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014-5-11 0:33:58下载本试卷

第十六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选择题:

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领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2、以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

A、是苏俄英德三年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B、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对国家经济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D、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

A、把一切企业收归国有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得到农民支持拥护的一项措施是(  )

A、废除实物配给,实行商品买卖           B、有全由面没收私人资本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允许恢复部分小型的私有企业           D、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6、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7、20世纪30年代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发展重工业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伤害

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  )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积极性不高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

9、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

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10、二战后,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率先进行改革的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点主要是(  )

A、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B、改革使社会经济全面振兴,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C、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旧有体制,积累了许多问题

D、改革使军备力量大大加强,对外推行积极进攻战略

1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 的中国改革相比(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13、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使是(  )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1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15、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  )

A、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B、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C、适应西方“和平演变”的需要

D、解决苏联日趋尖锐的民族分离活动

16、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80年代~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

年  分

1981年~1985年

1986年~1988年

1989年

1990年

国民生产增长率

32.%

2.8%

2.4%

-4%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和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选择上是错误的。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摘自张伟垣主编

《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

材料三:[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导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之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随着5年一度的“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动作的“全国性”经济体系。取而代之的,只是各个社区、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只要力能为之,便一窝峰地赶紧坚垒自保、寻求自足。

——摘自E·霍布斯鲍姆

《极端的年代》下卷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17、《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概要指出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含义。

(2)俄、美、中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有何积极作用?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

参考答案

1—5、BBADA 6—10、CBCDB  11—15、CAAAA

16、变化趋势:苏联国民生产的增长率连年下降,直至呈现负增长。

原因:第一,改革方针失误,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器制造业,不符合时代潮流;没有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以及人民生活与消费需求问题;对财政危机和生产危机估计不足。第二,政治上,苏共的威信丧失,政治解体促成经济解体。第三,经济上,计划经济体制停止实行,没有出现一个有效运作的经济体系,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

17、

国别

含 义

特 点

积极作用

认 识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2分)

  通过市场,利用固定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的市场交流。(4分)

  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4分)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5分)

  1933年美国实施“新政”(2分)

  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除经济危机的目的。(4分)

  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4分)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分)

  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善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