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二)B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赋税制度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制度,它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据此回答1~7题。
1.算赋、口赋和租庸调制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推行的 B.都增加了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C.都以人丁为征税标准 D.都为了缓减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
2.唐中期以后推行两税法、明朝推行一条鞭法、清朝则推行地丁银制度。这三种赋税制度所反映出的封建生产关系的演变趋势是
A.封建政府的财政危机逐步得到解决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C.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日趋减轻 D.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
3.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是
A.废除人头税 B.以田亩数计征
C.赋税折银征收 D.按照资产交纳
4.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实行的意义有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 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
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 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
6.《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对这一政策的最恰当的评价是
A.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B.合理调节各抗日阶级内部关系
C.保障地主的基本利益
D.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7.建国初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于这两次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前者是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后者是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②前者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后者则推动了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③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④都体现了"一大二公"的特点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兵制是国家重要的军事制度,它的成败和国势盛衰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历代王朝都力求建立理想的兵制,以巩固统治。据此回答8~12题。
8.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府兵制,其特色有
①兵将分离,杜绝武将专权之弊②兵农合一,节省养兵费用③素质优良,战斗力特强
④行更戍法,避免地方势力增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下面有关兵制的内容,与唐玄宗有关的是
A.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B.增加了军府的数量
C.开始实行募兵制 D.府兵地位不断下降
10.关于北宋禁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国家的正规军 B.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
C.禁军实行更戍法 D.禁军将领由枢密院委派
11.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加强禁军 B.强干弱枝
C.防止地方专权 D.防止武将专权
12.在近代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兵制中增加了新式兵种--海军,当时洋务派筹建的三支海军是
A.南洋海军、北洋海军、西洋海军 B.南洋海军、北洋海军、东洋海军
C.南洋海军、北洋海军、福建海军 D.南洋海军、东洋海军、西洋海军
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据此回答13~15题。
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其影响不包括
A.便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阻碍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
C.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 D.资本输出成为对华侵略的主要手段
14.19世纪末,西方列强在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加紧对中国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主要表现在
A.加大对清政府扶植的力度 B.决定采取以华治华的方针
C.扩大海关总税务司的职权 D.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5.帝国主义对中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在民国初年造成的后果是
A.加剧了中国近代军阀割据的局面 B.列强在中国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C.列强在"势力范围"实行直接殖民统治 D.开始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坚持不懈地同专制独裁统治进行斗争。据此回答16~20题。
16.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倾向是
A.二次革命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议会政治
17.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同袁世凯进行斗争时,斗争方式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
A.由武装斗争到议会斗争 B.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
C.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再回到议会斗争 D.由组织暗杀到组织全国性的暴动
18.1918年孙中山通电指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这表示当时孙中山
A.正确揭示了近代军阀割据 B.断然决定同军阀彻底决裂
C.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尚未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19.孙中山晚年指出,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
A.外国势力的干涉 B.军阀混战
C.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不平等条约的存在
20.与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斗争比较,北伐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A.依靠新军反对北洋军阀 B.依靠革命武装反对北洋军阀
C.依靠会党反对北洋军阀 D.依靠地方军阀反对北洋军阀
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的生产力迅猛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它必然促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某些变化。据此回答21~23题。
21.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的前提和条件是
①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②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③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扩大④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不包括
A.重工业 B.轻工业 C.电力工业 D.化学工业
23.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B.自由资本主义形成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D.重商主义形成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征服世界的过程,也是亚非拉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过程。据此回答24~30题。
24.19世纪中期,民族解放运动主要集中在
A.亚洲地区 B.欧洲地区
C.拉丁美洲地区 D.非洲地区
25.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生了质的飞跃,其主要根源在于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B.西方政治、经济学说的影响
C.帝国主义加剧侵略 D.各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26.十九世纪30年代以来,英国多次进行议会改革,不断降低选民资格的标准,减少人口缩减的农村在议会中的席位,增加曼切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的议员名额。对上述改革的正确评述应包括
①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②工业资产阶级政治权利不断加强③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④对宪章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7.在明治维新实行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 B.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C.实行征兵制 D.发展近代教育
28.二战前夕,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的典型事件是
A.对西班牙实施"不干涉"政策 B.策划慕尼黑阴谋
C.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 D.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29."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起飞的主要条件,不包括
A.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B.对经济实行宏观管理
C.积极发展转口贸易 D.工业布局基础良好
30.2002年元旦,欧元在欧盟多数国家正式流通,主要表明
A.区域集团内的经济联系更趋稳定 B.各成员国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得到加强
C.法德两国在欧盟内取得主导地位 D.欧洲盛行保护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0分,共计34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后汉书》
材料2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材料3 "晋自中兴以来,治纲大驰,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
--《晋书》
材料4 "处庙堂之高,不知有阵战之急……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宋以后,多以寒人为中书舍人。"
--《中外历史新编》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中的"豪人"和"徒附"分别指什么?(2分)
(2)材料2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2分)
(3)材料4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4)上述四段材料反映了西汉末年以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什么社会问题?结合史实评述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日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1914年9月袁世凯《祭孔令》
