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A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时日易丧,予及汝皆亡”一句的“日”是指
A.夏桀王 B.商纣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
2.最能适应战国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3.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确立于唐太宗时期 B.门下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C.尚书省负责官吏的考核和任命 D.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中国与欧洲最早的直接交往是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5.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变法措施主要是
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改革科举制度
6.与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性质相同的是
A.募兵制 B.编户制度 C.府兵制 D.士族制度
7.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标志着我国农民的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是由于
A.推翻了明朝的腐败统治 B.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并发行“永昌通宝”
C.被清政权和吴三桂联合绞杀 D.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8.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中,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 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
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赋税 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
9.在诸多西方列强中,英国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有印度作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 B.英国在虎门销烟中受到的损失最大
C.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D.英国是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的国家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无产阶级特点的是
A.早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B.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
C.与农民阶级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D.与先进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11.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主要是因为
A.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外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B.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2.南京国民政府垮台于
A.民国36年 B.民国37年 C.民国38年 D.民国39年
13.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4.国、共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1930年夏天革命根据地发展成燎原之势
D.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15.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A.中共中央的陕北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毛泽东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C.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6.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取得第一次反帝斗争胜利
B.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7.国共对峙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相同点是
A.集中分布的地区
B.实行的土地政策
C.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18.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是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②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③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④中共“八大”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由于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国家也取得一些重大成就,特别是在
A.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B.国民经济发展方面
C.外交工作方面 D.统一战线工作方面
20.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21.新航路开辟的深刻经济根源是
A.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C.葡萄牙和西班牙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西欧社会生产力进步
22.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狄德罗
23.引起英国工业革命一系列连锁反应式发明的是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改良蒸汽机的发明
C.飞梭的发明 D.水力织布机的发明
24.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广泛开展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B.封建专制制度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C.工业革命在欧美的广泛开展
D.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
25.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遍地开花”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B.美、德等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D.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26.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是
A.列宁的英明决策
B.严峻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C.维护苏维埃政权的需要
D.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7.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点是
A.惩罚战败国的分赃会议
B.美国是会议的胜利者
C.中国是受宰割的对象
D.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28.下列关于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相同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B.在战争过程中都出现了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抗和斗争
C.在两次战争中德、意、日三国都是盟友关系
D.两次世界大战都推动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29.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美国本土免受苏联导弹袭击
B.维护美国及其盟国的国防安全
C.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D.与苏联在太空展开激烈争夺战
30.与新加坡、韩国相比,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新兴国家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不同点是
A.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B.适时调整经济结构
C.制定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
D.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2分,共计37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夫也。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材料引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引自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回答: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谈谈你的分析。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坚,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者,富国之四经,治国之大本也。……唯深望于(李)中堂有以玉成其至也。”
──摘自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 “革命、保皇二事,事决分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也。”
──摘自1900年12月孙中山《告同乡书》
材料三 “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1918年孙中山致列宁电
材料四 “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不可能。”
──摘自1924年11月孙中山答记者问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是否同意孙中山对欧洲富强之本的分析,为什么?
(2)材料一体现了孙中山当时持什么政治主张?试略作评析。
(3)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的政治立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三中的“中俄两党”具体指哪两党?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5)材料四中的孙中山对“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的背景分析是否正确?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何在?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些事倩(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倩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材料二 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回答:
(1)依据材料,根据东欧剧变的原因,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
(2)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如何进行“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的?
(3)上述材料中“国际形势的变化”的含义是什么?指出变化的原因及当前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
(4)从苏东剧变和多极化格局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0分,第35题14分,第36题14分,共计38分。
34.比较秦朝和隋朝有哪些相似点?
35.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是在何时怎样形成的?在这两代领导核心的领导下,党和国家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6.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一战”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当今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结合史实,简要归纳指出上述四个时期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不要全面罗列史实,要求从中概括并用史实说明。)
一、选择题
1.A 2.B 3.D 4.C 5.B 6.C 7.D
8.C 9.C 10.D 11.C 12.C 13.D
14.D 15.B 16.A 17.C 18.C 19.C
20.B 21.A 22.C 23.C 24.C 25.C
26.D 27.C 28.C 29.C 30.D
二、材料解析题
31.(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绝对不行。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份专制。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32.(1)不正确,西方富强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立了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2)学习西方,变法图强。该主张在当时是爱国的、进步的,但是对于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3)由主张维新变法为主张革命。
(4)中国革命党是指中华革命党,俄国革命党是指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这则材料说明孙中山由向西方学习转而向苏俄学习。
(5)正确。原因有二:其一是经过多次斗争失败后得出的教训;其二是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33.(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苏联对东欧诸国高压控制伤害了民族间的感情;苏联对外政策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苏联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本质: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
(2)以“政治民主化”和“人权”作为经济合作的前提,向第三世界施加压力,使其政局混乱。对社会主义国家继续施压,试图在民主化和人权旗帜下,以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使这些国家内部发生演变。
(3)两极格局解体后,一方面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另一方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世界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这是由于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其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这一变化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4)一定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抓住机遇,全力发展;要抵制和反对西方腐朽势力渗入,维护国家安全与独立。
三、问答题
34.(1)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了后来长期统一的新局面;(2)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制度;(3)进行了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工程建设;(4)由于皇帝的暴政,引发农民战争,二世而亡;(5)二世而亡的前车之鉴成为下一个朝代初期的统治者注意吸取的深刻教训,从而出现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35.形成:1935年初,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这样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文革结束后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样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成就:理论方面:两代领导核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贡献。具体方面: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取得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使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国家开始走上富强道路。
36.(1)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优越,少受战争之祸;幅员辽阔,资源丰富。(2)市场条件:西部开发,国内市场广阔;对外投资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控制世界市场。(3)科技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新技术革命促进工业生产发展。(4)战争因素:利用“一战”、“二战”大发横财。(5)对手削弱: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实力下降,苏东剧变。(6)生产关系调整:内战废除黑人奴隶制,垄断组织形成,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7)劳动力条件:欧亚移民源源不断涌向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