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A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反映的是
A.商朝交通工具的种类多 B.商朝的交通四通八达
C.商朝的经济发达 D.商朝的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2.两汉时期我国开始走向世界,其中有使节往来的地区包括
①欧洲 ②东亚 ③西亚 ④非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3.唐朝时积极吸取外来的优秀文化,其中包括
①天竺的医学、建筑艺术等 ②朝鲜的音乐 ③中亚的舞蹈、西亚的宗教 ④日本的服饰 ⑤西方的科学著作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4.《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
A.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C.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
5.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盛产棉花
B.交通便利,便于外地棉花运入
C.出现了机器纺织业
D.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纺织业生产
6.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未涉及在长江口岸开埠通商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中法新约》
7.科举制度下封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封建官吏,近代以来的中国教育开始改变这种状况始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维新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新文化运动期间
8.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侵略势力未能完全瓜分灭亡中国,其主观原因是
A.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B.清政府竭力交涉
C.列强之间互相倾轧 D.帝国主义力不从心
9.清政府实行“新政”与戊戌变法相比内容相近,但实质不同,主要是因为它
A.没有触及君主专制制度 B.由清政府自上而下实行
C.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D.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0.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趋于成熟的表现有
①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 ②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 ④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整革命策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其重要意义在于
A.奠定了“党指挥枪”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
12.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同之处是
A.动员组织民众抗战 B.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C.实行相同的抗战路线 D.进行积极的抵抗
13.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是人民力量的胜利,主要反映在
A.解放区从此获得合法地位
B.中共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C.有效地阻止了内战的爆发
D.解放军争取到自卫战争的准备时间
14.奠定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物质基础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实行工商业公私合营 D.没收官僚资本
15.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
A.使经济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心
B.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总任务
C.扭转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错误
D.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分析
16.下列新中国重大外交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出席万隆亚非国际会议 ③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⑤中美签订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③⑤
C.①②④⑤③ D.①③②⑤④
1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18.17、18世纪先后发生了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三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是
A.革命武装都打败了王党军队
B.都处死了国王
C.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都体现了封建制度必然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律
19.自由主义思潮产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背景是
A.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
B.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C.启蒙运动在欧洲掀起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D.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妨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0.恩格斯说:“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这段话表明:恩格斯认为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正在转变
B.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面实施计划经济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局部调整
D.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发生了变化
2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化
B.英德矛盾发展为帝国主义之间主要矛盾的结果
C.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的进一步加强
D.英国极力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产物
22.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是
A.利用经济危机引起的政治危机
B.依靠法西斯党夺取政权
C.制造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
D.借助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帮助
23.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B.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资本主义各国
C.促使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
D.促使苏联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有
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②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③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互相促进 ④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可持续发展”是指
A.以知识经济促进的经济持续发展
B.既注重知识经济又注重环境保护的发展
C.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
D.建立在重视后代人生存与发展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发展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5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Ⅱ卷总分 |
得分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计36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
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遣使曰:“土地我固有,当还我;珍宝恣尔归。”围七余月,红毛存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令诸将移家实之。
材料2 郑成功及其子郑经在收复台湾后,仍然用南明永历年号,以明朝遗臣的身份继续同清廷对抗。“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乘机率军进攻福建等地……郑氏所部数年煽乱于东南沿海……
材料3 康熙二十一年(1682)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以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同时命施琅率军进剿。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氏集团修表请降。
材料4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琅率军来到台湾,颁布《谕台湾安民告示》,提出“土地既入版图,则人民皆属赤子……”又约束部队,不许扰民。……台湾全局于是安定如常。……经多年开发,岛上已“人居稠密,户口繁息”。 ——《中国通史全编》下
回答: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试对郑氏经营台湾及康熙帝收复台湾作一简要评述。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削弱富农经济上的势力,与打击它们窃取土地革命果实的企图。……没收他们多余的农具与好的田地,分给他们以坏的“劳动份地”。
——1933年中央局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
材料2 对于富农,我们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即没收其出租的土地,并取消其高利贷。富农所经营的土地、商业以及其他财产则不能没收。
——1935年12月中央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议
材料3 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须实行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
——1942年1月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决议
材料4 旧式富农按照平分原则所多余的土地及其一部分财产之所以应当拿出来分配,是因为中国的富农一般地带着很重的封建和半封建剥削的性质……还因为他们所占的土地数量较多,质量较好,如不平分则不能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1947年12月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材料5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占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回答:
(1)材料2与材料1相比,对待富农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2)材料3实行什么样的富农政策?为什么?
(3)材料4和材料3的富农政策相比,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4)材料5体现了政府对富农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执行这种政策?
(5)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不同的时期对富农经济采取了不同政策,这说明了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法国,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掠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其结果还是平等的……为了(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治理下割给别国。”
材料2 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向德国索取的赔款总额,比整个法国的财产还要多得多。美国坚决反对这些无限的勒索,杀鸡取蛋的做法,主张既要维持德国的经济于一事实水平线上,又要索取适量的赔款。
材料3 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计划带到巴黎兜售时,劳合·乔治讽刺地说:“这位充满理想主义的总统真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教士,他的任务是拯救欧洲困苦的异教徒。”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像那劳合·乔治。”
——《国际关系史》
回答:
(1)材料1中,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的要求表示反对的实质原因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2,分析美国反对法国赔款要求的原因有哪些?(5分)
(3)你如何理解材料3中克里孟梭的话?结合材料1、2加以说明。(5分)
(4)结合材料1、2、3,分析说明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三国矛盾斗争的特点。(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3分,第31题12分,共计39分。
2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化繁荣,试分析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0.试结合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三个方面的有关史实,说明新中国是怎样成功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31.苏俄早期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消灭市场关系”、“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分别指的是什么政策?迫使苏俄实施“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政策的因素有哪些?这一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什么影响?举出我国利用“市场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典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