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中国古代史》选择100题卷1
选择题(每题1.5分)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表现。依据所学知识,答1-4题
1、秦汉时期,以下哪一地区尚未使用铁制工具 A.蒙古草原匈奴居住区
B.珠江流域越族居住区 C.闽江流域越族居住区 D.西域各民族居住区
2、以下对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分析错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 B.秦朝时在江南地区普遍推广
C.两汉时期在越南推广 D.北朝时,西北地区已经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3、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新包括①牛耕的使用②翻车的发明③筒车的使用④水排的发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以下对我国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叙述正确的是
A.商朝时人们已经能用粬造酒 B.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二千年以上
B.南北朝时发明了铜铁合炼的灌钢法 D.唐朝中原地区发明了曲辕犁
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辉煌和曲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5-8题
5、战国时期商业和城市逐渐兴盛起来,其表现不包括
A.秦都咸阳商业发达程度最高 B.许多诸侯国都城发展为商业中心
C.各诸侯国都铸造了自己的钱币 D.中原市场成为四方商品的集散地
6、唐朝的商品经济比前代更为发达,其中最能反映其发达程度的是
A.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 B.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C.市的四周布满邸店 D.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7、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不包括
A.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种类增多 B.扬州、益州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
C.区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D.江浙地区工商业城镇蓬勃兴起
8、下列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处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 B.处在机器大生产的前夜
C.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 D.已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调整关系到封建国家的兴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9-13题
9、对西汉的编户和赋税制度的分析,正确的是
A.编户农民没有独立的身份 B.依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役
C.农民的田租和赋税都较轻 D.郡县和封国征收的赋税都要上缴中央
10、唐朝的赋役制度比前代的新变化表现在: A开始以庸代役 B收取“租”和“调”
C按人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D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
1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与北宋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按土地的多少平均收税 B.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C.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D.按土地的多少和田质的好坏收税
12、推行一条鞭法的意义是:①人头税最终被废除②松驰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③简化征税手续、减少征税成本④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清初,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对其作用的分析比较完整的是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时间
C.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古代封建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4-18题
14、分封制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但分封王侯的方式却为许多封建王朝继续采用,其主要原因在于 A.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的需要
B.镇压人民反抗的需要 D.保证封建君主“家天下”的需要
15、西汉的分封与西周的分封相比,其变化趋势是①分封的对象逐步集中到同姓子侄②封地面积逐步缩小③封国的政治权力逐步被削弱 ④封地的租税逐步收回中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16、以下对汉朝实行刺史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刺史制度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以州为单位作为监察区
B.刺史级别高,不仅可以监督郡县高官,而且可以监督诸侯王
C.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拥有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D.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17、北宋在各地方设置通判,其主要职能是 A.掌握州的行政、军事大权
B.负责州的司法和刑狱 C.负责监督知州 D.制约节度使的权力
18、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基本特征是 A.通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B.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C.通过加强思想控制,维护政治的统一
D.通过各级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巩固君主专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加强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历代民族关系的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9-22题
19、下列对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秦汉两代都组织移民开发边疆 B.汉武帝时,西域和西南夷都已并入汉朝版图
C.汉与匈奴的关系以和为主流 D.秦汉两代都在南越地区设郡
20、今天的一些少数民族,是从古代民族发展而来的,以下古今民族没有渊源关系的是
A.回纥——回族 B.吐蕃—藏族 C.南诏——彝族 D.粟末靺鞨——满族
21、“猛安谋克制度”和“八旗制度”的共同点,不包括
A.由女真人仿照汉制而创立 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C.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D.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扩张相适应
22、明清都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其相似之处是 A.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B.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 C.在西藏地区设立卫所 D.利用宗教首领实行统治
走向海洋,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和开放的重要标志。依据所学知识,回答23-25题
23、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张骞开通了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C.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24、反映了唐朝时期我国进一步走向海洋的史实有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 ②唐朝高僧到印度研究佛学 ③唐朝建造“海上霸王” 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25、郑和下西洋成为古代中国走向海洋的“绝唱”,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郑和时代,是我国古代国力最强盛的时代 B.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转折点
C.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海洋时代的要求
D.以政治为目的的航海活动是不能持久的
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居于世界领先行列。依据所学知识,回答23-27题
26、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固定系统 B.西汉“太初历”是世界第一部完整历书
C.唐朝“大衍历”标志着历法体系成熟 D.元朝的“授时历”是我国历法体系的重大变革
27、奠定祖国医学理论基础的是
A.《黄帝内经》 B.扁鹊“四诊法” C.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D.李时珍《本草纲目》
