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三)A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汉唯物论思想家王充的哲学观点不包括
A.万物由元气构成 B.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C.反对“天人感应”说 D.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
2.“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大漠),独留青冢(墓)向黄昏”。杜甫这句诗的典故出自于
A.张骞通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文成公主入藏 D.昭君出塞
3.东汉光武帝应属哪类人物
A.汉武帝、汉明帝、元世祖
B.秦始皇、周武王、汉高祖
C.齐桓公、秦孝公、宋神宗
D.周厉王、秦二世、商纣王
4.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是为了
A.提高自身素质 B.减少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5.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
C.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6.下列表述符合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是
①皇帝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 ②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 ③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④科举考试沿袭八股取士的旧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据当时人所写的《庚癸记略》记载:在江苏吴县,太平天国“监军(职官)提各乡卒长(职官)给田凭,每亩钱360文,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农民窃喜,陆续完纳。”这反映出在太平天国的一些占领区
A.基本上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B.没有触动旧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C.部分农民得到了土地或减轻了地租
D.实现了土地和产品的平均分配
8.下表是南北方四省1892~1894年的收入构成比较表。
农业税收人 | 工商业杂税收入 | 全省总收人 | ||||
数额(万元) | % | 数额(万元) | % | 数额(万元) | % | |
山东省 | 305 | 81 | 71.5 | 19 | 376.5 | 100 |
河南省 | 261.6 | 77 | 77.7 | 23 | 339.3 | 100 |
江苏省 | 391.8 | 34 | 778.2 | 66 | 1170 | 100 |
广东省 | 160 | 33 | 320 | 67 | 480 | 100 |
表中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沿海地区工商业发达 B.一些省份工商业税收超过农业
C.北方地区是经济重心 D.南方的一些省份已实现工业化
9.从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主张看,洋务派的外交政策是
A.对外不能言战 B.自强以积极抵抗侵略
C.不屑与外国交往 D.求富以维护地主统治
10.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是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③都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其“内部条件”是指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列强压制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C.中国共产党总结了经验教训正在积极寻找同盟者
D.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12.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①由日本大举侵华引起 ②说明国民政府内部的分裂 ③标志着国共对峙的结束 ④导致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13.下列对瓦窑堡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目的是制定适应民族革命战争需要的政治路线 ②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③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④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4.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时正值
A.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B.毛泽东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
C.辽沈战役开始在东北展开 D.土地改革赢得了广大农民支持
15.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是
A.国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合作社经济
16.有一幅宣传漫画左上角的诗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一现象发生于
A.1957年 B.1958年 C.1960年 D.1962年
17.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A.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B.促进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
C.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单一形式
18.《人权宣言》的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
A.宣称人生来是自由的,权利是平等的
B.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宣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要求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
19.从工人阶级产生到巴黎公社期间的工人运动多带有暴力和政治特征,主要原因是
①资本家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 ②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 D.①②均不正确
20.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其根本目的是
A.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B.加强对无产阶级的镇压
C.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 D.适应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
2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是
A.农业领域 B.工业领域
C.流通领域 D.分配领域
2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实质是
A.战后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并暂时平衡了利益
C.国际社会要求恢复世界和平
D.战后列强需要和平恢复经济
23.1870~1900年英国经济发展呈现下表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1870~1900年世界五大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比例(单位:%)
年代 | 英国 | 美国 | 德国 | 法国 | 俄国 |
1870 | 31.8 | 23.3 | 13.2 | 10.3 | 3.7 |
1881~1885 | 26.6 | 28.6 | 13.9 | 8.6 | 3.4 |
1896~1900 | 9.5 | 30.1 | 16.6 | 7.1 | 5.0 |
A.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发明较少
B.工业发展较早,设备改造难度大
C.殖民地广阔,技术改造缺乏动力
D.垄断资本家将资金多投资于信贷
24.日本明治维新中,对新兴地主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B.推行“文明开化”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25.下列不属于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化趋势的是
A.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呈现多极化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C.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 D.自由竞争取代宏观调控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三)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5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Ⅱ卷总分 |
得分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36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姓 名 | 生卒年 | 著作 |
李时珍 | 1518~1593年 | 《本草纲目》 |
徐光启 | 1562~1663年 | 《农政全书》 |
徐霞客 | 1586~1641年 | 《游记》 |
宋应星 | 1587~1666年 | 《天工开物》 |
材料2 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姓名 | 生卒年 | 成就 |
哥白尼 | 1473~1543年 | 提出太阳中心说 |
布鲁诺 | 1548~1600年 | 提出宇宙无限论 |
培根 | 1561~1626年 | 初创近代实验科学 |
伽利略 | 1564~1642年 |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并奠定近代动力学基础 |
开普勒 | 1571~1630年 | 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 |
回答:
据材料概括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特点。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2 中国不乏聪明才智之士,惜士大夫积习太深,不肯讲求技艺,深求格致(自然科学),总以工商为谋利之事,初不屑与之(商人)为伍,其不贪肥者,则遇事必遏抑之,惟利是图者,必借端而削(削弱)之。于是但有困商之虐政,并无护商之良法。虽欲商务之兴,安可得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三》
材料3 “生产之要素三:曰土地,曰劳动,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对外资)“欢迎与反对,要以政治组织能否改革为断……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以运用之者适其宜,则外资之必不足为国病明矣。”(外资)“用之于生产者,往往食外资之利;用之于不生产的,势必蒙外资之害。”
——梁启超《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辩》
回答:
(1)举出史实证明材料1中“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2)欧洲“格致”出现在___________(历史事件)后。欧洲人“护商之良法”是___________(举世界史一例说明)。
(3)概括材料的各自主张,并据此分析中国人对西方近代文明认识的变化。
(4)评价材料中的任意一个观点。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令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2 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一。负责进行(一般性空中)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的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但是有两个不变的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国的15%……但是美国——这是第二个决定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回答:
(1)概括材料中关于日本战败原因的几种观点,你认为这些观点正确吗?
(2)日本天皇关于战争的目的和停战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对这种观点进行剖析。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2分,第30题15分,第31题12分,共计39分。
29.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但明清却阻碍了社会进步,试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结果的各方面原因。
30.概述我国建国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并分析不同时期变革的原因和结果。
31.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亚洲(除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通过比较你得到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