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五)

2014-5-11 0:33:59下载本试卷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五)

 

第Ⅰ卷(选择题 75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向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和改进

B.父系血统关系的确立

C.生产力的发展

D.贫富分化的出现

2.被称为“医圣”的医学家是

[  ]

A.秦越人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3.清朝人记载:“开机之家,谓之帐房;机工领织,谓之代料(领取材料,回家生产);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质量优劣),谓之雠货(验货)”。这段话反映的是

[  ]

A.包买主制度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工场手工业

D.市场上的实物交易

4.北魏均田制与唐朝均田制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  ]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使农民获得了一些土地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5.下列各项中,说明了隋朝开凿大运河重要原因的是

[  ]

A.国家的统治中心逐渐南移

B.适应洛阳商业发展需要

C.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为镇压北方农民起义提供运输通道

6.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写道:“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这段话反映了农民阶级

[  ]

A.实现世界大同的愿望

B.加强团结友爱

C.宣扬“拜上帝教”教义

D.反对列强侵略

7.19世纪末,维新变化从一种思潮得以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  ]

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B.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C.维新派争取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D.维新派得到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PGN0460.TXT/PGN>

8.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  ]

A.君主立宪制

B.《定国是诏》

C.《新学伪经考》

D.《应诏统筹全局折》

9.武昌起义后,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对革命形势的发展有何影响

[  ]

A.帝国主义放弃中立

B.东南各省纷纷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清政府起用袁世凯

D.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0.近代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民族机器工业的创办人是

[  ]

A.陈启沅

B.朱其昂

C.周学熙

D.方举赞

11.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的历史事件是

[   ]

A.“四·一二”政变

B.“马日事变”

C.“夏斗寅叛乱”

D.“七·一五”政变

1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主要在做什么?

[  ]

A.惧怕人民革命甚至惧怕日本帝国主义

B.宁愿卖国也要反共反人民

C.反对日本侵略和反共同样重要

D.把反共放在主要地位,抗日是次要的

13.下列战役发生在敌后战场的有

[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枣宜会战

D.豫湘桂战役

14.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的构成包括:

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

②人民武装力量大大增强

③有了广大的根据地

④人民群众的觉悟和斗争经验大大提高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

15.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

[  ]

A.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人心

B.人民解放军有强大的战斗力

C.解放区将成为巩固的后方

D.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

16.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是

[  ]

A.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估计错误

B.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对党的进攻

C.阶级斗争异常尖锐</PGN0461.TXT/PGN>

D.部分领导权落入资产阶级分子手中

17.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下列不是的一项是

[  ]

A.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

B.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实行各项民族政策和方针

18.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

A.《共同纲领》的通过

B.参加亚非会议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19.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中,既清算“左”又清算右的错误的会议或运动是

[  ]

A.遵义会议

B.1942年整风运动

C.1962年七千人大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0.“一国两制”的构想适合解决的问题有

①台湾问题②少数民族问题③邻国边界问题④香港、澳门问题

[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1.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其原因是

①天主教会本身就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

②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③天主教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进行严密控制

④天主教会采取各种手段搜刮和压榨人民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迎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主要目的是

[  ]

A.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B.防止军官争权夺利,巩固统治秩序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维护革命基本成果

23.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的两位代表人物是

[  ]

A.但丁和乔托

B.但丁和薄伽丘

C.彼得拉克和薄伽丘

D.但丁和达·芬奇

24.法国的国庆日定在7月14日,是为了纪念

[  ]

A.法兰西共和国成立

B.攻克巴士底狱

C.颁布《人权宣言》

D.瓦尔密大捷

25.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期印度历史上两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最大不同之处表现在

[  ]

A.斗争方式

B.领导阶级

C.斗争结果

D.革命对象

26.19世纪末,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下列有一项不准确的是

[  ]

A.埃及反英斗争

B.“马赫迪”大起义

C.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D.埃及人民收回运河斗争</PGN0462.TXT/PGN>

27.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盟友走向对抗,其根源是

[  ]

A.二战消灭德意日法西斯的总目标实现

B.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C.互相抢夺彼此的势力范围和控制区域

D.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8.二极格局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是

[  ]

A.形成背景

B.包括国家

C.产生影响

D.瓦解时间

29.东欧剧变是指东欧各国

[  ]

A.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B.共产党进行改革,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C.武装冲突不断发生,政权更迭频繁

D.实行多党制,加快民主化进程

30.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它是原子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直接结果

B.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学科的联系日趋密切

C.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D.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第Ⅱ卷(非选择题 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惠王)十年,入河(黄河)水于甫田(地名),又为大沟而引甫水河名。

