”计划的主题是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我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B 4.D 5.B 6.A 7.D 8.A 9.A 10.D 11.C 12.A 13.D 14.C 15.D 

16.D 17.D 18.C 19.C 20.B 21.B 22.A 23.A 24.D 25.D 26.A 27.C 28.A 29.A 30C
二、材料解析题
31.(1)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著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2)不同观点:在材料二中,(1)、(4)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3)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3)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

32.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重大变化:①从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私有经济占优势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并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②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私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33.(1)否定以市场和计划作为区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标准;提出以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2)贡献:解决了长期以来困绕我党和人民的认识问题,表明我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趋于成熟,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其发展。
三、问答题

34.①都召开于历史重大转折到来之前。七大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七届二中全会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八大在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前夕。
②都正确地分析、预见了新的历史时期将出现的新情况。七大指出中国将面临两个前途,光明的前途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黑暗前途。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到城市。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将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都为新的历史阶段及时制定了正确的任务。七大提出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八大提出集中力量解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④都具有从理论上探索在新的历史阶段指导革命或建设实践的历史作用。但八大的探索对实践的实际指导作用几乎未能发挥。七大指导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指导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八大的探索难以付诸实践。(超出参考答案要点而不离题,言之成理,可酌情加分。)

35.①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订社会主义宪法。
这些工作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思想;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等。③主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等。④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⑤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注意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防止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的滋长。
36.我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中共“八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益发展,但随后的反右扩大化,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阶级斗争上来,以致后来开展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三大”、“十四大”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20世纪末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再上台阶。所以中央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