2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物理学和化学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不包括
A.对光学原理已经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B.已经记载了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
C.杠杆原理已经普遍运用到生产领域 D.《抱朴子》里面记载了许多化学知识
29、以下对我国古代在地理学方面取得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预测地震的仪器 B.西晋裴秀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C.唐朝的《水经注》是一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D.明朝的徐光启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大、程度最深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回答30-34题
30、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包括
A.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C.主张以德治民,取信于民 D.反对社会改革,维护旧制度
31、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D.封建制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32、朱熹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儒学宗师,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最早把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
B.其思想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
C.他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
D.他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欲”与“天理”的辩证统一
33、下列对明清两代儒家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儒家的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B.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C.王夫之从理论上否定了理学思想 D.黄宗羲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34、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35.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张的社会改革都强调
A.“以人为本” B.“以德治国”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36.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修长城 D.统一文字
37. 西汉与东汉历史的相似之处有①汉初统治者都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②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③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④都有著名史书问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8. 下列秦汉官职中,掌握监察职能的有①太尉②尚书令③御史大夫④刺史
A.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39.下列生产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①筒车 ②耧车 ③翻车 ④水排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
40.贾谊(公元前220——公元前168年)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由哪一军事行动造成的 A.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B.蒙恬率军北击匈奴
C. 窦宪率兵出击匈奴 D.窦固带兵出击匈奴
41.汉代以来,人类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经济的发展
B.太学的建立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4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B.广泛引进外来农作物 C.新兴封建城市出现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4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赶上北方的原因有 ①北方长期战乱,经济受到破坏②南方相对北方较为安定 ③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④南北方人民共同劳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44.下列著作中,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地理和文学价值的是
A.《缀术》 B.《禹贡地域图》C.《水经注》 D.《世说新语》
45.下列各项中,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重要原因的是
A.国家统治中心逐渐东移 B.适应洛阳商业发展的需要
C.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为镇压农民起义提供运输线
46.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B.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C.选拔人才的标准日趋完善 D.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47.唐太宗说:“昔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又说“汉武穷
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这表明唐太宗治理少数民族的上策是 A.和亲 B.建立管辖机构 C.册封 D.治好国家,增加凝聚力
48.隋唐时期,下列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平衡有负面影响的是 A.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B.扩大茶树种植面积 C.兴建和复修水利工程 D.开发推广两年三熟制技术
4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今然诸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这首唐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人际关系的淡漠 B.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C.价值观念的更新 D.社会风气的败坏
50.僧一行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历法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甚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这实际上是
A.发现了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现象 B.设备简陋,造成误差
C.发现了地球自转的周期 D.推算了地球公转的周期
51.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维护中央集权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A.免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 B.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物质基础
C.保证了皇室的生活费用 D.剥夺了地方的财政
52.元朝管辖西藏的是 A.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 C.辽阳行省 D.岭北行省
53.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特征是①有战争有议和②由民族政权对峙到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形成新的少数民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4.宋代文化比唐代还要繁荣,原因很多,但不包括
A.对外贸易更发达 B.封建经济更繁荣 C.国家更统一安定 D.民族交往频繁
55.朱元璋的法治思想实质上是 A.经济立法的思想
B.特务统治的加强 C.君主专制的体现 D.士人思想的控制
56.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信条的东林党人,他们抨击当时阴暗社会的主要现象是
A.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流离失所 B.宦官专权,结党营私
C.八股取士,钳制知识分子 D.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的文字狱
5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出于此矣。”这说明设置军机处的最初目的是
A.剥夺朝中和地方大将的兵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权 D.筹划西北军事行动的需要
58.明朝时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业为业,景德镇有制瓷室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59.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是
