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综合测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75分)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选项填入下表。
1.我国的造纸术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地区中,造纸术传入的先后顺序是
① 阿拉伯国家 ②朝鲜 ③欧洲 ④大洋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2.有网友说:宣扬赵国放弃对秦王的反抗就等于抗日战争时期宣扬对日本投降,秦始皇的天下观就是“大东亚共荣圈”。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
A.战国诸雄都是华夏族的一员,彼此的征战是内乱而不是侵略
B.日本人同中国人一样都属于蒙古人种,是一个民族的大家庭
C.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没有历史的可比性
D.中日两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是两国的历史主流
3.源于西魏的府兵制到唐朝开元年间陷于崩溃,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均田制的瓦解 B.兵役繁重造成士兵逃亡
C.府兵地位下降 D.募兵制的实行
4.十一世纪中期,北宋推行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 )
A.改革财政,增加收入 B.加强军事,消除边患
C.整顿吏治,改革时弊 D.限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
5.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A. 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B. 西方殖民者联合起来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破坏活力
C. 中央开始设置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
D.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6.下列关于土地兼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土地兼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B. 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土地,阶级矛盾尖锐
D.土地兼并符合地主利益,封建统治者支持土地兼并
7.我国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历史较早,最早在这一地区设置行政机构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8.下列活动与李鸿章有关的是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③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④参加保国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领导阶层的战略失误 D.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10.沙俄割占我国西北44万多平方领土是通过( )
A.《中俄爱珲条约》 B.《中俄天津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伊犁条约》
11.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最终都失败了,是因为( )
A.没有推翻帝国主义的侵略 B.没有打倒封建主义的统治
C.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D.革命的果实被野心家篡夺
12.1915-1919年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出现了新曙光。这主要是因为( )
A.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B. 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①土地革命②武装斗争③根据地建设④党的建设(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4.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沦陷区工业进行野蛮掠夺的主要目的是( )
A.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 B.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
C.削弱国民政府的经济实力 D.转嫁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15.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推动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与共产党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B.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争取
C.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 D.国统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16.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恢复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有①反官僚主义②反主观主义③反贪污④反宗派主义⑤反浪费⑥反党八股(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17.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就是①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②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③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④我国的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和加强
A.①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18.欧洲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时,我国处于( )
A.元朝 B.明朝 C.清朝前期 D.清朝晚期
19.恩格斯说“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只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超出这一目的······在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程度。经过多次动荡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下列历史现象中符合“不可避免的反动”的有①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②热月政变③雾月政变④波旁王朝复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787年美国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是指( )
A.实行三权分立 B.总统与议员由选举产生
C.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的自由 D.允许奴隶制的存在
21.亚洲的觉醒与亚洲革命风暴相比,最大的特点是( )
A.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B.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C. 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新的阶级力量
D.出现了政治斗争的新形式
22.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1936年宪法的颁布是其形成的标志
B. 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 它是在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与威胁的条件下形成的
D.它是20世纪50、60年代东欧国家变革的重要内容
23.标志着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的事件是( )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德国从捷克斯洛伐克得到了苏台德区
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D.德国在欧洲西线发动进攻
24.下列是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的有①充分利用了美国的经济援助②利用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③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发展的特点是( )
A.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空前提高
B. 美国逐步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C. 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D.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75分)
26.阅读下列表格中有关内容:
年代 | 科技发明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
(件) | (百分比) | (件)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1-1840年 | 472 | 19 | 4% | 453 | 96% |
试根据上表内容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世界地位变化,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898年8月30日)上谕曰:国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京外各官,旧制相沿,不无冗滥。近日臣工条奏,多以裁汰冗员为言,虽未必尽可推行,而参酌情形,实亦有亟当改革者。······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其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四
材料2(1898年9月26日)上谕曰:朝廷振兴庶务,一切新政,原为当此时局,翼为国家图富强,为吾民筹生计,并非好为变法,弃旧如遗。······所有现行新政中裁撤之詹事府等衙门,原议将应办之事,分别归并,以省繁冗。现在详察情形,此减彼增,转多周折,不若悉仍其旧。著将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等衙门,照常设立,无庸裁开。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七
材料3近来朝廷整顿庶务,如学堂、商务、铁路、矿务一切新政,迭经谕令名将军督抚切实筹办,并令办理情形先行具奏。该将军督抚等,自应抑体朝廷孜孜求治之意,内外一心,迅速办理,方为不负委任。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惕,虽经严旨敦促,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锺麟总督两江、两广地方,于本年五六月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迨经电旨催问,刘坤一则藉口部文未到,一电塞责。谭锺麟且并电旨未复,置若罔闻。该督等皆受恩深重,久膺麟疆寄之人,泻沓如此,朕复何望?倘再藉词宕延,定必予以严惩。直隶距京咫尺,荣禄于奉旨交办各件,尤当上紧赶办,陆续奏陈。共余各省督抚,亦当振刷精神,一体从速筹办,毋得迟玩,至于咎戾。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三
请回答:
(1) 材料1和材料2中光绪帝两次上谕的内容有何不同?是何原因?
