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最早出现在今陕西省境内的人类是
[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2.西周的灭亡,其根本原因是
[ ]
A.分封制
B.诸侯国势力增长,王室势力衰微
C.犬戎攻破镐京
D.国人暴动
3.春秋时期,齐桓公确立霸主地位主要是依靠了
[ ]
A.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B.“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
C.周王室的支持与认可
D.齐国有利的地理位置
4.西汉政府在淮河流域一带穿渠引水,穿的渠是指
[ ]
A.郑国渠
B.六辅渠
C.白渠
D.灵渠
5.春秋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瓦解的直接原因是
[ ]
A.铁器的使用
B.井田制的瓦解
C.分封制的崩溃
D.奴隶制的腐朽
6.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直接导致了
[ ]
A.农民起义
B.统治黑暗
C.军阀割据
D.经济衰退
7.据史书记载,清康熙末年官方公布人口数字仅两千三百万,到乾隆五十九年激增到3亿多,道光十四年超过了4亿。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清朝的疆域不断扩大②在较长时期内没有大规模战乱
③全国推行地丁银制④耕地面积比前朝有大幅度增加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8.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和设行省时的皇帝分别是
[ ]
A.康熙和光绪
B.乾隆和同治
C.雍正和光绪
D.康熙和同治
9.外国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标志着我国开始丧失了
[ ]
A.独立的司法主权
B.独立的外交主权
C.独立的关税主权
D.领土主权
10.下列关于中国19世纪60、70年代历史状况的各项表述,其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邻邦和边疆地区遭到侵略,严重的边疆新危机出现
B.洋务派开办了一些学堂,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形成
C.入超额不断增加,中国社会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沿海一些地方出现了商办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 ]
A.指导思想
B.影响
C.斗争方式
D.目的
12.孙中山说过:“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这说明了
[ ]
A.武昌起义爆发是偶然的
B.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时机
C.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成功的根本原因
D.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都是革命派领导的
13.1924年,孙中山说:“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政阶级,如此多官僚等,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却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待何言!”孙中山认为“让位”的主要教训是
[ ]
A.革命党人的妥协
B.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
C.帝国主义与袁世凯勾结
D.旧军阀依附袁世凯
14.中共“三大”提出,“共产党员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成民主的联合阵线,……”的重要依据是
[ ]
A.共产国际的决议
B.对政治形势和阶级力量的分析
C.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D.民族危机严重
1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是
[ ]
A.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资本主义化
B.逐步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C.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勾结
D.经济上日益半封建化、政治上日益半殖民地化
16.中国近代科技开始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关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新式学堂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17.促成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因素是
[ ]
A.丧权辱国条约的签定
B.尊孔复古逆流的泛起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推动
18.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一项决议中说:“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上述材料</PGN0427.TXT/PGN>
[ ]
A.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必然趋势
B.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状况
C.制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的正确策略方针
D.反映了中共领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思想方法
19.对皖南事变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蒋介石集团全面反共的一个步骤
B.准备与亲日派携手,消灭共产党
C.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的一个表现
D.英美支持蒋介石反共的阴谋
20.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上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
A.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成熟的外交队伍
B.始终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善于运用有利、有理、有节策略
D.团结了第三世界广大国家
21.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的国家是
[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2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阶段中发生的战役是
[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23.1918~1923年,在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斗争风起云涌,著名的抢米运动发生在
[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24.在意大利统一问题上,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张是
[ ]
A.依靠革命战争,自下而上完成统一
B.以战争手段,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C.以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完成统一
D.发动人民群众,举行全意大利起义
25.对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正确叙述是
①都属帝国主义战争②都属争夺殖民地与势力范围性质③都由俄国战败退让而告终④俄国失败均基于封建农奴制的种种弊端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26.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
A.1895年恩格斯逝世,从此列宁成为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派的领导者
B.工人运动中心由德国转入俄国
C.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出现了布尔什维主义
D.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为十月革命制定了正确纲领
27.史学家认为,1640~1688年的英国革命与1789~1830年的法国革命进程有许</PGN0428.TXT/PGN>多相似之处,就其本质来讲,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 ]
A.都建立过资产阶级共和国
B.都处死了反对革命的国王
C.人民群众都积极参加革命
D.经过反复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两国的相似之处有
①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债权国②在东南、太平洋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③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④利用经济实力,向欧洲进行渗透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29.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与德国法西斯的国民经济军事化
[ ]
A.都是为了对外侵略扩张
B.都是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形式
C.都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否定
D.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0.“二战”期间,中国曾两次与英美共同发表重要宣言或公告,这说明
[ ]
A.中国取得了与英美相同的国际地位
B.英美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C.中、美、英三国是对日作战的最主要国家,需要相互支持
D.英美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而对日作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材料二 荀子说:“养长时,则六蓄生;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材料三 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材料四 汉淮南王刘安说:“教民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硗:指土地坚硬不肥沃)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萌,秋畜蔬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
回答:
①管仲和荀子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2分)
②材料三说明了什么?(3分)
③刘安的思想与管仲和荀子相比有哪些新发展?(2分)
