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几千年来中国家庭生活重大变革的措施是:
A、取缔卖淫嫖娼 B、查赌禁毒 C、取缔反动会道门 D、颁布《婚姻法》
2、中国社会“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反映了近代中国:
A、近代化水平差别大 B、注重环保
C、注重保存传统文化 D、注意保护文物
3、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A、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B、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C、科学院建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是在:
A、20世纪初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 D、“九五”期末
5、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是指:
A、运输货物开始商品化 B、运输动力发生变化
C、出现了专门运输的商人 D、南北方运输工具趋于相同
6、中国大地上最早的电话公司出现在:
A、上海 B、南京 C、北京 D、广州
7、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是:
A、语言的产生 B、新航路的开辟 C、报刊的诞生 D、互联网的开通
8、国庆、元旦等新节日的增添是在:
A、新中国成立后 B、鸦片战争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
9、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是在20世纪:
70年代 B、80年代 C、90年代 D、60年代
10、建国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下列对其原因和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城镇人口猛增,商品粮销售大幅度增加
B、一些投机商哄抬物价,粮食的购销矛盾尖锐
C、稳定了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D、解决了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
11、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是:
A、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私自修筑的凇沪铁路
B、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C、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D、沪宁铁路
1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
使信息的传递快捷简便②深刻地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13、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了生活节奏,对人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下列关于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B、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C、当时的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都是为了军事目的
D、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
15、1920年,一个乡下人到广州游玩,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油票
C、在西餐厅就餐庆祝国庆节 D、听到有人称呼他为“同志”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却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疯狂抢夺铁路修筑权。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00多公里,其中由帝国主义直接或间接投资经营的竟达8900多公里,中国自主的铁路只有600多公里。
材料三:京张铁路示意图(见图5分)。
材料四: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五:据袁昶估计,庚子(1900年)前后,仅顺天府(注:清朝时北京称京师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主要问题?
(2)依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中国近代兴建铁路的特点,其后果是什么?
(3)从材料三中你获得了什么历史信息?
(4)根据材料四、五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
(5)综合材料中获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7、材料一:电影《72家房客》描写了旧上海一个破旧的大院里72家房客与屋主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狭窄的楼道、低矮的阁楼都成为旧上海市民生活状况的经典镜头。
材料二:近期关于上海普通居民住房问题的一段采访:
主持人:看看你这边的房子。这个房子大概多大呀,先带我们参观一下吧。
A:我们是70多个平方,两室一厅。
主持人:两室一厅,就三口人吗?
A:对,我们就三口人。
主持人:那您原来的住的房子是多大的?
A:房子不大。我原来居住的房子大约是9平方左右,就象我女儿现在的房间那么大。
主持人总结:如今的上海到处是高楼耸立,到处都洋溢着现代大都市的繁华。面对这样一幅景象,可能你很难想象,这一切的变化都发生在短短的十几年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 两则材料的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5、DABDB 6—10、ACCBD 11—15、 BAACB
16、(1)刘铭传、李鸿章修铁路的倡议及洋务派修铁路的行动,遭到国内封建顽固势力、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
(2)特点: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修筑的铁路,长度远远超过中国人自建的铁路。
后果:①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修筑铁路,增加资本输出,榨取巨额利润;②帝国主义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 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铁路修筑到哪里,侵略势力就延伸到哪里。
(3)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总工程师是詹天佑。
(4)影响:第一,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第二,带动了与铁路有关行业的发展,但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
(5)评价:首先,修筑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其次,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启示: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17、材料一反映了旧上海普通居民住房难、住房条件差的状况。
(2) 两则材料的不同说明上海普通居民的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