A.《金瓶梅》 B.《红楼梦》 C.《牡丹亭》 D.《西厢记》
60.商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里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 B.奴隶主极其残忍 C.当时的牲蓄较少 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
61.商代盛行“人牲”、“殉葬”的史实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奴隶经济高度发达
B.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 C.奴隶的处境十分悲惨 D.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62.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直接原因是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井田制的瓦解 D.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63.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先进的社会制度促进了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一些反映封建制度弊端的现象也暴露出来。这些现象有①土地兼并严重②外戚宦官专权③地方分裂割据 ④思想文化专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4.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比秦朝获得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表现是①封建统治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②中央集权彻底解除了诸侯国的威胁 ③中央政权开始掌握地方的行政和财政大权④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开始建立起有效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
65.下列关于“推恩令”的理解与说明,最为确切的是
A.将皇恩推广于天下,让老百姓不同程度地得到好处
B.将皇恩施于诸候及其子弟,以使之顺从于皇帝,从而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准许诸候王将封地再分给子弟以建立候国,从而削弱王国直属领地,使之无力对抗中央
D.推恩只是一种欺骗,是封建皇帝愚弄臣下和人民的手段,根本不能实现
66.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为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防止军事割据 D.保卫皇帝需要
67.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A.设特务机构,皇帝直接控制 B.改变地方机构,分散地方权力
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D.改变选择官吏的办法,实行八股取士
68.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依据所处的时代背景,正确的评价是
A.都是进步思想 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 C.都具有民主色彩 D.都利于封建统治
69.“丞相”职位长期沿用主要是适应
A.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B.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C.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的需要 D.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70.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A.元朝的丞相贪婪暴戾,扰乱朝纲 B.过去的丞相大多平庸无能,败坏风气
C.厂卫特务机构设置后,丞相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D.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
71.许多少数民族入中原后,也设置丞相这一职位,反映了少数民族 A.以设丞相加强中央集权
B.以设丞相巩固国家统一 C.以设丞相完成了封建化 D.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
7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择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73.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A.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有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74.下列加强封建专制的措施,明、清两朝共有的是 A.中央设内阁和六部 B.设置军机处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废除丞相
75.隋唐开始,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进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
A.建立军功 B.参加科举考试 C.弃农经商 D.依靠门第出身
76.清朝建立初期,知识分子由“经世”到“避世”,由要求社会改革转入“为考据而考据”。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清初教育制度导致 B.考据学容易出成就
C.专制统治高压政策造成 D.八股取士制度造成
77.魏晋时期的士族,实质上是A.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的地主 B.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地主
C.按军功大小参预政权的地主阶级 D.地主阶级中极端腐朽的阶层
78.东晋南朝时期,士族与庶族矛盾的实质是
A.地主阶级上层与中下层的矛盾 B.南方地主与北方地主的矛盾
C.地主阶级与自耕农的矛盾 D.汉族地主与少数民族地主的矛盾
79.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北方的民族融合 B.北方的统一 C.均田制的推行 D.阶级矛盾的激化
80.南朝政权更替频繁的原因是 A.形势相对稳定 B.大将掌握军权,势力庞大
C.江南经济发展 D.皇帝不懂军事
81.隋以前封建政府选官的基本标准是
A.门第 B.选举 C.推荐 D.品学
82.有人评价科举制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是英雄尽白头”,主要指科举制度
A.加强了思想控制 B.选拔了大量人才 C.提高了庶族地位 D.阻碍了学术进步
83.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A.隋朝开始实行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B.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与政权
C.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并有效地笼络了人才
D.是为了打击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84.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到清末废除历时千余年其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选拔官员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受到儒家知识分子欢迎 D.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85.《儒林外史》中有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中举这一级考试发生在
A.本乡 B.本县 C.本府 D.本省
86.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方今仕途如市,入仕者如往市中贸易,计美恶,计大小,计贫富,计迟速”的现象,它直接反映了 A.当时书院兴盛,教育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统治的冲突
C.八股取士制的局限 D.商品货币经济对封建统治的影响
87.东晋时“晋生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大臣执政,皇帝无权 B.地方割据,皇权削弱
C.士族把持中央政权 D.皇权与相权矛盾重重
88.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9.韩非子的理论得到实践与创新的朝代是
A.秦汉唐 B.秦隋元 C.汉唐宋 D.秦汉宋
90.韩非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因素在于两人
A.所持的阶级立场不同 B.接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
C.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D.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
91.宦官魏忠贤的专权主要反映了 A.皇权专制出现危机 B.明朝的统治已经腐朽
C.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D.明朝实行特务统治
92.秦朝统一后,巩固统一的积极措施有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③焚书坑儒④迁徙大量中原人民到边疆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3.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为
A.他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B.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C.他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D.他修筑了气势宏伟的长城
