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强化训练系列之一
中国古代史单元1先秦强化训练
河南省文成中学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周武王伐纣灭商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纣的残暴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 B.商朝前线兵力弱
C.文王时任用姜尚进行政治军事改革 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战争
2.下列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最北和最南面的是
A.燕、卫 B.宋、楚 C.卫、晋 D.燕、楚
3. 西周“国人暴动”的性质是
A.奴隶的武装暴动 B.平民的武装暴动
C.手工业者的武装暴动 D.诸侯的武装暴动
4.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5.西周分封制与井田制的纽带是
A.王位与权力 B.土地和义务 C.贡赋与爵位 D.土地和奴隶
6.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井田制实质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C.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7.西周分封制存在的基础是
A.井田制的存在 B.周王拥有的实力 C.诸侯国的承认 D.大量奴隶的存在
8.下列王朝中,暴政成为灭亡直接原因的是
A.夏朝和商朝 B.夏朝、商朝和西周 C.商朝和西周 D.夏朝和西周
9.2000年11月9日,我国科学家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使我国历史纪年提前了1200多年,那么,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应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0.今河南省曾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省内有不少城市曾是古代王朝的都城,如洛阳、开封、安阳、商丘等,下列王朝中,曾定都于今安阳的是
A.夏 B.商 C.西周 D.秦朝
11.从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要
A. 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 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C. 加强国防、充实武器 D.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12.从地理位置分析,春秋时期秦国争霸中原的最大障碍是
A.晋国 B.楚国 C.宋国 D.齐国
13.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是
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改革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奴隶起义频繁
14.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问题是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崩溃 C.周王室衰微 D.诸侯野心增大
15.春秋争霸和战国纷争的最大不同是
A.战争目的 B.战争结果 C.战争性质 D.参战国家
16.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有
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势力 ②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融合 ③加强了统一的趋势 ④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7. 史称“春秋无义战”,下列理由正确的是
A.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B.争霸目的是为了土地、人口和支配权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
18. 春秋争霸对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最主要的表现是
A. 诸侯国为图强而改革 B.大国兼并小国,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C. 加速了各族人民互相融合 D.推动了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19.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实行于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20.公元前546年,晋楚两霸议和。此后,中原的战争减少了。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晋楚两国实力相当,长期战争对双方都不利
B.晋国主动向楚国议和
C.宋国发起“弭兵”之会
D.晋吴联合,使楚国难以取胜
21.从地理位置考察,今上海一带在春秋时期应属
A.楚国 B.吴国 C.越国 D.宋国
22.我国是世界上仍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极少数国家之一。追根溯源,史料记载中最早实行系统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是战国时期的
A.魏国 B.楚国 C.秦国 D.齐国
23.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争霸战争 B.变法运动
C.百家争鸣 D.统一措施
24.“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 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严重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25.齐桓公霸主地位得以正式认可的主要依据是
A.周王也派代表参加会盟活动 B.参加会盟的诸侯服从齐桓公命令
C.大多数诸侯参加了葵丘会盟 D.齐桓公先后灭掉了30多个诸侯国
26.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性质是
A.新兴地主的争权斗争 B.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C.奴隶阶级争权的斗争 D.奴隶起义的改朝换代
27.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国家统一
C.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D.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28.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都来源于
A.秦国 B.晋国 C.宋国 D.郑国
29.下列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按照地理位置和现在的省份大致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A.秦国——陕西 B.燕国——河南 C.齐国——山东 D.楚国——湖北
30.下列有关春秋争霸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
31.下列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器 B.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
C.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铸铁柔化技术 D.我国在战国时期较普遍使用铁器
32.战国时期,面对秦国东进的巨大压力,韩国国君曾派水工郑国去劝说秦王修筑水渠,你认为其真实的目的是
A.帮助秦国治理水患 B.促进秦朝友好往来
C.传播韩国水利技术 D.消耗秦国人力物力
33.《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B.春秋时期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C.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D.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确认
34.战国后期,导致关中平原北部盐碱地变成高产良田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芍陂 C.西门豹渠 D.郑国渠
35.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
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 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
C.奴隶制的特权制度趋于瓦解 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度
36.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家分晋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B.社会制度的变革达到质变阶段
C.战争不断,但社会经济仍有相当发展
D.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37.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重视生产
C.农民地位提高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3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的经济根源是
A.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B.各国君主为了富强支持变法
C.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9.管仲改革中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40.《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41.认为商鞅变法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公田转化为私田
