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三)

2014-5-11 0:33:59下载本试卷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三)

 

第Ⅰ卷(选择题 75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处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原始人群是

[  ]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半坡人

D.元谋人

2.下列有关西汉前期中央对地方管治体制的表述中,准确的是

[  ]

A.同姓王国与异姓王国并存

B.设立郡县与分封王国并存

C.只分封同姓王国

D.只实行郡县制

3.据《元史》记载:元朝政府曾经“(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上述记载说明

[  ]

A.官府盘剥严重,阻碍棉纺业发

B.官办的手工作坊垄断木棉加工

C.棉花种植在华中与华东很普遍

D.棉布已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衣料

4.使大理地区结束因地方割据而与内地隔绝局面的是

[  ]

A.南宋政权

B.蒙古政权

C.明朝政权

D.清朝政权

5.下列史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季稻的出现②苜蓿传入中原

③占城稻推广到江浙④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③①④

6.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在于

[   ]

A.洪秀全决策错误

B.社会改革方案的空想性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太平军装备的落后

7.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中国财政的途径是

[  ]

A.控制中国海关行政权和关税

B.勒索巨额战争赔款

C.在中国开办工厂,占领市场

D.在中国修筑铁路,控制交通动脉

8.《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  ]

A.实现了国民一律平等

B.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法规

D.结束了封建统治秩序

9.甲午战争中,日军在中国境内先后占领</PGN0442.TXT/PGN>

①花园口②大连③旅顺④威海卫

[  ]

A.④①③②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10.那拉氏在允签《辛丑条约》上谕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该条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的原因主要是:

①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

②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③清政府已变成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工具

④中外反动势力的矛盾彻底消除

[  ]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11.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中重申保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其思想根源是

[  ]

A.对列强帮助中国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抱有幻想

B.希望换取列强对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承认

C.愿意与列强建立“邻谊之笃”和“提携亲爱”的关系

D.不敢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

12.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相同点是:

①推动了反帝斗争的发展②青年学生是先锋、无产阶级是主力军

③促进了知识分子同工人运动相结合④标志着中国革命新时代的开始

[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13.“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权……政府对租佃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引文所指“政府”是

[  ]

A.苏维埃政府

B.抗日民主政府

C.解放区政府

D.中央人民政府

14.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1949年,美国的对华政策不包括

[  ]

A.“溶共、防共、限共”

B.“门户开放”

C.独占中国

D.扶植国民党政权

15.近代前期(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是

[  ]

A.政治上日益半殖民化,经济上日益半封建化

B.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资本主义化

C.逐步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D.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

16.新中国建国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制定的依据主要是

[  ]

A.民族资产阶级对革命有贡献</PGN0443.TXT/PGN>

B.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受压迫

C.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17.抗战时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

A.一党专政

B.特务统治

C.保甲制度

D.独占金融

18.建国后,为维护民族团结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最重要的制度是

[  ]

A.用和平的方式废除剥削

B.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进行民主改革

19.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  ]

A.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以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为目的

C.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D.是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20.1857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表明

[  ]

A.资本主义的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B.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时机到来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

21.工场手工业初期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  ]

A.工业资本控制商业

B.集中的手工工场居于多数

C.商业资本控制小生产者

D.市民中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22.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  ]

A.处死查理一世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

C.16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D.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王军

23.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本质意义在于

[  ]

A.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建立本国民族教会

B.以反对天主教会为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C.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宗教信仰的干涉</PGN0444.TXT/PGN>

D.简化宗教程序主张信教自由

24.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的不同点是

①改革发生在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

②沙皇对外扩张战败,加剧统治危机,促使自上而下的改革

③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改革削弱了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

[  ]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5.路易十四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的实质是

[  ]

A.实行“开明专制”政策

B.加强文化思想控制

C.扩大天主教势力

D.推行宗教改革

26.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  ]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7.第二国际陷入瓦解的主要原因是

[  ]

A.它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进行活动的

B.它不是各国工人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

C.它的内部存在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三个派别

D.修正主义在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的领导机构中日益占据上风

28.下列国家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先后顺序是

①德国②意大利③日本④匈牙利⑤西班牙

[  ]

A.②①③④⑤

B.②④③①⑤

C.④②①⑤③

D.④②①③⑤

29.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和“平等”的要求,实质上反映

[  ]

A.封建专制的腐朽和黑暗

B.发展商品经济和发展自由劳动的要求

C.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D.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业已动摇

30.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有

①起步晚,发展迅速

②由无产阶级领导

③斗争方式多种多样

④以群众性的政治运动为主

[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③④</PGN0445.TXT/PGN>

 

第Ⅱ卷(非选择题 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王戎笙《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编制

材料二 摘自《清圣祖实录》卷240、259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垦田积谷为言,伊等俱不识时务。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

材料三 摘自《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1781年),黄河“河滩地面,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②材料二中康熙帝的两段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③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④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易安旦夕,歌舞河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亡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以上均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PGN0446.TXT/PGN>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令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然免官,以激励众志。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其群僚言事,咸许自达,不得由堂官代递,以致阻挠。其有称旨者,召见察问,量才擢用,则下情咸通。群才辐辏矣。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

