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三历史同步测试(13)—中国古代史
先秦与秦汉时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2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我国的夏、商、周奴隶制文明勃起,据此回答1-6题
1.禹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其依据是因为他: ( )
A.做了夏朝的国王 B.建立了世袭制度
C.实行了土地国有制度 D.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
2.牧野之战的性质是 ( )
A.周和商两个国家间的民族战争 B.周和商两个政权争当霸主的战争
C.平民和奴隶反对商朝暴政统治的战争 D.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统治的战争
3.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候,团结同姓诸候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4.以下各项最能体现井田制实质的是 ( )
A.“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5.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可以说明商朝时 ( )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 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
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 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
6.对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夏朝已经铸造青铜器 B.商朝青铜器的产品趋向生活化
C.西周青铜铸造业进一步发展 D.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建立时期,据此回答第7—10题
7.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 )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
8.《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私田主人希望取得土地所有权 B.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封建制比井田制进步
9.公元前579年,宋国约集晋楚两大国召开消除战争的弥兵会议,会上晋楚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会晋楚及一些中小诸候国在宋结盟,盟约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各国都要向晋楚进贡.这两次会议表明 ( )
A.大国争霸局面宣告结束 B.大国之间既争夺又妥协
C.中小诸候国从此免于战祸 D.宋国建立了霸权地位
10.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立的直接原因是 ( )
A.铁农具等生产工具的出现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C.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活动 D.分封制的瓦解
11.战国时期的下列各国中,不与匈奴控制的地方接壤的是 ( )
A.魏国 B.秦国 C.赵国 D.燕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的变法运动推动了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的确立。据此回答12—14题。
1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 ( )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1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4.造成“商君死,秦法未败”历史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商鞅变法 ( )
A.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成就辉煌。据此回答15—20题
15.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 )
A.“无为”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世界万物本源为“道”的理论 D.祸福相依的思想
16.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 )
A.爱人如已,崇尚和平 B.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C.清心寡欲,顺应自然 D.善用权术,建立威权
17.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 )
A.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B.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C.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18.代表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部分的思想主张是 ( )
A.“仁者,爱人” B.以德治民
C.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
19.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
( )
A.《离骚》等作品的创作 B.主张变革的政治成就
C.英勇的抗秦事迹 D.爱国爱民的精神
20.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重大成就的是 ( )
A.“有星孛入于北斗”的记录 B.固定的历法系统的形成
C.“《墨经》光学八条” D.《甘石星经》的出现
21.东汉的豪强地主问题与西汉的王国问题的不同之处是 ( )
A.造成社会动荡的不安定的因素 B.威胁和削弱了中央集权制度
C.把持着许多地方政权 D.长期控制着中央政府权力
22.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 (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2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 )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24.古人对秦王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 )
A.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 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叛离
C. 所以歼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8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嬴政)见《孤愤》、《五蠹》之书(皆为韩非所著),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摘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亦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次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锴在咸阳。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对汉武帝提出的“三代受命,其符妥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等策问,董仲舒的回答是:“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而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而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材料四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降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学说在秦汉两朝的不同地位(4分)及其主要原因。(8分)
要求:表述必须成文。限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文帝)诏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文帝纪》
材料三: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仓廪皆满。
——《史记。平准书》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文所学,从背景(3分)和结果(3分)方面请评述汉文帝的治国方针及其措施。(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之时,好勇武,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谒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郁之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引自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材料二: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然诸侯原本以大,本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引自《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看法有何异同?(6分)
(2)材料三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分)(3)、你认为以上各材料对秦亡原因的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为什么?(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5分,第29题13分,第30题17分,共计45分
28.结合史实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10分)及其影响。(5分)
29.西汉初年主要面临着哪些社会问题?(3分)对此统治者做出了什么对策?结果怎样?(10分)
30.举例说明秦汉文化的特点9分)并概述其成因。(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D | D | D | C | D | B | B | D | B | C | A | C | D | B | D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
A | A | C | A | C | D | B | C | D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共计33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说明要点:在秦朝儒家思想受冷落和压制,在汉朝获得独尊地位。(4分)韩非子的主张符合秦朝的需要;儒生们攻击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到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对立面。(4分)董仲舒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儒家学说增添了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内容。从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4分)
26.西汉初年,由于秦的暴政及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社会经济出现凋敝景象。恢复、发展封建经济,成为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3分)文帝即位,继续实行汉初的休养政策,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方针,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在措施上,他重视发展农业,宽刑薄赋,提倡节俭,(4分)这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使西汉国力日渐强盛,为武帝时期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3分)
27.(1)相同点:秦亡的原因是政策失误后没能听到批评意见得以纠正错误;(2分)不同点:材料一将之归结为民风堵塞了言路,材料二将之归结为统治者的政策堵塞了言路。(4分)
(2)材料三认为秦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2分)
(3)以上各材料对秦亡原因的分析都没有揭示问题的实质。因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即以秦始皇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和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引发的农民起义导致了秦朝的灭亡。(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5分,第29题13分,第29题17分,共计45分
28.社会背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2分)封建经济产生,地主阶级、奴隶阶级和平民阶级同时并存,社会各阶层对当时的社会变革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3分)没有统一的政权制约,思想文化环境宽松,学术自由,文化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3分)各学派代表各自的阶级利益,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明显不同。(2分)
影响:秦汉时期统治政策的理论依据,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源流,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的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分)
29.社会问题:经济贫困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的威胁问题;(3分)
西汉政府通过高祖、文帝和景帝以及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经济逐渐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国家比较富强;(3分)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诸侯王问题得到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3分)西汉初年,通过“和亲”政策和贸易往来,中央政府和匈奴和平相处;汉武帝时,西汉强盛的国力,对匈奴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军事进攻,并通过三次大战,大败匈奴,逐渐解决匈奴对北方和西域地区的威胁问题。(4分)(如提到其他社会问题,若言之有理,可视为正确答案,但不得超过本题总分。)
30.特点: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举例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举例说明),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举例说明)。(9分。每一特点2分,举例正确1分)
原因:社会政治稳定,特别是两汉的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这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秦朝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两汉时期,边界地区各民族发展很快,他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3分)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活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逐渐扩大。(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