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六)

2014-5-11 0:33:58下载本试卷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六)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随着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我国又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据此回答1~7题。
1.在下列五枚仿制的古钱币中,有三枚是严重违反历史常识的,这三枚货币是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北宋出现,主要反映出
A.商业的繁荣              B.城市经济的发达
C.对外贸易频繁             D.手工业兴旺
3."会子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这段史料主要反映南宋时期
A.纸币的广泛使用            B.交通运输的发达
C.商品交易额巨大            D.经商利润丰厚
4.古今中外由于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的典型事例有
①王莽发行大钱②元朝印发交钞③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④德国一战后出现的"鲁尔危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欧元诞生前世界货币发展史上英镑与美元主宰世界流通,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战后英镑地位发生动摇
B. 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元与英镑都放弃了金本位制
C.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D.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标志着美元退出世界流通舞台
6.纵观世界货币发展可以看出货币发展趋势是
①品种繁多趋向统一②由金属货币趋向纸币③由一般金属货币趋向贵重金属货币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7.欧元的崛起就世界发展潮流而言有利于
A.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B.欧洲区域政治经济统一化的要求
C.欧洲区域集团一体化趋势加强     
D.美、欧、日、中保持世界经济的平衡性
我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曾制订了一些别具民族特色的制度,在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8~10题。
8.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
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9.下列有关辽的南面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中央政府机构中设置的官员      B.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
C.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D.权力比北面官大
10.下列有关猛安谋克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是契丹族的氏族部落组织       B.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
C.是基本的社会组织           D.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据此回答11~12题。
11.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12.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
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领导全国人民沿着这一道路取得了胜利。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13~15题。
13.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个决议中说:"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人
A.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     
B.坚持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D.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14.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土地政策,其主要的依据是
A.敌我双方力量强弱的变化     
B.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变化
C.不同阶段革命的性质不同     
D.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转化
15.1950年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质上是要解决
A.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B.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
C.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问题
我国农村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据此回答16~21题。
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目前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党中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
1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B.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18.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现代化
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9.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应是
A.集体化、商品化、专业化        B.公有化、社会化、商品化
C.私有化、专业化、商品化        D.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20.江苏华西村强调"统",安徽小岗村却适用"分"。其所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主客观的统一和历史的统一       D.对立统一原则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重要国际组织。据此回答21~25题。
21.在下列事件中,联合国发挥过重要影响的有
①朝鲜战争②印巴分治③纽伦堡审判④巴勒斯坦地区分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④
22.联合国成立后一度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7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在争霸中苏联一度处于优势       B.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C.西欧、日本不再对美国惟命是从     D.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23.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的宣言中说:"……我们一致决心紧急地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并且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并保证目前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和平和正义中稳步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段宣言的发表主要针对
A.美国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称霸世界的工具
B.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日益加剧,造成世界紧张局势
C.发达国家利用不平等贸易的手段剥削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D.少数发达国家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造成一些国家政局混乱
24.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共同之处是
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    
B.初期均为美国所操纵
C.成员国都包括了所有大国     
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5.《联合国家宣言》和亚非会议决议共同推崇的原则是
A.以集体行动消除对和平的威胁          B.反对殖民主义
C.维护人权和国家独立              D.联合利用各国资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探索社会主义的两种重要模式。据此回答26~30题。
26.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
D.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
27.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8.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给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29.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所致