C.周天子实力衰微 D.诸侯争霸
43.春秋末年,某思想家曾言:“高举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这段话主要
A.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制 B.否定奴隶主阶级的天命观
C.主张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D.为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制造舆论
44.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的先后顺序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 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 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45.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46.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A. 商鞅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47.孔子说:“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
C.思想观念不同 D.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48.“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这种观点属于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49.“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对这一观点的正确评述是
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墨家任用贤才的主张
C.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D.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50. 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B.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C.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用法制代替个人意志的统治
51.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52.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53.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小生产者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54.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们拥护 B.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C.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深得士人拥护 D.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
55.在诸子百家下列政治思想中,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的是
A.无为 B.仁政 C.法治 D.兼爱
56.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兵家最受欢迎
57.墨子、韩非子、商鞅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58.屈原受到我国人民崇敬并每年纪念他,最主要是因为
A.他的爱国爱民精神 B.他主张政治上要变革
C.他的抗秦事迹 D.他在文学上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
59.《墨经》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有
①杠杆原则 ②浮力理论 ③声学 ④光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0.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D.反映了新兴地主的愿望
61.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2.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 B.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
C.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 D.维护小国的经济利益
63.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最重要的标志是
A.我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我国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C.我国从商朝起就有有文字可考的信史
D.公元前3世纪我国已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64.战国时期商业和城市逐渐兴盛起来,其表现不包括
A.秦都咸阳商业发达程度最高 B.许多诸侯国都城发展为商业中心
C.各诸侯国都铸造了自己的钱币 D.中原市场成为四方商品的集散地
65.夏朝建立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主要依据是
A 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形成 B 开始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C 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 D 奴隶主占有土地与奴隶
66.《左传》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这反映了
A 原始社会末期发生了部落之间的战争 B 大禹治水
C 夏朝设置了监狱 D 夏朝为镇压奴隶反抗而制定了刑法
67.西周被称为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是因为与前代相比
A 政治经济制度更加完善 B 疆域更加辽阔
C 周王的权威地位更加稳固 D 奴隶制经济更加发达
68.前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④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9.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主要体现在
A汉族政权“尊王攘夷”抵制边地各族的进攻
B戎破镐,推翻了西周政权
C 华夏族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
D 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民族杂居普遍
70.史载:孔子的学生子贡“废(发,卖出)著(买进)鬻财于曹、鲁之间 ,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对这种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春秋时商业经济已较为活跃
B 商人政治上非常活跃
C 部分工商业已逐渐摆脱政府控制,开始转为私营
D 商人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7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它们不包括
A 促进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 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 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7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
A 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 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C 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 农本思想基本确立
73.春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 铁器使用 B 牛耕使用
C 桔槔的使用 D 水利工程的兴修
74.战国时期新兴封建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兴盛起来 B 人口聚集了很多
C 成为诸侯国的都城 D 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中心
75.战国时期致富的大商人主要经营
A 丝织业、陶瓷业 B 冶铁业、煮盐业
C 丝织业、农业 D 冶铁业、青铜制造业
76.春秋时期,鲁国出现公田转化为私田的现象,所产生的最深刻的社会影响是
A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瓦解 B 国君的收入迅速增加
C 刺激了新农具的广泛使用 D 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
77.周初分封制的实行,巩固了统治,开拓了疆域,但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局面。导致这些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分封诸侯的争权夺利 B 周王室的腐败衰落
C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 奴隶、平民起义的打击
78.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
A 内容相似,性质相同 B 都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C 都有利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D 都局部改变了社会性质
79.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 发展农业生产 B 限制商业活动 C 增强秦国实力 D 废除旧贵族特权
