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三)B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台湾自古与大陆的联系密切,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此回答1~7题。
1.三国时期成书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这一记述指的是
A.230年,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B.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C.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求
D.清朝升格台湾府为台湾省
2."开辟荆莽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此诗记述的重大事件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康熙帝统一台湾
C.刘铭传保卫台湾 D.刘永福坚守台湾
3.1683年,康熙帝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件最正确的评价是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地域 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4.1895年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耻辱年代,这一年发生了
A.台湾淡水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B.英国侵略者入侵台湾
C.法国侵略者入侵台湾 D.日本侵略者侵入台湾
5.1947年,台湾爆发了反抗国民政府暴政的
A."二二八起义" B.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爱用国货,抵制美货运动
6.对于台湾问题,我们的认识是
①二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②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③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④国际反华势力以及"台独"势力是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两个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港澳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我们今天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可以从历史文化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据此回答8~11题。
8.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B.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C.让法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用法制代替君主个人专制
9.下列关于明朝《大明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订于明太祖统治时期 B.内容中增加了经济立法
C.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D.对贪污受贿罪判刑较轻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表明
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 B.孙中山也受到制约
C.临时大总统权力很小 D.孙中山想限制袁世凯
1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只有宪法才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D.表现的阶级属性不同
有人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很难正常发展。据此回答12~18题。
1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是
①外商企业的刺激②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③洋务企业的诱导④封建政府的大力扶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
A.是由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B.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分布上基本相同
C.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D.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4.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6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于哪一领域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军工业
15.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阶段有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②清末"新政"期间③辛亥革命之后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16.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残余势力强大 B.人民群众没有发动起来
C.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D.民族资本发展不充分
17.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18.20世纪30~40年代,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不包括
A.官僚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的垄断 B.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C.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邓小平指出:"'左'倾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结合对这一论述的认识和相关的历史知识。回答19~22题。
19.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严重破坏的"左"倾错误是
①合作化运动②反右派斗争扩大化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1.中国共产党全面纠正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开始于
A.七千人大会 B."文革"期间的全面整顿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所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方针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C.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D.以提高粮棉产量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
17、18世纪,先后发生了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三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据此回答23~27题。
2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最主要的成就是
A.完成了人类社会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B.使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C.确立起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
D.彻底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
24.这三次革命的共同之处是
A.都体现了封建制度必然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律
B.革命武装都打败了王党军队
C.都处死了国王
D.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5.这三次革命各有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
B.雅各宾派专政是法国大革命的高潮
C.英法两国革命过程中都出现过旧王朝复辟
D.美国独立战争得到国际上的支援
26.下列关于这三次革命成功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靠战场上的胜利完成了革命
B.大陆军攻克英军最后据点随即宣告美国独立
C.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是由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历次议会的努力奋争
D.都以颁行宪法为革命成功的标志
27.这三次革命具有重大意义,它们
A.共同代表了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B.标志着英、美、法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C.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D.直接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曾出现过相对稳定、高速增长和滞胀三个不同阶段。据此回答28~30题。
28.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的"相对稳定"是指
①政治上无产阶级革命转入低潮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③在国际关系上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也形成了某种均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9.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呈现繁荣景象,其根本原因是
A.政局稳定,经济实力雄厚 B.国家采取各种形式干预经济生活
C.科学技术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美国资本的扶植
30.20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时期",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发展滞缓,通货膨胀严重,失业人数大增
B.生产停止发展,通货膨胀不断发展
C.生产的停滞导致通货膨胀不断发展
D.通货膨胀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生产停滞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8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3分,共计34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早在他(马可·波罗)活着的时候,由于充满了人所未知的奇闻异事,马可·波罗的书已经受到人们的怀疑。关心他的朋友甚至在他临终前劝他把书中"背离事实"的叙述删掉。以后,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对东方的知识越来越丰富,马可·波罗的许多事逐渐被证实,不再被目为荒诞不经的神话了,但还是有人对它的真实性发生怀疑。直到1829年,德国的学者徐尔曼仍然认为马可·波罗的书是一部冒充为游记的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并说,波罗一家最远不过到达大布哈里亚(Buchatia)境内,该处是意大利游历之所。
--杨志玖《元史三论》
(1)欧洲人为什么不相信《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4分)
