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第一学期(文)历史期中考试卷

2014-5-11 0:33:58下载本试卷

高三第一学期(文)历史期中考试卷

(答案请做在答卷纸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2.屈原被称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主要是因为

  A.他创楚辞体,著《离骚》等作品   B.他的诗歌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C.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D.深受广大百姓的爱戴

3.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公田转化为私田 C.周天子势力衰微 D.诸侯争霸

4.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有创新的是

  A.莲鹤方壶    B.司母戊鼎   C.四羊方尊   D.嵌错赏攻宴乐铜壶

5.秦始皇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是

  A.好大喜功,显示秦朝国力       B.为统一六国作必要的准备

 C.加强对西域各族的防御        D.巩固边防,保护北方生产与生活

6.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分别是

  A.秦亡教训、收揽人心         B.文治天下、鼓励生产

  C.人心思治、让利于民         D.经济困难、稳定统治

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封国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实行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8.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时间范围内的有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王莽篡汉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②④

9.在下列帝王中,被誉为“中兴之主”的是

  A.光武帝刘秀   B.武则天     C.隋文帝杨坚  D.汉武帝刘彻

10.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与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

  A.南匈奴     B.北匈奴     C.鲜卑族    D.羌族

11.下列成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是

   ①三顾茅庐 ②四面楚歌 ③退避三舍 ④投笔从戎

  A.②③④①    B.①③②④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12.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充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态度是

  A.反对      B.鼓吹      C.认同      D.未表态

13.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

1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居民迁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多为自发性质,也有政府组织的   

 B.主要方向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民南迁

 C.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最早始于西晋末年

 D.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政府出现财政困难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1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隋朝统一全国历史背景的是

  A.南北经济的发展B.大运河的开通 C.北方民族的融合D.人民渴望统一

17.隋炀帝暴政的最大特点是

  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兵役 C.严酷的文字狱 D.严重的土地兼并

18.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的经济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充裕

 C.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       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

19.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以解决

  A.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矛盾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

20.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A.指出均田制的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D.反映出均田制在唐朝并未真正实行过

21.唐朝中期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土地买卖频繁 C.土地兼并严重  D.政府无地可分

22.安史之乱之所以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之前政治清明,之后政治腐败     B.之前国家富裕,之后国力空虚

 C.之前四方宾服,之后分崩离析    D.之前中央政权强大,之后地方割据严重

23.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耧车 ②翻车 ③筒车 ④水排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24.“开元通宝”是唐朝通用的货币,它始用于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25.下列有关隋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唐朝“民年五十,免役收庸”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B.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

  C.从唐朝开始出现的“市”是一种交易场所,有统一的管理

  D.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叫做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12分,第2713分,共计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以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地名)渠犁(古国名) ,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都护鄯善以西数国。……时汉独护南道,未能尽并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其后日逐王畔(叛)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是岁,神爵三年(汉宣帝年号)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至元帝时,复置戊已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是时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将人众千七百余人降都护。……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

 ——摘自《汉书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材料二: 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阗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明年,始置都护、戊己校尉。及明帝崩,焉耆、龟兹攻没都护陈睦,悉覆其众,匈奴、车师围戊己校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复置戊己校尉,……。

——摘自《后汉书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西汉时已经对西域实行了有效的管辖?

(2)材料二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所指何事?“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产生了什么影响?

(3)相对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有什么不同?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传播到欧亚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材料二: 关于唐文化圈问题,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它的形成是由于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取军事的、政治上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领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建立一种君臣关系。

材料三: 文化圈的概念应该是:某一地区的诸国家中,某一先进的文化圈,以其特有文化吸引起周边国家,这里既包括着先进的文化圈主动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的产生,不是由一种军事的、政治的高压手段,而是由于彼此之间的文化上的明显差距,唐王朝的强大和文化的繁盛,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周边国家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引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

——《中外关系史论丛》第3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三对唐文化圈形成的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观点更正确?

(3)举例说明“落后的周边国家”是“怎样缩短与唐王朝的文化上的差距”的?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计25分。

28. 举出西汉、东汉、唐等封建王朝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各个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29.结合史实说明隋朝是一个“继往开来”的王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   拟题:高三备课组   审阅:沈春华   校对:朱子瑜

高三(文)第一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答卷

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材料解析题

26.

27.

三、问答题

28.

29.

高三(文)第一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A

B

A

D

D

C

D

A

A

D

A

A

C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B

D

A

B

A

D

B

A

D

二、材料解析题

26.(1)材料一中记载西汉在西域“置使者校尉领护”,“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都护鄯善以西数国”,“神爵三年,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至元帝时,复置戊已校尉”,“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

(2)公元73年,东汉明帝派大将窦固带兵出击北匈奴,占领伊吾卢等地,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大破匈奴”是东汉战胜北匈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最后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3)材料二体现了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与汉和好,北匈奴继续威胁着中原等地。体现了西域都护的重建和班超经营西域;体现了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等。

27.(1)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唐朝的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先进文化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材料二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由于唐对周边国家用“军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等强制手段形成的。材料三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由于唐朝先进的文化对周边落后国家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使周边国家引进唐文化并结合本国特点加以吸收消化形成的文化圈。材料三的观点正确。

(3)举日本为好(史实略)

三、问答题

28.典型事例:西汉——实行和亲政策,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唐朝——实行和亲政策,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册封少数民族

首领,接受唐朝政府领导。

积极意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9.政局:继承北周的局部统一,完成南北统一,为隋唐繁荣局面的出现创造条件

经济:隋朝的繁荣为唐朝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

制度:(1)均田制:继承和发展北魏以来实行的均田制,至唐朝前期继续沿用。

   (2)府兵制:继承和发展西魏以来的府兵制,至唐朝前期继续沿用

   (3)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建设:大运河、两都、仓库、驰道对唐朝盛世的影响

提供教训:隋朝因暴政而亡,为唐初统治者提供了教训,使其调整统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