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注意:本试卷分为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共60分;卷Ⅱ为主观题,共40分。全卷共100分,时间60分钟。本卷附有答题纸,答案写到答题纸上。交卷只交答题纸。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A、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 地方上推行县制;
C、 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铸币样式;
D、开凿的灵渠第一次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流域
2、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朝代不包括:
A、 秦朝; B、晋朝; C、隋朝; D、宋朝
五代到北宋时期,发生了多次政治改革。据此回答3—4题。
3、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条件;
C、消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D、使朝廷有足够的“岁币”议和
4、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 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契丹是生活在我国唐末、五代和北宋时一个北方游牧民族。据此回答5—6题。
5、唐末许多中原人民来到契丹境内,主要是因为( )
A、 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混战不已;
B、 契丹势力不断扩大;
C、 契丹人需要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技术;
D、契丹国经济文化发达
6、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
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据此回答7—8题。
7、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 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注重生产;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高
8、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 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 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形成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据此回答9—10题。
9、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作战的结果,不是“不败而败”,就是“战无不败”,其原因是:
A、 两宋的兵力不如对方;
B、两宋的经济实力不如对方;
C、两宋作战战术运用不当;
D、两宋统治集团内部妥协、投降派当道
10、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A、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赵宋王朝都需要交纳“岁币”
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科技领先于世界,据此回答11—12题。
11、两宋时期火药的制造技术有了提高:
①这和当时频繁的战争有关②开始制成了射击管状火器③促使我国封建制度衰落④南宋时传人欧洲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12、宋元杰出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在科学上作出的共同科学成就是:
A、 他们编写的历法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B、 他们都创造了一些天文仪器来观测天象;
C、 他们的科学著作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成就;
D、都在数学上有很高的造诣
13、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着眼于:
A、 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便于保卫皇室; D、防止军事割据
14、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统治近百年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
A、 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 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 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
D、成吉思汗、忽必烈善于谋略,政治经验丰富
15、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封建制度的强化与否; B、封建国家的盛衰;
C、民族的优劣; 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16、北宋和南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相似的表现是:
A、 割地求和,划界而治; B、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C、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D、称少数民族统治者为“父皇帝”
17、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A、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D、传统科技文化开始衰落;
18、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C、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19、王安石变法时规定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其目的在于:
A、 纠正科举制度的弊端; B、简化科举考试的程序;
C、扩大科举取士的数量; D、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
20、隋朝实现统一的经济基础是:
A、 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C、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D、南北交通的不断加强;
21、唐朝时期创制的灌溉工具是:
A、 水排; B、桔槔; C、筒车; D、耧车;
22、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的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
A、 负责市场税收; B、核准市场物价;
C、管理对外贸易; 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
23、其首领被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的少数民族是:
A、 突厥; B、回纥; C、南诏; D、吐蕃;
24、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不包括:
A、 通婚联姻; B、经济文化交流;
C、共同镇压安史之乱; D、长庆会盟;
25、猛安谋克制:
A、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B、是辽政权的基层行政、军事组织;
C、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 D、使西夏力量迅速壮大;
26、朝鲜与汉唐关系的相同点是:
A、 派遣大量留学生到中国留学;
B、 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深受中国影响;
C、 服饰、风俗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D、多次通好于中国,双方经贸频繁;
27、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所做的努力是:
A、 设置旅馆,修筑驿站;
B、 派玄奘西游,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C、 加强同欧洲之间的使团往来;
D、征服高昌,大败西突厥,设立机构管理;
28、宋代话本;
A、 是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B、主要由文人创作;
C、适应市民生活需要; D、是风俗画的一种流派;
29、佛教广为传播,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 绘画题材; B、建筑风格;
C、哲学斗争; D、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0、隋唐时期绘画的主题是:
A、 宗教题材; B、历史人物; C、山水、花鸟;D、民风民俗;
二、材料解析题:(31题2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祖既得天下……召普(赵普,北宋宰相)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如?”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朱熹认为:“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都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材料三:太祖为言:“可以利百代,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无叛军,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回答:
(1) 材料一中,赵普认为唐朝末年以来战乱的原因是什么?太祖采纳了赵普提出的哪些建议?(不能照抄原文)(4分)
(2) 材料二朱熹认为导致“靖康之祸”的原因是什么?其看法正确否?为什么?(7分)
(3) 据材料三,分析宋太祖“养兵”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4) 材料二提到的“靖康之祸”与材料三中的“养兵”的目的是否有关?为什么?(8分)
三、问答题:(32题20分)
32、《新唐书》中说:“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1)“宰相(或丞相)”“其任重矣”始于何时?当时最高统治者是如何削弱相权的?(4分)
(2)唐、北宋统治者又是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来削弱相权?(16分)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答题纸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
|
|
|
|
|
|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
|
|
|
|
|
|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
|
|
|
二、材料解析题:
31、答:
(1)
(2)
(3)
(4)
三、问答题:
32、答;
(1)
(2)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A | D | B | A | A | B | A | C | D | C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B | A | D | C | B | C | A | B | A | B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C | D | B | C | A | D | D | C | D | C |
二、材料解析题:
31、
(1) 藩镇权力太重,君主权力弱。削夺节度史的权力,如财权,兵权等。
(2) 认为是中央集权的不良后果。不正确,北宋腐朽,投降派占主,金兵的强大。
(3) 维护封建统治。
(4) 有关。养兵重内轻外,强干弱枝,内外相制。主要是镇压人民反抗,不是抵抗外族侵扰。
三、问答题:
32、
(5) 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副相)以牵制。
(6) 唐朝:通过三省六部的分工和以品级较低的官员任三省长官的办法,分割和削弱相权;北宋:不仅把军权和财权从相权中分割出去,还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