80.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 统治阶级的利益 B 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 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 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8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地主阶级进行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B 奴隶主贵族与封建地主斗争激烈
C 代表不同阶级与阶层利益的思想冲撞激烈
D 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82.《墨子》说:“贤者举而正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是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以谓进贤。”可见,墨子主张的本质意图在于
A 倡导建立地主阶级政治与道德规范 B 主和否定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体系
C 按照小生产者的意愿建立理想的国家 D 为了恢复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
83.下列言论,属于韩非子思想的是
A 制天命而用之 B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 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8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
85.春秋时期,鲁国在天文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的直接原因是
A 不参与诸侯争霸,社会相对安定 B 经济发展需要天文历法的进步
C 天象观测的进步 D 学术风气的浓厚
86.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重大成就的是
A 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 B 形成自己固定的历法系统
C 《墨水经》光学八条 D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87.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①统治者礼贤下士 ②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 ③诸侯割据混战 ④法家思想影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88.我们了解和研究夏朝的社会状况,不能借助下列哪个材料:
A、《史记》 B、夏朝古遗址和墓碑的考古发掘
C、夏朝当时的文字材料 D、当时的青铜兵器、玉器等器物
89.商朝的灭亡形式,确切地说属于:
A、亡于民族战争 B、亡于属国 C、亡于王朝战争 D、亡于权臣
90.《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
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
驻镐京一带)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同诸侯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91.下列关于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评说,不正确的是:
A、是由贵族、立功将士、大商人转化而来
B、随着他们经济上的势力越来越大,参与政治、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要求越来
越强烈
C、虽然作为剥削阶级,他们在政治上是反动的,但对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D、他们在当时是革命的、上升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阶级
9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是:
A、奖励耕战 B、废井田开阡陌 C、建立县制 D、限制工商业的活动
9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94.《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国君“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一诸侯国在今
A.长江中游 B.珠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 D.钱塘江三角洲
95.有网友说: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宣扬赵国放弃对秦王的反抗就等于抗日战争时期宣扬对日本投降,秦始皇的天下观就是“大东亚共荣圈”。这种观点根本错在
A.战国诸雄都是华夏族的一员,彼此的征战是内战而不是侵略
B.日本人同中国人一样都属于蒙古人种,是一个民族的成员
C.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没有历史的可比性
D.睦邻友好、和平交往是中日两国的历史主流
96.周文王曾告诫儿子:“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这反映了( )
A.统治者已认识到“仁政”的重要性 B.周人对环保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
C.统治者认识到因事制宜 D.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进步
97.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结果有( )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④加速了井田制的 瓦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8.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 )
废井田 开阡陌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99.商鞅变法时,制作下图这一“标准器”的目的是( )
商鞅铜方升
(此方升为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统一度量衡时制作的标准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做准备
100.战国时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
①诸侯割据混乱 ②封建城市的兴起 ③商鞅变法中的农本政策 ④度量衡混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选择题答案卡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答案 | |||||||||||||||
题号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答案 | |||||||||||||||
题号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答案 | |||||||||||||||
题号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答案 | |||||||||||||||
题号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
答案 |
二、非选择题:
101.阅读下列关于管仲改革的材料:
材料一 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
材料二 春以萖振族(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军旅整于效……(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以上《国语·齐语》
材料三 划野分民乱井田,有王礼乐散寒烟。 ——元朝陈采正《管子》诗
材料四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五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 ——《论语·宪问》
回答:①材料一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
②据材料二,指出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③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④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民到于今受其赐”和“吾其被发左衽"实质何在?
10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古代中国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士”也就是介于下层贵族与庶民之间的、从事知识生产的一部分人的活跃。大体上,“士”的崛起有两种类型,在前期即春秋时期多是本属王官的知识人流入诸侯之采邑,或一些本是贵族的文化人衰颓降为“士”。主要是身份下降……而这种阶层下降造成了春秋时代思想与知识权力的转移。.但在后期即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主要则是下层平民中受到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曷鸟冠子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是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尽管他们可能也是孔子一系的弟子,如果说前期的文化知识阐述者还必须依附于政治权力,那么后期的知识垄断者常常可以与权力分挺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这表明了知识人的地位升降,也显示了时代的差异,当然,这与教育的普及有关……。
材料二 据传,当时人习六艺即书、射、御、算、礼、乐,看来他们在此之外还有舆论监督、思想横议的职责,这些人正是“士”
——均引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回答:(1)“士”大致相当于当今社会的哪一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士”’有哪些职责?
