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隋朝虽短命而亡,但承前启后,影响深远。据此回答1-2题;
1、 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建隋取代北周; B、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C、开创三省六部制; D、大力弘扬佛教;
2、隋与秦的统治相似之处有:①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 ②都创立或发展乐中央集权制度 ③兴建重大工程,影响深远 ④苛刑重役导致农民起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并扩大了中央政权的影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各民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此回答3-5题:
3、唐朝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措施有:①设立行政机构 ②采取和亲政策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④经济文化交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下列史实与唐玄宗有关的是:①俘获颉利可汗 ②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 ④册封皮罗阁“云南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唐太宗和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点不包括:
A、发动正义的反击战争; B、加强行政管理;
C、注重经济交往; D、实行册封制度;
隋唐时期我国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据此回答6-8题:
6、唐朝中期租庸调制无法实行的直接原因是:
A、均田制遭破坏; B、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C、封建经济发展; D、征税标准的改变;
7、对唐朝“两税法”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改变以往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以征收土地税为主;
C、在均田制破坏的情况下实行; D、取消战国以来的人头税;
8、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及其后来的“两税法”,它们的实质是:
A、发展生产力; B、巩固上层建筑;
C、调整生产关系; D、加强经济基础;
隋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据此回答9-10题:
9、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10、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C、封建制度日趋成熟;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
11、唐朝时,中国和非洲也有来往。下列有关这方面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中国史书上有这方面记载;
B、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
C、唐太宗时,东非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受到很好地接待;
D、当代考古中,在非洲发现了中国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
1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B、适应商业发展需要;
C、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供统治者寻欢作乐;
13、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14、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A、均田制的破坏; B、兵役繁重,士兵逃往;
C、府兵地位下降; D、社会上以当府兵为耻;
15、佛教在南北朝、隋唐都兴盛和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统治者对外来宗教比较开明;
B、统治者重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麻痹作用;
C、人们饱受战乱痛苦,寻求精神寄托;
D、佛教寺院在政治上、经济上势力很大;
1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7、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18、我国在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其决定性因素是:
A、新兴地主阶级变法; B、先进政治制度的推动;
C、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D、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
19、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是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诸侯国为争霸需要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20、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形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崛起; B、汉族政权的软弱腐败;
C、士族势力的发展与壮大; D、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21、西汉统治者大力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王国势力危机中央集权的巩固; B、同姓子弟并不能确保刘家天下;
C、王国盗铸钱币使中央财政亏空; D、王国的官吏不听从中央的节制;
22、唐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
A、三省六部、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科举制; D、均田制、租庸调制;
23、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使吐蕃与唐盟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B、使吐蕃与唐“合同为一家”;
C、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D、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24、历代农民起义推动历史发展的最主要方式是:
A、废除封建生产关系; B、直接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
C、战后新王朝调整统治政策; D、建立农民革命政权;
25、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的定制始兴于:
A、唐玄宗; B、武则天; C、唐太宗; D、隋炀帝;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高宗时,富商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尽为所收”。
材料二: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南至荆襄,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运送数千里,不持寸刃。
材料三:唐高宗曾问巨豪王元宝有家私多少,回答说:“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材料四:史料记载,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等商贾“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回答: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现象?
(2) 材料一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
(3) 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商人的地位如何?
(4) 商人的资本主要用于什么?说明什么?
三、问答题:
27、北京大学历史系一名教授在给学生讲唐朝前期历史时说:“综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得人者昌,失贤者亡’”。请你结合所学唐朝有关史实加以说明。并向“失贤者亡”者提出建议。
高三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答题纸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
|
|
|
|
|
|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
|
|
|
|
|
|
|
|
21 | 22 | 23 | 24 | 25 |
| ||||
|
二、 材料题:
26、
(1)
(2)
(3)
(4)
三、问答题:
27、
高三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答案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B | D | C | D | D | A | D | C | D | A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D | A | A | A | B | C | A | C | A | D |
21 | 22 | 23 | 24 | 25 |
| ||||
A | D | C | C | A |
|
四、材料题:
26、
(1)现象:商业繁荣;道路畅通;旅途安全;出现大富商。
(2)富商拥有大量资本。
(3)巨商与贵族、官僚相互勾结,互相利用。说明商人低贱的地位在唐代有了很大提高。
(4)买地和田园;交结权贵。大富商本身就是大地主。
三、问答题:
27、得人者昌: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调整统治政策,形成“贞观之治”;武则天重用狄仁杰、姚崇等人,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用姚崇、宋璟等人,出现“开元之治”。
失贤者亡:开元以后,唐玄宗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转衰。
建议:完善科举制,选拔有用人才;任人唯贤;不要任人唯亲;加大监督力度;善于纳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