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五)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 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开放则强,闭关则弱,综观我国历代兴衰史,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据此回答1~6题。
1. 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
A. 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 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 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D. 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2. 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B. 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
C. 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D. 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3. 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的市舶司,其职责是
A. 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B. 通过行会对商业实行控制和勒索
C. 经营和管理农村集市贸易
D. 经营交子的发行与汇兑
4. 唐宋设置的市舶司(使)与清朝后期清政府在中央设置总理衙门,负责处理外交和通商事务。两者之间最本质的不同是
A. 管辖的范围不同 B. 建立的地点不同
C. 建立的目的不同 D. 管理的人员不同
5. 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对外贸易的通道也从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其原因是
①政府采取重视和支持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的政策②宋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③辽、西夏、北宋并立,阻碍了陆地丝绸之路的通行④两宋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而且商品经济开始繁荣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 以下对于明清时期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传播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②造成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兴起③企图使中国人皈依基督教④对于明清的科技有一定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据此回答7~11题。
7. 关于两汉天文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
B. 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C. 最早记录太阳黑子
D. 留下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8. 北宋的科技成就包括
A. 造纸术开始西传 B. 发明了印刷术
C. 指南针用于航海 D.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9. 元朝的郭守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不包括
A. 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
B. 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C. 主持编写《授时历》
D. 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10. 书中记述石灰岩溶蚀地貌的是
A. 《禹贡地域图》 B. 《梦溪笔谈》
C. 《水经注》 D. 《徐霞客游记》
11.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A.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B. 传统科技趋于停滞
C. 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D. 西方近代科技大量传入
实事求是是我党长期以来实行的一条马克思主义思想原则,它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据此回答12~14题。
12.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开创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其主要依据是
A. 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 进攻长沙遭到严重挫折
C. 井冈山具备开创根据地的良好条件
D. 我国的国情和当时形势
13. 1947年,中共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A. 抗战胜利后,不再需要与地主合作
B. 广大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C. 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可靠保证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1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八大"的决定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两者的关系实质是一种
A. 并列关系 B. 相承关系
C. 互补关系 D. 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三次政治民主化的机会,但最终都未能成功。据此回答15~18题。
15.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
A. 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B. 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 《临时约法》不够完善
D.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缺乏民主精神
16. 北伐战争基本打倒了北洋军阀统治,民主政治再次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是
A.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 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背叛了革命
C. 国民大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D. 东北的奉系军阀依然存在
17.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再一次使民主政治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遗憾,主要原因是
A. 美帝国主义不愿中国政治民主化
B. 蒋介石对中共表示不满
C. 蒋介石坚持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D. 中共不愿放弃有原则的妥协
18. 近代中国人与民主政治擦肩而过,根本原因是
A. 民主政治不适合中国人的习惯
B. 国共合作的关系不稳定
C. 中国没有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缺乏民主化的基础
我国的国民经济自1959年至1961年进入严重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据此回答19~23题。
19. 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 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 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
C. 党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D. 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20.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的主要含义是
A. 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B. 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 调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D. 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21. "七千人大会"期间,代表们"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这里说的"出气"实际上是指
A. 对"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进行批评
B. 对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协议的行为进行谴责
C. 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进行斗争
D. 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人进行平反
2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这个期间"是指
A. 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 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期间
23. 建国以来,党中央第一次纠"左"的会议是
A. 七届三中全会 B. 八大
C. 七千人大会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世纪上半期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深入发展时期。据此回答24~27题。
24. 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革命与改革对当时政治格局所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
A. 东南欧民族国家纷纷独立 B. "大陆封锁"政策宣告终结
C. 巴尔干局势趋于紧张化 D. 维也纳体系开始动摇
25. 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革命与改革所承担的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是
A. 推翻各国封建统治 B. 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C. 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 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26. 德意志、意大利统一要排除的相同障碍是
A. 奥地利、英国 B. 奥地利、俄国
C. 奥地利、法国 D. 英国、法国
27. 美国内战和俄国1861年改革前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障碍是
A. 资金不足 B. 企业设备陈旧
C. 缺乏技术人才 D. 缺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
埃及历史上长期遭受西欧列强的侵略。据此回答28~29题。
28. 埃及长期受西方国家侵略的主要原因是
A. 尼罗河是进入非洲内陆的通道 B. 石油资源丰富
C. 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尖锐 D.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9. 下列涉及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曾长期为英法所控制
B. "二战"前曾被法西斯使用
C. 1952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D. 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英法派军侵入运河区