(2)不少史学家指出虽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在当时未被普遍接受,但仍有时代意义。你认为意义是什么?(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在形成现代中国之命运中,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第一是中国的人口,在十八、十九世纪增加了一倍,因此对于中国成了一种不堪重负的压力。(近代史上)每一个中国的政府必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政府是成功的。国民政府今日所面临之难境,大部分是因为它不能以充分的粮食供应给中国民食,中共宣传的大部分,就是由他们解决土地问题的诺言所组成的。
形成现代中国之命运的第二个因素,是西方以及西方观念给以中国的影响。二千余年来,中国人发展他们自己的高度文化与文明,多半未受外力的影响,甚至受武力征服之后,中国人还往往能在最后制服镇压并同化侵入者。这些外来者带来一种进取性、一种独一无二的西方技术发展和一种为以前的外国侵入者所未曾带入中国的高度文化。一部分因为这些性质,一部分因为满清统治的衰微,西方人不但没有被中国文化同化,反而为中国介绍了新观念。这些新观念在刺激、骚乱和社会变革方面占了一种重要地位。
--摘自艾奇逊为编纂《白皮书》致杜鲁门的信
回答:
(1)指出艾奇逊是怎样说明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的?(3分)
(2)艾奇逊关于中国革命发生原因的说明符合实际吗?为什么?(10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有人统计,80年代中期美国的长期吸毒者就有五百万以上,每年花掉的毒资达2千亿美元,80年代,法国的吸毒者人数也超过了一百万。西方国家邪教组织名目繁多,五花八门,邪教蛊惑人心,社会危害极其严重。1978年,美国一个名为"人民圣殿"的邪教组织集体自杀,酿成913人死亡的悲剧。暴力活动也日益猖獗,1993~1994年两年间,美国死于枪杀的人就超过了六万,连平静的校园,也时常有血案发生。意大利的黑手党活动也很猖獗,巴勒摩市是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个中等城市,80年代黑手党活动猖獗时,这里半数以上的商人受到过敲诈或抢劫,几乎每年都有一百多人遭到黑手党杀害。
--摘自《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2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的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遭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3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中指出:"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二战后存在哪些主要的社会问题?(4分)
(2)根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其原因有哪些?这种状况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影响?(5分)
(3)根据材料3指出美国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3分,第35题15分,第36题13分,共计41分)
34.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分)
(2)汉武帝时,为什么会"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是什么?(4分)
(3)宋代理学的含义是什么?朱熹如何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在哲学思想上有何不同?(4分)
(4)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儒学?(2分)
35.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与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这三位伟大人物紧紧相连。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三次巨变产生的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3分)
(2)三次历史性巨变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分)
(3)概括指出三位伟大人物对中国现代化的突出贡献?(5分)
(4)三次巨变都伴随着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三位伟人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试概括三位伟人向"外人"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2分)
36.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这一体系以欧洲、北美洲为核心,它们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繁荣的绝对中心。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6分)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产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6分)
(3)对此你有什么认识?(1分)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三)B答案
一、1.A 2.A 3.A 4.D 5.A 6.D 7.B 8.C 9.D 10.D 11.C 12.C 13.C 14.B 15.A 16.D 17.C 18.D 19.B 20.C 21.A 22.B 23.C 24.D 25.C 26.C 27.B 28.A 29.C 30.A
二、31.(1)由于传统东西方商路的不畅通,西方到东方来的人很少,缺乏对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了解。加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充满了传奇色彩。(4分)
(2)该书在欧洲的流传,刺激了一些欧洲冒险家到东方探险,寻找黄金;同时也刺激了意大利和欧洲之间的香料贸易。构成了欧洲探索新航路的社会根源。(4分)
32.(1)一是人口太多,二是西方思想的刺激。(3分)
(2)不符合实际,是对中国革命发生原因的歪曲,其目的是掩盖美国对华政策的侵略实质。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人民革命战争。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一客观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中国先进分子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曾经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寻找思想武器,但都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生影响,首先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需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共将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经过艰苦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实现的。(10分)
33.(1)吸毒、校园暴力、种族歧视等,还有贫富差距的拉大,阶级矛盾依然存在等。(4分)
(2)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特点是速度放缓,出现"滞胀"。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②中东石油提价引发经济危机,③日本西欧经济同美国竞争加剧,④美国侵越战争的影响。由于美国经济的这种状况,因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霸主地位演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5分)
(3)美国70年代对外政策,一方面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另一方面积极与中国关系改善并实现关系正常化。(4分)
三、34.(1)核心内容:"仁""仁政";强调"礼",维护统治秩序,主张以德治民。(3分)
(2)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来维护。采纳董仲舒建议统一思想,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新儒学特点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百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4分)
(3)理学即道学,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二程思想,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存天理,灭人欲"是其主题。王阳明的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以"心外无理""致良知"为主题。(4分)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
35.(1)三次臣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3分)
(2)①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潮;这个时期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已得到史学家的确认。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国家政权性质、架构和功能性的转换。"一五"计划建设的提前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观念文化的变革,给一度徘徊的社会主义实践注入了新的生机,被激活的生产力向国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发展潜力。(5分)
(3)孙中山:领导人民推翻封建帝制,积极投身实业救国。毛泽东: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领导人民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订社会主义宪法。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按"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等。(或答:创造性地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接轨;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运行格局;大力推行改革,使中国现代化形成开放的模式等)(5分)
(4)孙中山仿效欧美"走美国的路",毛泽东"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分)
36.(1)形成:①工业革命在英、法、美、德、俄等国相继展开。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②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③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亚、非、拉美大批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确立。(6分)
(2)①资本主义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外贸在这些国家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加紧征服世界,并按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一方面加速了被侵略地区旧制度的瓦解和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促进了当地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对被侵略地区进行疯狂掠夺,使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宰下日渐连成一体。(6分)
(3)资本主义的活动具有进步性和非正义性。(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