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2014-5-11 0:33:58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首先进行制度创新,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回答1——2题:

1、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设立刺史制度;                         D、推行郡国并行制;

2、秦朝之所以能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大力发展;                     B、国家实现统一;

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D、秦朝推行法制;

3、到汉武帝时期,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回答4——7题:

4、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5、有关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初就开始长期存在;             B、王国严格受朝廷节制,权利弱小;

C、封国分王国和候国两级;           D、候国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

6、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势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7、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                   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

C、控制剥削平民;                   D、维持地方治安;

两汉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他们与中原有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既有刀光剑影,也有和亲与友爱。回答8——11题:

8、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

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C、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

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

9、张骞“凿空”西域的重要意义有:①新疆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 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 ④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公元前60年,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的地区有:

A、台湾地区;     B、黑龙江地区; C、西藏地区; D、新疆地区;

11、汉朝在南越设九郡始于:

A、汉武帝;       B、汉光武帝;     C、汉献帝;       D、汉元帝;

汉朝空前强大,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回答12——15题:

12、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通西域;

C、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             D、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13、赐予倭奴国王以印绶的皇帝是:

A、汉武帝;       B、汉宣帝;       C、汉光武帝;     D、汉献帝;

1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传往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不包括:

A、丝绸和缫丝;   B、铸铁;         C、造纸;         D、制漆;

15、秦汉时期,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

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大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与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6——18题:

16、关于两汉天文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

B、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C、最早记录太阳黑子;

D、留下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哈雷慧星记录;

17、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A、开创中医传统的“四诊法”;             B、最早提出病理学说;

C、最早采用分科治病的方法;               D、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

18、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最主要的是:

A、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民为贵,君为轻;

19、下列历史事件不可能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是:

A、城濮之战;                       B、秦始皇南巡游天下;

C、汉武帝泰山封禅;                 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20、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1、秦朝郡县制度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安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22、“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有:

A、政治改革 平定山东;                    B、统一六国 焚书坑儒;

C、焚书坑儒 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 刘项文盲;

23、秦朝的暴政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根本的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局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困苦;                   D、生产力严重破坏;

24、汉武帝实行“附益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削夺诸侯王爵位;                 B、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C、分割诸侯国的土地;               D、限制诸侯王参与政事;

25、下列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再现了秦朝时的军容 ②反映了秦朝繁重的徭役 ③显示了秦朝高超的造型艺术 ④反映了秦朝手工业的成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一、材料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咏和亲

苏郁

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

群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材料二:

王昭君

孙仲素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1)  王昭君是什么朝代的?她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  汉朝在对待少数民族采取何种政策?

(3)  王昭君出塞是什么政策的体现?

(4)  结合材料及所学史实,你如何看待这种政策?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有一个郡守大病已久,华佗认为他大发一顿脾气就能好些。于是就多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治疗。后来他仍下病人走了,又留下封信骂他。太守果然大怒,派人追杀华佗,追不上,自己干生闷气。不久,他吐出数升黑血,病就好了。

(1)  华佗是什么朝代的人?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  与他同朝代有哪些医学成就?

(3)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医学成就?

(4)  从春秋战国到华佗那个时期,医学的发展特点是什么?说明什么?

二、问答题:

28、如果将来你是大学的教授,你又如何用简单史实概述两汉对外交往的特点和两汉文化繁荣的原因。

高三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D

A

B

C

C

A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D

D

D

D

A

D

D

21

22

23

24

25

 

D

C

D

D

D

 

二、材料题:

26、

(1)   西汉。远嫁匈奴。

(2)   和亲、战争和册封

(3)   和亲政策

(4)   加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密切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促进双方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往来;维护了双方的和平;但是这只是消除匈奴威胁的权宜之计。

27、

(1)   东汉;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擅长外科手术,治病救人。

(2)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3)   扁鹊发明“四诊法”。

(4) 技术不断成熟;体系日益完整;内容日益丰富等。人们战胜病害的能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等。

三、问答题:

28、外交特点:

(1)  交往范围广:与东亚国家,甚至欧洲和非洲国家交往。

(2)  形式多样:政治交往,与大多数国家进行官方往来;经济交往,如与朝鲜、日本、越南等的经济交往;官方贸易频繁;私人贸易也很发达。

(3)  以陆路为主,兼有海路。如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4)  以商贸为主,政治交往次之。如与各国的商贸往来。

(5)  汉朝居于主导地位。用政治、经济交往的频繁可知。

(6)  频繁

(7)  商贸不以营利为目的。从双方的交往物品可知。

原因:

(1)  全国统一,政治稳定。此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  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发展很快。

(3)  各民族间联系加强。举一例就行。

(4)  中外交往频繁。如与日本、朝鲜、越南、大秦和安息的交往

(5)  教育发展。太学和郡国学发达。

(6)  前代文化奠定基础。

(7)  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8)  统治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