30. 二战后,美国的"白领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阶层不断扩大,主要反映了
A. 工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B. 工人和业主的矛盾完全消失
C. 工人素质提高 D. 社会阶级状况发生变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0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在上位者,这种人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位者,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材料2 把别人的国看成自己的国一样,把别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一样,把别人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一样。所以诸侯相爱就不会发动战事,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抢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互相杀害,君臣相爱就会君惠臣忠,父子相爱就会父慈子孝,兄弟相爱就会和睦共处。
材料3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让人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让人民为保存生命而不远迁他方。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必要去陈列,让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况。让他们感到吃得香甜,穿得美丽,住得安适,对生活习俗感到满意,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着,但是人民从生到死都不往来。
材料4 事物的情况不同则对付的办法也应随之改变,上古时代人们在道德上互比高低,中古时代人们在智谋上互竞长短,当今之世人们在力量上互较大小,互相争胜。
(1)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表。(4分)
材料 党派(图出正确答案) 提出以上主张的人物
1 儒/道/墨/法
2 儒/道/墨/法
3 儒/道/墨/法
4 儒/道/墨/法
(2)在乱世中,假设你是君主,你会采用哪种思想治国?理由何在?(4分)
(3)在乱世中,假设你是平民百姓,你会接受哪种思想?理由何在?(4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李(鸿章)与外人朝夕共事,西情认识益明,益知欲图自强,必须学西人制器之器,欲学其制器之器,必须变通旧章。1864年致书恭亲王,发挥他的主张,议论更为透彻。原书略云:"泰西各国,明于制器尚象之理而得其用,所凭借以横行海外者,尤以轮船与火器为最。……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知细心,以故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人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人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一旦豁然贯通,参阴阳而配造化,实有指挥如意,从心所欲之快。其演习之弁兵,使由而不使其知;其创制之员匠,则举国尊崇之,而不以曲艺相待。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李鸿章所述,泰西各国凭借什么而横行海外?(2分)
(2)李鸿章指出中国士大夫和武夫皆有何弊病?(4分)
(3)针对李鸿章的意见,你对清廷有什么改革建议?(4分)
33.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离开农村和农业人口统计
年份 1751~1780 1781~1790 1801~1810 1811~1820 1821~1830 1851年城乡人口比例
流动人口 75000 78000 13800 214000 267000 52:48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2 1760~1851年英国城市规模发展简表
5万~10万人 10万人以上
1760年 1个 0个
1851年 13个 7个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1)英国农村和农业人口流向何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这种人口的流动对阶级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上述材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历史进程?你如何评价这一历史进程?(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0分,第35题18分,第36题13分,共计41分)
34. 明代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2分)我们应从李时珍、徐光启和宋应星这三位明代科学家身上继承哪些科学精神?(2分)在明清时期我国为什么没有产生与16~18世纪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加以分析。(6分)
35. 20世纪初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振兴中华民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使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901~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2)辛亥革命后与"民主共和"并存的另一社会思潮是什么?对当时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4分)
(3)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什么?这场新文化运动有何积极作用?(6分)
(4)十月革命促使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6分)
36. 20世纪60年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模式,除日本外,原来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分析这一时期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4分)
(2)比较分析韩国和新加坡、西亚国家、中国的几种不同发展模式。(5分)
(3)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一国经济发展应当注重哪些因素?(4分)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五)答案
一、1.B 2.D 3.A 4.C 5.B 6.B 7.D 8.C 9.D 10.D 11.C 12.D 13.D 14.D 15.A 16.B 17.C 18.D 19.C 20.D 21.A 22.C 23.C 24.D 25.D 26.C 27.D 28.D 29.C 30.C
二、31.(1)(4分)
材料 学派(圈出正确答案) 提出以上主张的人物
1 儒 孔子
2 墨 墨子
3 道 老子
4 法 韩非子
(2)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惟一,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视为正确答案。如法家,因为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树立君主权威;主张法治,有利于统治阶级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主张变法,有利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经济,增强自身实力。(4分)
(3)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惟一,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视为正确答案。如墨家思想,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人民渴望天下太平,墨家主张和平友爱,非攻,符合人民的愿望。(4分)
32.(1)船坚炮利,即先进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2分)
(2)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粗蠢而不知细心";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不承认中国科技落后,蔑视外国科技为奇技淫巧,呈现出自大和自卑的矛盾心态。(文字表达可以不同)(4分)
(3)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创办新式机器制造业;派遣留学生,去欧美各国学习轮船驾驶和机器制造技术;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技术人才。(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对有创见的答案可适当加分)(4分)
33.(1)流向城市和工业;圈地运动的进行和工业革命的开展。(4分)
(2)工人人数急剧增加,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开始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4分)
(3)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客观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城市化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否则,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如就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4分)
三、34.(1)特点:传统科学技术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本草纲目》等几部总结性科技著作;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2分)
(2)科学精神:勤奋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献身科学、敢于怀疑的治学素质。(不要拘泥于答案)(2分)
(3)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封建自然经济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为科技提供发展的推动力;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手工业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应用;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八股取士、文字狱使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西正常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6分)
35.(1)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2)实业救国(1分)。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3分)
(3)民主和科学或德先生和赛先生。(2分)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4分)
(4)马克思主义传播并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2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2分)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
36.(1)有利条件:①第三次工业革命扩展;②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不利条件:①美苏争霸带来不稳定;②基础薄弱。(4分)
(2)①韩、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②重视科教事业。③西亚国家以石油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④中国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5分)
(3)①环境因素:包括周边国际环境和国内稳定。②科教因素。③世界市场。④本国国情。(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