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联考

2014-5-11 0:33:58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联考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回答1~2题。

1.我国历史上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主要是通过                   (  )

    A.兼并战争      B.变法运动      C.国家统一      D.赋税改革

2.能够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                      (  )    A.农民广泛使用铁农具,进一步推广了牛耕

    B.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封建城市

    C.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D.分封制崩溃,出现了郡县制

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回答3~5题。

3.秦朝时期,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①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执掌群臣奏章 ③管

  理军事 ④下达皇帝诏令 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4.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这是因为①打破了世家大族把持仕途的状

  况,有效抑制了士族 ②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地主阶

  级的统治基础 ③把读书、考试和选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封建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

  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  )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  )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由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回答6~9题。

6.我国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是在                          (  )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清朝

7.“蛮地无桑……俗不解织绫罗,自太和三年 (829年)蛮贼寇西川(四川),虏掠巧儿(技

  艺高超的手工工匠)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织绫罗也。”材料中的“蛮地”是指下列哪个

  少数民族活动区域?                                             (  )A.突厥 B.回纥 C.靺鞨                D.南诏

8.宋金和议局面形成时,与南宋疆界相连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蒙古 ②西夏 ③大理 ④金

                                                               (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9.下列各项,出现于元朝的是                                        (  )

    A.划全国为25个省级行政区         B.设澎湖巡检司管辖今台湾

    C.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D.设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

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了发展经济,极为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回答10~11题。

 
10.春秋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位于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水利事业的

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曹魏曾经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

    B.北魏孝文帝下令通渠灌溉所有水田

    C.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D.北宋设立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中华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不但能够远播国外,而且能够通过吸纳外来文化丰富自身。回答12~14题。

12.唐朝文化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

    A.火药、导航技术等方面           B.造纸、纺织技术等方面

    C.宗教、法律制度等方面           D.丝绸、水利技术等方面

13.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现象能够说明外来文化对我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影响的是(  )

    A.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B.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C.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4.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使用西方历法,遭到杨光先(清朝官员)的攻击。康熙让杨光先与南怀仁(西方传教士)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准确无误,杨光先却误差不断。于是……杨光先被革职。对此段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落后于世界    

    B.南怀仁是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使者

    C.康熙帝能够吸收和运用西方先进科技

    D.杨光先反对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侵略

“重农抑商“政策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治国经济思想。回答15~16题。

15.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①当时商品经济发展 ②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③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加强 ④封建统治者需要通过商业获取奢侈品 ⑤对传统经济思想提出了批评和挑战      (  )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清初地主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

    A.手工业生产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B.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17.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  )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一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回答18~20题。

18.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俄国之所以能与资本主义列强和平共存。主要是因为(  )

    A.国内经济恢复发展迅速           B.得到了美英等一些国家的承认

    C.反对武装干涉的斗争取得胜利      D.大战以后列强需要和平

19.1936年,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根本意图在于            (  )

    A.联合反对共产主义               B.欺骗英法等国,准备新的战争

    C.号召资本主义国家对抗苏联        D.镇压国内无产阶级革命

20.苏联承认联邦德国的战略意图在于                                  (  )

    A.结束“冷战”,实现和平           B.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C.利用缓和战略麻痹美国           D.与美国争夺对欧洲的控制权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世界现代史上出现的维护世界格局的重要国际组织。回答21~23题。

21.一战后,列强在操纵国际联盟问题上的争夺实质上反映了                (  )

    A.英美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B.英法坚决反对美国实现全球霸权的企图

    C.美国具有攫取世界霸权的野心

    D.英法与美国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22.联合国成立的政治基础是                                         (  )

    A.大国强权政治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美苏战时同盟                  D.各国国家主权平等

23.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不同之处是                                   (  )

    A.建立在世界大战之后             B.曾经被大国控制操纵

    C.对解决国际争端起了积极作用      D.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

第二次大战后发生的科技革命,是近现代史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前两次科技革命。回答24~25题。

