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类型题库—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经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周书》记载“神农氏耕而作陶”的传说反映了 [ ]
A. 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母系氏族公社
B.当时的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陶器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手工业产生
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贫富分化
2.下列对我国古代货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战国时,各国使用货币不一
B.秦统一后,开始出现圆形方孔钱
C.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D.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3.在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白渠位于郑国渠南
B.六辅渠在郑国渠下游南岸接近洛水
C.邗沟从山阳通到江都
D.会通河从东平通到临清
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冶铁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木炭作冶炼燃料
B.东汉时期,人们已经使用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C.北宋时期,徐州东北的冶铁中心有工匠约4千人
D.明朝时期,采矿已应用火药爆破法
5.中原铁器传入珠江流域是在 [ ]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2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3世纪
6.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始于 [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7.下列我国商业发展的盛况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 ]
①洛阳商业盛极一时,有富商数万家
②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外贸
③都城商业店铺多,出现夜市
④亚、非、欧都有商队来中国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8.明初和清初恢复经济的相同措施是 [ ]
A.奖励垦荒 B.推广植棉 C.实行屯田 D.减轻赋税
9.从外域引入我国种植的作物有 [ ]
①粟麦黍豆 ②占城稻 ③甘薯 ④烟草 ⑤玉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10.我国古代下列纺织原料开始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 ]
①棉 ②麻 ③丝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二)填空题(共5小题10空,每空2分,共20分)
11.我国古代制陶技术举世惊叹,如秦朝的 ,唐朝的 。
12.我国古代最早沟通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人工运河是 ;元朝南粮北调时运河和海道的交汇点是 。
13.唐朝时的成都,以 业和 业而闻名。
14.明朝时 是以木材市场著称的工商业城市; 是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
15.西汉时,发明了播种用的 ;唐朝时,农民改进了犁的制作,制造了 。
(三)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6.下列关于广州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
A.秦代南海郡所在地 B.唐朝在此设置市舶使
C.五代十国时南汉辖地 D.明朝时丝织业超过苏州
1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 战国时中原市场可买到四方物产
B.唐都长安设有两大繁华商业区
C.交子是具有货币职能的信用兑换券
D.元代南粮北调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18.到唐朝时,已使用铁制农具或兵器的地区有 [ ]
A.黄河流域汉族地区 B.珠江流域地区
C.西域各族地区 D.青藏高原吐蕃地区
1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水稻种植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原始社会半坡氏族种植水稻
B.北宋时占城稻已在福建普遍种植
C.南宋苏州、湖州稻米产量高
D.明朝岭南一些地区出现三季稻
20.明朝中期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包括 [ ]
A. 江南地区发展双季稻
B.福建和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地,新辟了很多茶园
C.马铃薯等农作物新品种传入
D.桑、麻、棉广泛种植
(四)材料解析题(1小题,15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八月辛巳〕诏行中书省唆都(人名)蒲寿庚等曰:“番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仰慕中华)之心,可因番舶诸人(外国商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礼宠之。其来往互市,各从所欲。”
摘自《元史·世祖纪》
材料2:元世祖定江南,凡邻海诸郡与番国往还互易船舶者,其货十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大抵皆因旧制而为之法焉。
摘自《元史》卷九十四
材料3:明朝法律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缎)匹、绸绢、丝锦私自出境外货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货物车船并入官(没收)。予内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举报者)充赏。”
摘自《大明律》
请回答:
①元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怎样的政策?结合有关材料分析元政府实行这种政策在财政上的目的。
②如何评价元朝的外贸政策。
③结合南宋有关史实分析材料2“大抵皆因旧制而为之法”这一说法。
④明朝对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变化?从中国封建社会演变的历史趋势分析这种变化的实质。
(五)问答题(1小题,25分)
22.简述我国古代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不同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情况、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A 5.C
6.D 7.A 8.A 9.B 10.C
(二)填空题
11.秦始皇陵兵马俑 唐三彩
12.灵渠 直沽
13.丝织 造纸
14.武昌 松江
15.耧车 曲辕犁
(三)多项选择题
16.ABC 17.ABC 18.ABCD 19.BCD 20.ACD
(四)材料解析题
21.
①鼓励对外贸易。增加政府税收。
②此政策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和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③南宋政府也是采取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目的同样是为增加税收。也设置专门官员,管理外贸。
④明政府开始严禁外贸。实质反映明清时期进入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封建统治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五)问答题
22.秦汉三国时期:
①秦征服珠江流域越族,迁50万中原人民到此,带去了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三国时期,为避战乱,北方农民南迁,促进了吴、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特点:北方经济远远超过南方,政治、经济重心均在北方。
两晋到五代时期:
①西晋末为避战乱,大批北民南迁,带去先进工具、技术和劳动力。南朝时,南方相对稳定,长江中下游迅速发展,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五代十国时,南方相对安定,中原人民再次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杭州、成都、广州等城市商业繁荣。
②特点: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宋元时期
①北宋淮北地区粟、麦、黍、豆等北方作物传到江南、两广。南宋由于政治中心南移,发展南方经济成为立国之本,太湖水稻,江浙棉纺织,泉州、广州、明州的外贸繁盛。
②特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明清时期
①江南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清代缓慢发展。
②特点: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