——摘自《水经·渠水注》

材料二 修堤梁,通沟浍(浍——水沟),行水潦,安水藏,以时诀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官名)之事也。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三 自是之后,荥阳(地名)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於楚,西方则通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间。於吴则通渠三江、五湖。於齐,则通淄、济之间。於蜀,蜀守冰(李冰)凿离碓(地名)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灌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渠就,用注填闬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倾,假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率并诸候。

——摘自《史记·河渠书》</PGN0463.TXT/PGN>

回答:

①根据材料指出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兴修情况及其特点。(4分)

②上述水利工程的兴修有何重大影响?(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回忆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的中国时局:“蒋介石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杜鲁门还说:“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并且向海边开去,那末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拿过去。”“我们利用敌人来做守备,直等我们能将国民党的军队空运到……。因此,我们便命令日本人看守他们的岗位和维持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人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三

1945年12月15日杜鲁门发表声明说:“美国承认中国国民政府。”“美国深信,迅速磋商停止军队冲突”(指重庆谈判期间及其后蒋介石军进攻解放区,人民军队自卫反击),美国“将不以军事干涉影响任何内争的过程”。

回答:

①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②材料二中美国是怎样改变蒋介石军队所处的劣势?(3分)其意图是什么”(2分)

③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说法是否一致?(2分)实质何在?(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国照会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德国在1871年创造了先例,现在完全照此办理。只有德国缴付赔款,鲁尔才会获得解放。”

——摘自伯格曼《赔偿史》

材料二 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有德国一个统一整体,欧洲就能够或多或少保持均势……。法国正在谋求一种军队和军事同盟为基础的无可争议的军事和政治监督地位。

——摘自《和平大使》

材料三 如果法国不采取更为明智的立场,我们将不得不提出我们的要求,那时法郎的地位将是不妙的。

——摘自《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回答:</PGN0464.TXT/PGN>

①上述材料围绕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分)

②材料一反映出法国对“先例”持何态度?为什么?(2分)

③材料二所谓“军事同盟”有无依据?试以史实说明,材料二的基本论点是什么?(3分)

④材料三说明美国对这一问题的政策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3分)

⑤上述材料反映出哪些国家态度基本一致?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哪个国家?说明理由。(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5分,第35题13分,第36题13分,共计41分。

34.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概括并结合史实简要评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15分)

35.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策略方针有什么不同?结合这两次事变发生的不同历史背景,说明运用上述策略方针的正确性,说明了什么问题?(13分)

36.试从原因和结果的角度,分析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关系。(13分)

参考答案提示

 

一、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31.答:①设有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官职;各国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当时的水利工程以灌溉、航运两用的水渠为多。②一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旱灾害,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农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秦国,水利工程大,受益多,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二是改善了交通,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为形成统一的国家创造了条件。

32.①蒋介石消极抗战,国民党军队远离抗战前线。②美国利用日军阻止人民军队受降。又动用美国空海军,将蒋军运往前线,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为内战作准备。③不一致。实质是美国阴谋干涉中国内政,支援蒋介石打内战,达到独占中国,为美国世界霸权战略服务的目的。

33.①一战后的赔款问题。②报复,德国割占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并从法国攫</PGN0465.TXT/PGN>取50亿法郎赔款。③有。法国与比、波、捷等国结盟。势力均衡政策对英国有利。④反对法国过分掠取德国赔款,以掌握赔款问题主动权,维护美国利益。⑤英美态度基本一致。美国,金元外交以及赔款与战债问题挂勾,使赔款问题不了了之。

三、问答题

34.①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元朝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实行行省制度,行使了中央对西藏、台湾、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

②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广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漕运和海运的畅通促进了经济交流;大都等一些较大城市商业繁荣;泉州对外贸易发达。

③中外交流频繁。来大都的亚洲、东欧和非洲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还在中国居住十几年;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汉族人民对开发边疆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人民大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入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回族。但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⑤总之,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它的许多措施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朝历史地位应该肯定。

35.(1)策略方针:①对西安事变,中共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②针对皖南事变则提出坚决回击的方针。

(2)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性:①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损害了英美和蒋介石的利益,蒋介石集团有转向抗日的可能。②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迫切任务。③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也是为逼蒋抗日。④事变发生后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妄图置蒋于死地,夺取统治权、扩大内战,有利于日本侵略。

坚持回击皖南事变的正确性: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的诱降,国民党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但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没变,因而蒋介石集团虽想投降,又不能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②国际上,无论英美或苏联都不希望国共合作破裂,都向蒋介石施加压力。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既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气焰,又有利于维护国共合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说明: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订政策。③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成熟,能够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的突发事件。

36.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困:人们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市场的扩大是促进工业革命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PGN0466.TXT/PGN>家,海外市场急剧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商品需求,促进了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以蒸汽为动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结果: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提高了生产力,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扩张,亚非拉许多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争夺世界市场的优势,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竞相发明创造,并迅速应用于生产,促进以电力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帝国主义国家竞相输出资本,成为它们争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PGN0467.TXT/P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