24.下列科技成果中,最能体现爱因斯坦理论贡献的是                     (  )

    A.苏联人造卫星上天               B.激光器的发明

    C.美国研制成功原子弹             D.晶体管的问世

25.“二战”后,现代科学技术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①能源和资源短缺迫使人类开发新的替代产品 ②苏美军备竞赛刺激新技术革命发展 ③第三世界的崛起 ④20世界初以来的物理学革命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逐渐走向多极化。回答26~28题。

26.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于                                (  )

    A.社会制度的价值观不同           B.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C.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        D.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制约

27.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表现在①两极格局已经终结②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④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8.当前世界新旧格局的交替是指                                     (  )

    A.由两极格局向单极格局过渡

    B.由意识形态对立到经济实力竞争

    C.由国际经济旧秩序向国际经济新秩序过渡

    D.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2002年10月,举世瞩目的亚太经合组织第10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召开。它表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在新世界迅速发展。回答29~30题。

29.当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A.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B.各国经济发展的排他性

    C.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D.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30.下列关于欧共体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是区域性的经济集团

    B.都有效地遏制了一些大国对本地区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C.都有利于增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D.都是西欧国家为恢复和发展经济而建立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5分,第34题14分,共55分。

31.阅读下列四则反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税法内容的材料

  材料一 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为算赋,民年十五至五十六岁出赋钱,每人一百二十文为“一算”。

  材料二 赋税之法,每丁岁纳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绢二丈,布则加五分之一;岁役二旬,若不役,由收其庸。

  材料三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役悉省。

  材料四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知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反映的赋税制度。(4分)

  (2)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征税标准。(4分)

  (3)通过以上材料,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4分)

32.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宋元时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适应市民需求的文学艺术形式逐渐兴起或繁荣。请指出这些文学艺术形式。(4分)

  (2)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继续繁荣的主要表现有哪些?(7分)

 
  (3)据图1—3,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的主要变化。(3分)

33.20世纪20~30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两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4分)

  (2)两国改革调整在农业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3)概括指出两国改革调整的相同之处。(5分)

34.1969年,美国《时代》杂志主编黑德利·多诺万在公开演说中宣告“美国世纪”的衰落。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则说:“西欧和日本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我们在二战结束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做梦都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关系。(5分)

  (2)结合20世纪60~70年代的主要史实,简要评析黑德利·多诺万的观点。(9分)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B 2.C 3.C  4.D 5.C 6.A  7.D 8.C 9.B  10.D 11.D 12.B 13.D 14.D 15.A 16.D  17.A  18.C 19.B 20.B 21.A 22.B 23.C 24.C 25.C 26.B 27.C 28.D 29.D 30.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5分,第34题14分,共55分。

31.答案要点:(1)材料一是西汉的租赋制,材料二是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材料三是唐朝中期的两税法,材料四是明朝后期一条鞭法。(4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是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材料三与材料四,是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4分) (3)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转变,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减轻。(4分)

32.答案要点:(1)宋词:话本等世俗文学:元曲;风俗画。(4分) (2)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市镇蓬勃兴趣。(7分) (3)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发展。(3分)

33.答案要点:(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4分) (2)苏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的自己支配;有限度的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3分)

  美国: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3分)

  (3)相同之处: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分)

34.答案要点:(1)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使西欧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受美国的控制;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美国结束对日本的占领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5分)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历史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已告结束;统治者奉行侵略政策,尤其是侵越战争造成严重困难局面,经济增长趋缓;西欧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分割了部分美国的市场(1967年,欧共体建立,扩大了内部市场,加了对外竞争能力;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但“美国世纪”的衰落是相对的,美国在70年代仍是世界头号强国。(9分)

  [评分说明]

  第二题的考生答案,可不拘泥于参考答案的表述。只要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均可给分。个别有新意的见解,经阅卷组集体评议可加1分。每道小题的得分,不得超过本题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