④从以上材料可得出怎样的认识?(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PGN0429.TXT/PGN>
材料一 在这个阶段中,中央规定了减租减息政策的三个基本原则:①扶助农工,减轻剥削,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②减租减息的同时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抗日;③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且联合资产阶级。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决定》
材料二 ①从抗战胜利到《五四指示》前为继续执行减租减息阶段。②从《五四指示》的发出全国土地会议前为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初步实施阶段。1946年5月4日中央发出了《五四指示》,明确提出:“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③从全国土地会议到新中国诞生为政策深入贯彻和不断完善阶段。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肯定了《五四指示》中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改正了原来对地主照顾过多的不彻底性,明确规定废除一切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土改前的一切债务,将乡村的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配。
——徐行《试论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的演变》《历史教学》1997年第一期
材料三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我们对待富农的政策应有所改变,即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利于早日恢复农村生产,又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保护小土地出租者。”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了土改的基本内容和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回答:
①抗战时期,我党的土地政策性质是什么?目的何在?(3分)
②建国初期,党的土地政策比解放战争时期有何异同?原因何在?(5分)
③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土地政策不断演变的原因。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鲁门说:“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摘自《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 1945年10月,占领当局指令修改宪法,(1946年)11月3日《日本国宪法》在日本国会获得通过,……《日本国宪法》第1条仍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但同时内阁限制天皇的权利。过去只对天皇负责的内阁,现在发生了重大变化,依据宪法,只对国会负责。由国民选举产生的国会,即众议</PGN0430.TXT/PGN>院和参议院,“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惟一的立法机关”。
日本财阀……是特权商人与明治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封建色彩极浓厚的垄断资本集团,……1945年10月,根据占领当局的指令,解散财阀、禁止垄断的改革开始实施。……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垄断资本势力又有所抬头,在美国默许下,势力渐渐壮大起来。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材料三 1948年12月24日,麦克阿瑟下令将囚禁的一批甲级战犯全部释放,1946年1月以来,按“公职整肃令”处理的战犯到1951年8月已基本上被解除整肃。
——摘自李植枬、高明振《当代世界史》
回答:
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态度。(4分)
②据材料二、三,分析占领当局一系列措施对战后初期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4分)
③结合美国对日基本政策及其影响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5分,第35题13分,第36题13分,共计41分。
34.公元3~5世纪末,中国的政治呈现什么特点?(4分)这种特点和趋势在经济、文化方面有什么反映?(6分)由此得出什么结论或认识?(5分)
35.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有哪些创造性的重大举措?(6分)并说明这些举措的依据是什么?(7分)
36.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相同因素有哪些?(9分)分别对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局势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4分)
参考答案提示
一、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31.①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将保护与发展协调起来。②秦王朝重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树木、水道、植被、鸟兽虫鱼等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田律》可以说是我国较早的环境保护法令之一,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③提出了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农林牧渔的大农业思想。④中国古代有关环保的思想</PGN0431.TXT/PGN>和法令,有许多积极因素值得继承,古人的环保实践,有不少值得效法之处。
32.①性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
目的:发展生产,联合地主和资产阶级争取抗战的胜利。
②相同点:彻底废除封建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这是由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不同点:将以往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因为战争在大陆基本结束,国民党政权彻底被推翻,人民政权比较巩固。中立富农有利于孤立地主,减少土改阻力,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恢复。
③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形势及任务变化。
启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方针政策的基础。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33.①独占日本,按美国意志改造日本;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把日本建成美国对苏、中进行封锁包围的主要堡垒;进而控制整个东亚地区。
②战后宪法使日本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解散财阀、禁止垄断,有利于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些措施促进了战后日本社会改革,且为垄断资本主义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条件;美国让日本保留了天皇;默许财阀势力逐渐壮大,释放、解除整肃战犯,又为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留下隐患。
③争夺世界霸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对此必须保持警惕。
三、问答题
34.①特点: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并孕育着统一因素
②经济方面的反映:
a.北方经济遭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b.各国统治者采取措施,恢复经济;
c.各族人民交流生产经验,加强战斗友谊,统治者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打下基础。
③文化方面的反映:
a.数学、农学、天文学成就为经济恢复发展和统一创造条件;
b.战乱频繁和北方经济恢复使北方民歌成就突出;
c.社会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统治者加强统治需要,因而出现了佛教盛行和反对佛教欺骗的斗争。
④认识: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社会文化又反作用于社会政治和经济。
35.①经济方面:
依据: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PGN0432.TXT/PGN>民族资本主义是先进经济成分,并且愿意与共产党合作。
举措:用自愿互利,逐步推进,赎买方式成功地实现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②政治方面:
依据: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举措: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③民族关系:
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落后。
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④外交政策:
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举措:中国提出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和友好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6.相同原因:
①对资本主义关系的调整。
一战前,私人垄断组织产生;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②科学技术的推动,使生产力迅速提高。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信息时代”。
③对落后地区侵略和掠夺。
一战前帝国主义向殖民地国家输出资本,瓜分世界。
二战后,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剥削第三世界。
④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巴黎公社后,国际工运处在集聚力量时期。
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对防止世界性战争有一定作用。
影响:
①帝国主义矛盾尖锐,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集团:两大集团激烈对抗,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②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形成与美三足鼎立局面,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PGN0433.TXT/P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