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化
一、选择题:
中国近代化包含三项历史使命,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民主自由;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思想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前提。
1.中国近代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李鸿章
2.《海国图志》一书在当时的直接作用是
A.引导人们了解外部世界 B.探索出了救国救民之路
C.批评了封建的统治政策 D.介绍了西方的政治思想
3.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应诏统筹全局折》。
4.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潮的主要不同是
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
5.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6.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厌也。”此人的主张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建立皇族内阁 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
7.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8.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弓I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10.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在于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的统治
C.鼓励广大民众参政议政 D.利用西方的政治学说论证儒家思想的合理性
11.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根本目的是
A.改造传统的儒家思想 B.倡导西方思想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C.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 D.反对思想领域里的尊孔复古
12.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13.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苏维埃体制 D.人民民主制
14.下列有关近代前期的维新派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是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是进步和爱国的思潮
近代工业在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15.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我们常称之为“近代工业”,这里“近代”的含义是
A.产生于近代 B.受外商企业刺激 C.是机器生产,不是手工生产 D.是半资本主义性质
16.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后,由于生产效益好,因而
经常受到官府的勒索,有的不得不关门歇业,这说
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控制
B.受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C.必须依赖西方资本主义
D、必须依赖封建主义
17.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
等沿海城市,这从客观上反映出
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外资企业、洋务派创办企业的刺激作用
C.清政府扶持沿海企业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只能在沿海地区出现
18.有人在光绪四年提出:“外国官与商合,商人势大,
故日臻富强;中国官与商分,商人势单,故日趋贫
弱。”上文的实质是
A.要求发展私人资本 B.要求推行政治变革
C.主张对外开放 D.主张推行洋务运动
19.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
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
下;上海均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
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高潮,其主要原
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外国资本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
C.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刺激
21.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其目
的是
A.顺应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B.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D.对外进行商战
22.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直接目的是
A.发展民族工商业
B.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方面的困难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充实国库,弥补财政亏空
23.洋务派最早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属于
A.航运业 B.采矿业 C.冶铁业 D.纺织业
24.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
A.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B.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C.是半封建性质的企业
D.在甲午中日战后走向衰落
25.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破坏
B.顽固派的阻挠
C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D.引进西方技术设备,而没有变革封建制度
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两大政治任务,先进的中
国人对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追求。
26,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
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27、康有为伺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
28.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29.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30.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的是
A.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B.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
C.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D.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机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康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冉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地贷,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权利。……臣拟遘振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62年)
材料三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
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年)
回答:
(1)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冬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注意:回答本题时,不得照抄原文)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可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运用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回答:
(1)结合两段材料,说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这三种革命?
(2)结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民族”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孙中山所指的“民族”是哪一民族?
33.阅读下列材料:
1911~1921年中国历史大事记
1911年,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7年,护法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回答:
(1)1911年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和实质是什么?
(2)1911年到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哪些?
三、问答题:
34.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比日本早,但步伐缓慢,始终未能实现近代化。试比较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进程方面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35.甲午中日战争后,许多人认为振兴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方法,张謇甚至把实业称为“富强之大本”。试分析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原因,结合一战前后的有关史实,评论“实业救国”的主张和实践。
36.《近代史研究》载文云:“回顾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人们发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论述三者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各自做出的主要贡献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C 4.C 5.D 6.C 7.D 8.D 9.D 10.B 11.B 12.D 13.A 14.B 15.C
16.B 17,B 18.A 19.D 20.A 21.C 22.B 23.A 24,B 25.D 26.D 27.A 28,D 29.B 30.C
二、材料解析题
31.(1)创办大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措施;采用大机器生产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统治。(2)严重人超;中国的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廉价的机器产品竞争;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企业。(3)“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有推动作用。
32.(1)民族革命是指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只有通过民族革命,才能摆脱满清的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政治革命是指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有这样才能铲除君主专制政体。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地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革命后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2)孙中山以欧、美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将会出现的严重的财富不均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对立的问题。(3)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共同语言、共同地区、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孙中山所指的“民族”是中华民族。
33.(1)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独裁的斗争。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斗争。(2)特点和规律:①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精神。②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相结合,加快了中国近代化步伐。④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⑤中国革命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⑥中国革命产生了新的伟大舵手——中国共产党,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三、问答题
34.①日本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要远远超过中国。②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地主、手工场主、大商人形成一种政治力量,要求并以各种手段参与政权;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大名开始经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特别是中下级武士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由封建统治的支柱成为反封建力量。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亚洲惟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半殖地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封建制度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一直占主导地位。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资产阶级近代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5.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在帝国主义不断加深侵略和洋务运动宣告破产的情况下,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民族危亡。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特别是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民族资产阶级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方针,形成为当时一大思潮。分析评论: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一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支持封建军阀混战,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退。“实业救国”的命运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民族工商业就不可能得到独立发展,“实业救国”不可能实现。
36.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大生产打下了基础。洋务运动使愚昧的固步自封的观念与传统受到冲击,对人民的思想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同时又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②维新运动:从一开始就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旧制旧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它提出的一系列的改革蓝图,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近代化的首次尝试。在要求“变制”、“变法”和反封建方面,则大大超过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加速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③辛亥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训,以武力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就其变革社会的手段和途径来看,虽然不同于戊戌变法,但两者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两者虽然有过激烈的论战和斗争,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其实质不过是资产阶级内部关于革命的方式、手段和政权形式之争,而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