材料2 "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新青年》第三卷第6期)
材料3 "唯忠与孝,实中华民国立国之本,今当国家危急之时全国同胞务必竭忠尽孝,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
--1939年3月国民政府《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
材料4 "五四以后,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与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二种思想,突然输入于我学术界之中,流行全国。"(这些思想主张)"是与我民族的心理和性情,根本不能相应的","违反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 --1943年3月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回答:
(1)结合背景、目的、作用评价上述四段材料。(5分)
(2)概述儒学在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主要社会作用。(5分)
(3)儒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地位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6、17世纪时,西欧医生的地位还很低,尽管主要的宫廷医生有很高的经济收入,但医生并不被认为是一个很光荣的职业,直到17世纪中叶,一位绅士还拒绝同一位有钱的医生的女儿结婚。律师职业虽然不被视为低等,但也不受人尊重。20世纪以后医生和律师是备受欢迎和尊重的职业。
材料2 17世纪上半叶,茶叶、咖啡等饮料进入欧美,饮茶和喝咖啡成了上层社会的时尚。18世纪时已有大量的热带水果和蔬菜进入欧洲市场,到了19世纪,比较富裕的家庭的饮食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材料3 18世纪,社会低层的人们娱乐活动主要是看斗鸡、斗牛,去小酒店喝劣质的烈性酒。上层人士的消遣有打猎、赛马。赌博是各阶层都普遍参加的活动。19世纪中叶开始,各种体育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垒球、足球、田径运动纷纷诞生,特别是足球和田径比赛,不但吸引了许多参加者,而且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成了各阶层人士喜爱的消遣。
--引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回答:
(1)从16世纪到20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2)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表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5分,第35题13分,第36题13分,共计41分)
3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轨迹。
(1)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要解决哪些矛盾?(3分)
(2)以唐、北宋、明朝为例说明该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3分)
(3)试以宋朝为例,说明该制度又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3分)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何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6分)
35.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位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1)"器物"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4分)
(2)"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主张有何不同?(3分)
(3)"观念"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认为,当陈独秀一派思想家在此时得到"伦理的觉悟才是根本觉悟"的反省时,才算达到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完整境地。就此谈谈你的理解。(3分)
(4)在近代中国,晚清政府为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也进行了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试列举这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的名称,谈谈你对晚清政府现代化的认识。(3分)
36.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破坏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如恐怖事件不断。20世纪初出现的法西斯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恐怖主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分)
(2)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法西斯势力也是恐怖主义。(4分)
(3)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国家召开了哪几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来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重建国际和平?(4分)
(4)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处理德、日法西斯的共同点有哪些?(4分)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二)B答案
一、1.C 2.D 3.C 4.D 5.C 6.D 7.A 8.A 9.C 10.D 11.D 12.C 13.D 14.D 15.A 16.D 17.B 18.D 19.A 20.B 21.D 22.B 23.A 24.A 25.A 26.D 27.D 28.B 29.C 30.A
二、31.(1)豪人指豪强地主;徒附指依附农民。(2分)
(2)反映了豪强地主可以世代做大官,掌握中央和地方大权。(或答选官看门第等现象也可)。(2分)
(3)说明豪强地主因为自己的腐朽而衰落,一般地主的地位日益上升。(2分)
(4)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如果考生回答为士族制度也可给分);影响:a.割据混战,破坏经济发展,如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b.醉心于争权夺利,政治黑暗,如西晋的短命而亡;c.顽固守旧,阻碍历史进步,成为封建社会中期改革的重大阻力,如王莽改制的失败。(6分)
32.(1)辛亥革命后儒学受到冲击,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大力宣扬儒学,社会上出现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为反对帝制复辟反对封建文人利用儒学中落伍于时代的思想欺骗人民,为维护共和制而批判儒学,具有进步意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一方面以儒学中的忠孝号召中华民族反对日本侵略,这具有正义与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又以忠孝要求人们服从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具有消极作用。蒋介石为了达到反共独裁的目的,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大力提倡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具有反动性。(5分)
(2)儒学在中国古代是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精神支柱;在近代它一方面继续是统治者的统治思想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受到批判的同时,其精华部分得到肯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支配和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现代,儒学作为中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社会重视,并被研究、利用,为人类文明进步服务,但在十年动乱时期,儒学被错误地全面否定、批判。(5分)
(3)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变化。(2分)
33.(1)人们在价值观上的择业标准和生活方式上的饮食结构以及体育运动等方面发生了变化。(3分)
(2)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法律意识、科学意识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4分)
(3)要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必须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是不断向高境界发展的。(3分)
三、34.(1)巩固封建统治,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3分)
(2)唐朝设三首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别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司法权。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加强。(3分)
(3)北宋军事上强干弱枝;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样将地方的军事、财政、司法大权都收归了中央。(3分)
(4)该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6分)
35.(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实业方面,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始出现兴办近代工业风气;军事方面,创办了新式陆军和海军,增强了国防力量;教育方面,创立了同文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外国书报等,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人才;外交方面,创立外交机构,促进了与外国的交往。因此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起步。(4分)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辛亥革命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分)
(3)新文化运动。理解:①器物层面技术资源的现代化必须与制度和观念层面非技术资源的现代化配套,没有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同步变革,器物的变革只能落于浅尝辄止的表面文章,最终归于失败。②"伦理觉悟"的反省,其目的不在观念变革的形式本身,而是求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协调。这是对"体用"关系认识的突破和深化,它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不只是需要移植西学的"用",还必须在"体"上实现社会结构性的转换。(3分)
(4)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坚持"中体西用",不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是这些调整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些调整是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3分)
36.(1)对内独裁,对外扩张。(1分)
(2)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南京大屠杀;日军对中国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等等(每举一例正确给2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3)华盛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答出三次会议即可)。(4分)
(4)成立国际法庭,对德日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对德日实行军事占领;对德日进行民主化建设。(4分)
下载试卷: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二)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