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五)A

2014-5-11 0:33:59下载本试卷

试卷类型:A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75)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郡县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设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设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中央政府设丞相

C.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D.皇权至高无上

3.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其原因是

A.它开始以夏、秋两季收税

B.它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

C.不再规定田租的数量

D.它开始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收税

4.清朝前期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意义在于

①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粉碎了沙俄利用个别少数民族贵族分裂中国的阴谋 

③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封建中央集权 ④充分说明当时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下列对有关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开辟新航路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海外联系,后者的主要目的是殖民掠夺

C.前者执行的是贡赐贸易,后者执行平等交往

D.前者导致帝国财政困难,后者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6.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B.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

C.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7.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快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为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B.外国在华设厂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C.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

D.列强资本输入迫使清政府鼓励民办工业

8.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D.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有

①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  ②马克思主义战胜非马克思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④马克思主义宣传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上述观点所反映的是

A.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C.陈独秀右倾思想                            D.“左”倾机会主义思想

1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①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与统一  ②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③确定了党的指导思想 ④最终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制约统一战线内容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中国革命对象的变化

C.中国革命动力的变化                         D.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13.从总体上看,近代中国人救国方案的探索

A.是失败的,但这种探索的精神值得颂扬

B.尽管多次失败,但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

C.尽管最终失败,但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D.因为以反帝反封建为号召,所以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下失败

1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建国以后在外交政策和理论方面,由周恩来首先对外阐述的是

①新中国的建交原则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三个世界的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16.中共“八大”前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

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 ④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7.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共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B.“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未能得到平反

C.“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职务

18.马克思说:“火药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前提的最大推动力。”在马克思看来,中国的这几项发明传到西欧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了封建主的统治              B.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工具

C.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D.成为资产阶级统治的精神工具

19.对启蒙运动的作用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以理性的阳光驱散封建制度的阴霾

B.欧洲资产阶级倡导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来临前夕的思想准备

D.唤起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20.18世纪,英国的劳动力供应比欧洲其他国家有较大优势,这主要是由于

A.奴隶贸易的进行                  B.圈地运动的开展

C.国外移民的到来                  D.人口的大量增殖

21.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维护世界和平                B.援助英法协约国集团

C.争夺世界霸权                D.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

22.十月革命的最本质特征是

A.无产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

B.无产阶级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C.无产阶级从城市到农村夺取政权

D.无产阶级从农村到城市夺取政权

23.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赢家,主要表现在

①拆散了英日同盟  ②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③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④确立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24.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目的是

A.维持与苏联的和平友好关系      B.为侵略战争赢得时间

C.避免在战争中东西两线作战      D.打击英法的绥靖政策

25.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其相同点是

A.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B.都以欧洲为中心

C.都严惩了德国和日本              D.都是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体系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  75)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5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26

27

28

29

30

31

Ⅱ卷总分

得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0分,共计33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志愿放弃本业(农业),转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2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材料3  禁百官置邸货鬻。                             ——《新唐书·德宗记》

材料4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社、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回答:

(1)指出材料1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2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材料3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

(4)材料4所说“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什么问题?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政策应该是: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

材料2  1927年4月5日,陈独秀与汪精卫在上海发表宣言:“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这类谣言,不审自何而起。国民党最高党部全体会议之决议,已昭示全世界,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不听信任何谣言,(同蒋介石)开诚合作,如兄弟般亲密……”

——《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

材料3  1927年6月30日,陈独秀操纵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通过国共合作十一条决议:“(国民党)当然处于国民革命之领导地位。……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分子,虽然加入政府工作,而只是以国民党员的资格参加,不是以共产党员资格参加。……工农等民众团体均应受国民党党部之领导与监督……工农等民众运动之要求,应依照国民党大会与中央会议之决议案及政府公开之法令。……武汉现有之武装纠察队,为避免政局之纠纷与误会,可减少或编入军队。”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回答:

(1)材料1所反映的陈独秀的主要错误认识是什么?有何明显缺陷?与陈独秀的错误路线有何关系?

(2)材料2汪、陈宣言有何影响?

(3)材料3与材料1相比,有何相似之处?

(4)材料3与材料2相比,陈独秀的错误思想有何发展?其实质如何?

(5)这三则材料说明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我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单位:亿元)

年份

1978

1989

1991

1996

1997

2000

出口

98

525

719

1510

1827

2272

进口

109

591

638

1388

1424

2037

材料2  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中美双方经过14年的谈判,于2000年10月10日以克林顿总统签署参众两院通过的议案成为美国法律,从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次谈判过程中,中美双方本着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精神,努力工作,最终取得了双方满意的结果。有评论说:中美达成“中国入世”的协议,双方都是“赢家”。

材料3  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正式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申请。2001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

回答:

(1)据材料1,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世贸组织的前身是什么?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

(3)为什么中美双方都是赢家?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6分,共计42分。

29.汉与唐都是我国古代强大的封建王朝,唐与汉王朝相比有哪些历史的进步?唐与汉衰落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唐汉衰落的启示是什么?

30.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且是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  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你对鸦片战争原因的理解分析评论之。

31.美苏两极格局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是如何推动两极格局解体的?在两极格局下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