30.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9分,第32题11分,第33题14分,共计34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后汉书·许荆传》所记荆之祖八武被举孝廉,欲令两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其后武(八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理产所增三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也就获得更大的声誉。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2 《魏书·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坐为中正时受乡人财货免官"。与阳尼同时的并州中正房坚,举人任官时,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也推举出来。另如洪寔"为魏郡邑中正,嗜酒好色,行无检"。如此之人做中正,怎能指望他会品评出优秀人才来!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回答:
(1)材料1、2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举制度的弊端?(2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两种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6分)
(3)为改善以上两种选举制度,中国后世开始采取什么选官制度?(1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援军在鸭绿江的大东沟登陆;17日上午返航时,突然发现敌舰,丁汝昌当即下令迎敌,各舰响起了战斗的警报。当时我方有镇远、定远两铁甲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平远、超远、扬威、广丙、广甲十兵轮,镇中、镇南两炮船,另有鱼雷艇四艘,计有大小舰船18艘,共31000吨。敌方有吉野、严岛、松岛、桥立、扶桑、千代田、秋津州、高千穗、浪速、赤诚、比睿、西京丸等战舰12艘,共38000吨。北洋舰只轮机旧,航速慢,但有两舰吨位比较大,火力强,装甲厚;日本舰只式样新,航速快,但最大的舰却只有4000吨。双方舰队装备虽各有优点,但总的来说是敌强我弱。
--章开沅、陈辉《中国近代史》
回答:
(1)根据上文,中国还是日本的装备较为优胜?(3分)
(2)假设你是当时的将军,你会采用什么战略应战?(4分)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你认为与战舰素质是否有关系?还有其他原因吗?试加以说明。(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1年纽约"9·11"事件"     希特勒和他的主要将领
 "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如此。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战火蔓延,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人们却屡屡坐失良机,终于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痛苦的回忆,胜利的喜悦,深沉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清醒。……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1)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周年。(1分)
(2)举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主要大国怎样"屡屡坐失良机"、自食其果?(10分)
(3)历史如何表明了江泽民主席总结的这一重要经验?(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5分,第35题13分,第36题13分,共计41分)
34.以唐朝长安、宋朝东京及明朝苏州为例,说明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景象。(10分)这一景象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35.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阐述:"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的实质是什么?(2分)结合课内外知识,分析孙中山重视社会革命的原因,(3分)并指出民国成立前后,他在社会革命(农业、工商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重要活动。(8分)
36. 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试指出在工业革命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科学技术革命成果,并扼要说明这些技术成果的应用给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的最重大变化。(13分)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六)答案
一、1.B 2.A 3.A 4.C 5.D 6.A 7.B 8.B 9.B 10.A 11.C 12.D 13.C 14.B 15.B 16.B 17.B 18.B 19.D 20.A 21.C 22.B 23.C 24.D 25.C 26.D 27.C 28.A 29.C 30.C
二、31.(1)东汉察举制和魏晋九品中正制。(2分)
(2)察举制发展到最后使徇私舞弊、沽名钓誉之辈成为孝廉;中正官为贪污受贿、徇私舞弊、好酒好色之徒垄断,很难保证九品中正制的公正,并能选出优秀人才。(6分)
(3)科举制。(1分)
32.(1)从数量看,中国占有优势(中国大小船18艘,日本12艘),但从总吨位、轮机新旧、航速快慢等来看,中国占弱势。因此从整体看,日本装备较为优胜。(3分)
(2)中国的战略应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充分发挥吨位比较大、火力较强的两舰的作用,或以这两舰掩护其他舰只,寻机歼敌。因敌舰速快、舰只总吨位大于我方,不可与敌硬拼。(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创见的答案可适当加分)(4分)
(3)有关系,但不是根本的问题。中国战败的原因,还与清政府政治腐败;慈禧的主张与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致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清军军备松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等因素有关。(4分)
33.(1)50(1分)
(2)坐失良机:英法在德国吞并奥地利问题上的不干涉态度;慕尼黑阴谋;美法苏三国谈判不了了之;美国的孤立主义和中立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未对日本侵华实施制裁;美英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后,英法宣而不战等。自食其果:法国溃败;不列颠大空袭;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5分)
(3)联合:英美声明援助苏联;苏联同意《大西洋宪章》基本原则;苏美英三国协定;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联合国家宣言》等。共同对敌: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诺曼底登陆和第二战场的开辟;中国战场大反攻;苏联对日作战等。
(5分)
三、34.(1)城市发展新景象:长安:坊、市分开,出现了繁华的商业区。(2分)东京:坊、市不分,店铺林立,有晓市、夜市,出现市民娱乐场所"瓦肆"。(3分)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出现了手工工场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3分)
(2)发展趋势:①商品经济日趋繁荣;(1分)②城市发展逐渐由政治中心向经济、政治中心转变;(2分)③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在部分城市出现。(2分)
(3)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35.(1)实质:主张三民主义救中国。(2分)
(2)原因:出身农民;在革命中认识民众的伟大作用;吸取西方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3分)
(3)重要活动:民国成立前,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3分)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措施;(2分)民国初期,又提出"土地国有"的政策,(2分)倡导大办实业、建设铁路、提出修建三峡水利工程;改造长江水系的设想。(1分)
36.(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并迅速推广使用,极大地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机器制造业也随之建立,(2分)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蒸汽机在欧美主要国家推广,机器生产和机器制造业的建立。使传统的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所取代,(1分)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1分)这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1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人类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1分)尤其是电磁学的辉煌成就,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可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1分)随着发电机、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2分)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分)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技术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1分)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拉开了信息技术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序幕,(1分)信息技术成为当今世界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人类从此进入"信息时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