——引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据以上材料,评述康有为的变法思想。要求:内容应包括历史背景、变法目的、主要措施及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史料,限150字左右。(1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4月阿姆利则惨案后,印度旁遮普邦、孟买、加尔各答等地爆发了起义,对此列宁说:“工业和铁路的无产阶级愈壮大,英国人所加紧实行的大批屠杀(在阿姆利则)与公开拷打等恐怖行为愈凶残,革命也就念迅速地发展。”

材料二 对此甘地说:“(自己犯了)一个像喜马拉雅山那样大的错误,使得根本不是暴力抵抗者而怀有恶意的人们能够胡作非为。”

材料三 1930年3月2日甘地致总督的信:“暴力派正在得势而耀武扬威。……我的目的是发动那种力量(非暴力)来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以及增长中的暴力派的无组织的暴力。静坐不动就是放纵上述的两种势力。”

——均引自《世界近现代史资料》请回答:

①列宁和甘地各是怎样分析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原因的?(3分)他们的结论为什么不同?(3分)

②材料三反映了甘地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什么意图?(3分)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5分,第35题13分,第36题13分,共计41分。

34.结合史实,分析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原因。与隋唐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什么?(8分)概括指出其主要表现(7分)

35.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开辟敌后战场?(4分)在整个抗战时期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有何变化?(4分)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5分)

36.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19世纪)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结合资本主义世界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这一观点。(13分)</PGN0447.TXT/PGN>

参考答案提示

 

一、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31.①顺治时人口不多,康熙、乾隆时人口激增。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使顺治时人口减少。由于康乾时期经济恢复和发展,人口随之迅速增长;也由于摊丁入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现象大大减少;②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增长,造成“食重田寡”(或“人多地少”),康熙时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已相当尖锐;③乾隆时普遍出现了“与水争地”的现象。人口过剩,无地可种,破坏生态平衡的盲目“围水造田”便发生了;④人口增长反映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人口过度增长又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节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政策。

32.评述要点:

历史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目的: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通过变法抵制日渐兴起的革命,维持清政府统治。

措施:主张在皇帝的支持下进行变法,采取三项措施:大集群臣,诏定国是;设上书处,许天下士民上书;设制度局,重定章程。

评价:具有爱国进步的性质,又体现了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33.①列宁认为是由英国殖民者推行高压政策镇压正在壮大的印度无产阶级引起的。甘地认为是“怀有恶意的人们”胡作非为而引起的。二者的阶级立场不同。列宁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而甘地站在印度资产阶级的立场上。

②一方面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要求实现印度的民族自治;另一方面抵制、束缚印度群众的暴力革命运动。说明以甘地为首的印度国大党对英斗争的妥协性、软弱性,不敢真正发动群众。

三、问答题

34.原因:

①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元朝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宋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的南下,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②周边各少数民族不断吸收汉族的政治制度、生产经验,使封建生产方式向</PGN0448.TXT/PGN>边疆地区扩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统治者重视经济。如北宋政府推广占城稻,金世宗实行屯田垦荒。

④各族人民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宋辽、宋夏的边境贸易、黄道婆学习黎族的棉织技术。

⑤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沈括的“十二气历”有利于安排农事,三大发明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⑥交通运输和外贸的发展。如南宋、元朝发达的海外贸易,元朝的漕运、海运。

特点及表现:

①商业更加繁荣:北宋东京的商业活动取消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货币种类繁多,出现“交子”。元朝大都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

②经济重心移到南方:稻米、棉花、茶叶等农作物南方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纺织、制瓷、造船等手工业南方最发达。外贸港口云集南方。元朝出现南粮北调现象等。

③外贸变成海路为主:隋唐时期外贸水陆并重,外贸港口仅广州一地著名。宋元时期外贸主要靠海路。南宋时外贸港口增多、外贸范围扩大。元朝的泉州外贸更加频繁,是元朝最大的外贸港口。

35.开辟的原因:

①抗战初期,日本把主要兵力用于国统区,为配合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②洛川会议上共产党制订了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

③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建革命根据地,为此提供了经验。

地位的变化:由抗战初期配合国民政府正面抗日到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打击了侵华的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变化的原因:

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基本上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的战略进攻,集中主要兵力进攻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1941年始,日本集中一半以上的侵华兵力“扫荡”抗日根据地。

②在日本的政治诱降下,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以后,蒋介石集团的政策由积极抗日到积极反共。

36.在经济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推动工业生产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过渡,大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受工业革命影响,西方发生了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使资产</PGN0449.TXT/PGN>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积极展开自由主义改革运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19世纪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可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加紧掠夺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

在政治方面,法国大革命为19世纪的革命和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大革命促进了启蒙运动理想的实现,推毁了旧的专制制度和封建特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向法制杜会过渡。(或回答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法律规范)拿破仑战争把大革命的精神传播到欧洲各地,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同时战争侵犯了许多国家的独立,促进了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主义思想的萌芽。</PGN0450.TXT/P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