(2)春秋与战国时期,“士”的来源与地位有何不同?
(3)“士”的崛起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有何影响?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03.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作出了各自的解释,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一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孟子》一书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而舜有天下也,熟与之?曰天与之。”
材料二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意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三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井田制瓦解
C、社会发生了变革 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2)下列观点符合儒家学派的是 ( )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③“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3)根据材料请回答:
①材料1、2、3各自所说之天各指什么?
②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是什么?
③材料3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10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之陶(今山东定陶县),为朱公。朱公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与人。……十九年之中,三只为千金。……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临淄之中七万户……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笙、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摘自《战国策·齐策》
材料三 在商、周时,工商业都由官府垄断。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者。战国时的手工业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木工、车工、皮革工等。手工业者要“以械器易粟”,农民要“以粟易械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大小地主剥削来的农产品,也要通过商人换取奢侈品。同时全国各个地区的土特产,也要通过交换进行沟通。战国时,南方的土特产是木材、矿产、海产和鸟兽等。东方的土特产是鱼、盐等海产和丝、麻等织品。西方的土特产是矿物、铁、池盐、鸟兽、皮革等。北方的土特产是犬、马、驼等家畜和枣、栗果树。这四个地方的土特产是相互交流的。
——摘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请回答:
①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发展情况(不得摘抄原文),并比较与商周时期的工商业发展有何明显不同。
②正常说来,战乱会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工商业却获得空前的发展,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104.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这些趋势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怎样的条件。
中国古代史单元1先秦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A | D | B | D | B | A | A | A | A | B | B | C | C | B | C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A | B | B | A | A | B | C | B | D | A | A | D | B | B | D |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答案 | A | D | C | D | C | A | A | D | C | D | A | B | D | B | B |
题号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答案 | A | D | C | C | C | D | B | B | D | D | C | C | A | C | C |
题号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答案 | D | A | A | A | C | D | A | C | C | B | C | B | B | A | B |
题号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答案 | D | C | C | C | B | D | C | B | A | C | C | B | C | B | A |
题号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
答案 | C | B | B | D | A | B | A | D | B | B |
101.①在整顿旧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其他制度,即改革内政。②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增强了士兵凝聚力,提高了部队战斗力。③管仲的改革破坏了井田制,以此达到积累财富、富国强兵的目的。④管仲改革使齐桓公不用大动干戈,称霸天下。改革从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的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
102.(1)知识分子阶层。职责:传播文化、舆论监督、评议思想。(2)春秋时期,来源:流入诸侯采邑的原隶属于王官的知识人,或身份下降具有知识的贵族。受制于政治权力,依附于诸侯,是家臣,地位下降。战国时期,来源:受到教育的下层平民。地位提高,垄断知识,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可与之分庭抗礼。(3)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社会阶层: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4)士的崛起与独立,教育、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巨大变革——奴隶制度的崩溃与封建社会的形成、诸侯争霸与社会动荡.
103.(1)C (2)D (3)①材料1的天是一切的最高主宰,某种神秘力量,材料2的天不是一切的最高主宰,而是比地大,同地一样的物质的天;材料3的天是自然界。
②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不同点是对本题的解释不同,材料1是天,材料2是道。③材料3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顺应规律则吉,违背规律则凶。
104. 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者,工商业不再象商周时期被官府所垄断,手工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分工更细,涌现出一大批类似于陶朱公这样的大商人,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出现一批象临淄这样繁华的商业城市。
②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都十分重视发展经济;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当时因为处于列国纷争状态,国家对工商业的限制较少,商品经济的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105.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兼并战争也减少了诸侯国的数量,实现了局部的统一,统一成为必然趋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推动的变法运动,使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为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政治基础。中原华夏族与其他民族逐步融合,使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可能。哲学流派纷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即将统一的封建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力雄厚,并在兼并战争中不断发展力量,具备了进行和赢得统一战争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