94.以下各项,与西汉中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无关的是
A.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对封建国家的农民实行编户制度
C.派班超出使西域、窦固北击匈奴 D.确立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思想
95.隋朝统一全国的必然性是①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③江南经济的发展④隋文帝的决策正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96.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统治近百年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善于谋略,政治经验丰富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经济方式和意识形态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97.中国古代历史上多次分裂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地方势力的膨胀 C.少数民族的崛起 D.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98.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替 B.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99.自宋初以后,中国古代军阀割据局面不复出现,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民族大融合的加强 C.政治制度的改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0.“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局面的出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了
A.及时调整统治政策的必要性 B.地主阶级具有进步性的一面
C.阶级斗争的重大推动作用 D.阶级矛盾有时可以得到暂时调和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2: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丁召募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此后,更番戍边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征募到的长征健儿,便成为终身制的职业兵。……于是,“师不土著,无家族之顾”,藩镇的将帅就利用这一弱点,威胁利诱,使士兵服从他,来对抗朝廷。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
材料3:北宋沿用开始于唐后期的雇佣兵制度,并希望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把破产的农民收容到军队中去,免得他们铤而走险,武装暴动。
(北宋将领)常加以易置和更调,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借以防范兵士和将领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军队的驻屯地区也时常更换……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
材料4:王安石执政之后,首先在西北的泾、渭、仪、原四州驻军中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后来又向黄河流域各路推行,每路分为若干单位,每一单位设置将与副将各一人,选用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军官充任……————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
回答:
(1)依据材料1,分析唐府兵制的特点。(3分)
(2)对比材料1和材料2,分析唐朝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唐朝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依据材料2、3,分析北宋对唐兵制有哪些继承和改革?产生什么影响?(4分)
(4)对比材料3和材料4,指出北宋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三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引自《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2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引自《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3: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4:清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言:“臣思前明流土不分,……今历数百载,相沿以夷制夷,遂至以盗治盗,苗、保无追赃抵命之忧,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大上闻,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若不铲蔓塞源,纵兵、刑、财赋,事事整饬,皆治标而不治本。”
回答:(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3分)
(2)根据材料2,主父偃主张采取什么方法解决王国问题?这一方法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4分)
(3)材料3反映了辽在其统治区域内采取的什么制度?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及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4)材料4反映了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为此,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在一个国家中采用不同制度的认识。(3分)
3、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1)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2分)
(2)汉、唐选官程序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4分)
(3)从汉至唐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4)造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5)北宋王安石变法,选官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感到人口的压力,始于清代。中国汉代人口约6000万,到1000多年后的明代初期依然是6000万,明万历中期(16世纪末)增殖到1.5亿,到清初又降到1.2亿。康熙末年(17世纪末),人口恢复到明代万历中期水平后,继而出现空前的人口高峰期。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册人数1.83亿。道光十三年已达4亿,在80年间增长了一倍。——《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材料二 清代处于“近代前”的经济增长期。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蕃莳、玉米的引进,中国人几乎吃用植物粮食的习惯,等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社会安定与经济的持续增长的所谓“康乾盛世”比历代时间都长。而且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主政时间长达134年,有利于保持政策连续性。他们又都尽心尽责,精明能干,多有进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下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继而实施“摊丁入亩”和赋税改革,历史上首次取消了人头税。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见《羊城晚报》
材料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之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材料四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移民成为人口的“宣泄阀”,尤其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帮会团体也因之兴起,成为社会动荡不安之源。晚清再现的连绵不断的宗族械斗、土客械斗,究其实,也同地少人多,为争取生存空间有关。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见《羊城晚报》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什么现象?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7分)
②据材料三、四分析清初人口问题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及影响。(2分)
③上述材料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历史经验教训?(2分)
5.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唐朝先后实行的两种赋税制度。简析两者实施的不同背景及两者对农
民的具体影响。(12分)
6、我国古代王朝非常重视基础工程建设,在国防、水利、交通和城市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兴建了哪些重大的水利工程?对各诸侯国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2)秦朝有哪些重大工程建设?产生什么影响?