(2)依据材料3,说明地方督抚对戊戌变法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上述材料说明清末吏治的特征。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伯伦曾几度向威谦二世做出结盟的姿态。1898年,张伯伦曾向德国表示:
“我们应该向俄国说,你要的东西都得到了,我们准备承认这一点,但是你不要走得太远了。中国的其他地方应当由我们联合保护。”威廉二世斩钉截铁地说:“张伯伦不应该忘记,在东普鲁士,我有一个德国师国师团在抵御着三个俄国军团和九个师团,那儿可没有中国的万里长城,也不是英国的装甲舰能到的地方。”
材料二 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欧洲各国显要云集伦敦。在一个公众场合,甘本(法国驻英大使)被威廉二世截住了。威廉二世对甘本说:“你应该知道,我对你的国家的感情。我认为对欧洲的和平来说,法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希望法国强大,如果你们有什么困难,就请告诉我,我会给你们帮助的。”甘本说:“对陛下的关心我非常感动,我会向巴黎报告的。但是法国希望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我希望而且也相信法国永远不会需要陛下的帮助。”
材料三1896年,威廉二世在给大臣的一份电报中说:“我们现在背上了大量的殖民地······因为这些殖民地使我们与英国继续不断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在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我们的报纸在天天宣传这种斗争。”
材料四 1904年的英法协约给了德国沉重的打击,德国决策者们从来没有想到英法这两个殖民地利益上势不两立的国家会走到一起。在俾斯麦之后担任德国外交枢密顾问的霍尔斯泰做了完全错误的估计,他始终认为不可能英法接近。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英国为什么要主动与德国结盟?威廉二世拒绝同英国结盟的理由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甘本拒绝威廉二世“帮助”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实际原因是什么?
(3) 威谦二世对英法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对法态度的目的是什么?
(4) “势不两立的国家”走到一起的原因是什么?
(5) 材料反映了这些国家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说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9.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出现哪两个显著趋势?试结合史实予以扼要说明。
30.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 中国近代(1840-1949)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些?
(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第一步的变革或调整的结果如何?
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试述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参考答卷】
一. 选择题
1.C 2.A 3.A 4.C 5.A 6.D 7.B 8.A 9.B 10.C 11.C
12.D 13.C 14.A 15.A 16.A 17.A 18.C 19.A 20.B 21.A
22.B 23.C 24.B 25.D
二. 非选择题
26.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原因: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强大的封建帝国,在农业文明时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封建经济繁荣;中央集权制度完备;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古代文化连续发展。(5分)
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原因: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兴起并开始了早期工业化。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闭关自守,阻滞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先后展开,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6分)总之,物质文明的先进性决定了科技文化的领先地位。(1分)
27.(1)材料1要求立即裁撤詹事府、通政司等机构,合并到内阁及礼兵刑部。材料2要求上述机构照常设立,取消裁并。原因:材料1出自百日维新期间,具有维新思想的官员纷纷上书要求裁汰冗员;事实上许多机构闲置,无事可办,需要裁撤。材料2的上谕出自9月26日,已是戊戌政变后,那拉氏等顽固派操纵政局,此上谕非光绪帝本意。(5分)
(2)地方督抚对光绪帝要求筹办新政之事采取“泄沓”、“宕延”态度,阳奉阴违,抚辞抗命。原因:光绪帝是一个无实权的皇帝;地方督抚中多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守旧大臣,对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新政不支持;长期以来地方督抚形成的官场旧习,对执行新政难以雷厉风行。(5分)
(3)中央机构冗肿,人浮于事;地方官员因循守旧,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中央政令置若罔闻。(2分)
28.(1)利用德国对付俄国。德国在东线的军事实力与俄国相差太大,与英国结盟会激化德俄矛盾,对德国不利。德国与英国在争夺殖民地上的矛盾已经成为列强间的主要矛盾。(3分)
(2)法国需要和平。法国力图报普法战争失败之仇。(2分)
(3)拒绝英国的结盟建议,主动与法国接近。利用法国对付英国。(2分)
(4)德国成为英法的共同敌人。(2分)
(5)相互利用、相互勾结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以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3分)
29.(1)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等七国,七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泰国经商鞅变法逐渐富强,秦王赢政经大规模兼并战争先后灭六国,于元前221年统一全国。(6分)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度建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作为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瓦解了。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6分)
30.(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平均地权”中共《中国土地法大纲》(或《兴国土地法》、抗日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3分)
(2)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3分)
农业合作化: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分)
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3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分)
31.原因:(1)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秩序安定;实行非军事化,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全力投入经济建设。(3分)
(2)美国对德国采取扶持政策:保留了德国的雄厚的工业基础;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2分)
(3)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在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注意发展科技教育事业。(2分)
(4)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德劳动素质,他们的辛勤劳动,促成了德国经济的起飞。(2分)
启示:(4分)(1)抓住机遇,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2)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
(3)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
(4)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