(3)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有哪些?产生什么影响?
(4)结合以上史实,谈谈你对国家兴建重大基础工程的认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
1 C 2 B 3 C 4 B 5 A 6 D 7 B 8 C 9 B 10 D 11 D 12 A
13 D 14 D 15 B 16 B 17 C 18 D 19 B 20 A 21 A 22 D
23 C 24 B 25 C 26 B 27 A 28 D 29 B 30 D 31 A 32 C
33 D 34 C 35A 36B 37D 38A 39C 40B 41D 42D 43A 44C
45 C 46B 47D 48A 49B 50A 51B 52B 53D 54C 55C 56B
57D 58A 59C 60D 61C 62D 63D 64C 65C 66C 67B 68A
69A 70D 71D 72D 73A 74A 75B 76C 77D 78A 79A 80B 81A
82A 83A 84B 85D 86D 87C 88D 89B 90C 91B 92C 93B
94C 95A 96C 97D 98D 99C 100C
1、(1)特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将帅临时委派,平时不能掌握军队。(3分)
(2)表明唐的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2分)
主要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失去经济基础。(2分)
影响:藩镇掌握军队,导致后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2分)
(3)继承了唐后期的募兵制度。改变唐后期兵将结合的方式,实行兵将分离。(2分)
影响:防止兵变和军事割据,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的“积弱”现象。(2分)
(4)由兵将分离再到兵将结合。(1分)
原因:北宋“冗兵”现象的日益加重,在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兵将分离的弊端明显暴露。(2分)
2、(1)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认为秦朝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孤立无援而导致灭亡。影响:诸侯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3分)
(2)反对采取强削的办法,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结果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王国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强大;景帝平定叛乱后,王国实力有所削弱。(4分)
(3)实行“藩汉分治”的制度。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4分)
(4)土司制度。弊端:土司实际上拥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司法权利,形成闭塞、割据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和当地社会的发展。措施: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3分)
(5)认识:由于一国中不同地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国”的前提下,实行“两制”甚至“多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但落后的制度如果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将成为危害国家统一的隐患。(3分)
3、(1)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和皇帝征召制度;唐代科举制。(2分)
(2)汉代主要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唐代主要由中央用考试的方法选官。(2分)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2分)
(3)标准变化:西汉至东汉前期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东汉后期注重出身门第;唐代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
(4)变化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经济政治力量扩大,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也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豪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4分)
(5)在科举之外,规定太学生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受官。使太学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材的地方,同时也广大了选官的途径。(3分)
4、
(1)现象:人口空前膨胀,是近代以前人口最多的朝代。(1分)
原因:①康熙、雍正、乾隆三世主政长达134年,有利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他们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各民族间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蕃莳、玉米的引种,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③康熙宣布取消新增加的人头税,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彻底废除了自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劳动者的负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并使长期隐瞒不报的户口陆续报了上来。 (6分,每点2分,不必拘泥文字表述)
(2)人多地少,导致破坏生态平衡的盲目开荒;过剩人口流入城市,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2分)
(3)人口的增长和物质资料的增长应当相适应,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必须节制人口增长的政策,计划生育应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分)
三、问答题
5、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均田制的必要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6分)
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农民有生产积极性;两税法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由于大地主的转嫁赋役和政府在两税法外增加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6分)
6、(1)春秋时期楚国的芍陂,吴国的邗沟;战国时期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2分)
作用:推动农业或交通的发展,增强这些诸侯国国力,为争霸和统一奠定物质基础。(2分)
(2)秦修筑万里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开通灵渠,修建通达各地的驰道等。(2分)
影响:长城、灵渠和驰道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开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工程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推翻秦朝。(3分)
(3)隋兴建长安、洛阳两都,广设仓库,开通大运河,修筑北方驰道等。(2分)
影响:城市兴旺、国库充足、交通发达,为唐的繁荣及历代经济发展提供条件。但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2分)
(4)认识:重大基础工程的修建,是国家发挥其职能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国家文明和强盛的重要象征,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如果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则可能对社会经济造成破坏,甚至危及统治。(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