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2014-5-11 0:33:59下载本试卷

学科:历史

教学内容: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一、考点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胜利

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二)战后欧洲的革命运动

1.德国十一月革命

2.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兴亡

3.共产国际的建立

(三)印度、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

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四)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设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五)二十年代国际关系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2.德国的赔款问题

3.洛迦诺公约

(六)二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恢复和发展

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2.分析匈牙利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的历史过程,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分析这一历史现象。

3.运用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战后印度、土耳其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

4.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5.掌握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过程,正确认识该体系的性质、作用及隐含的诸多矛盾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6.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论点,分析美国政党政治的变化,美国金元外交的推行。

7.从共性和个性角度,了解二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概况,比较各国政治、 经济和内外政策的异同。

8.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英美在鲁尔危机中的立场和推行道威斯计划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9.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洛迦诺公约对欧洲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德国政治地位提高所产生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结构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①俄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②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③无产阶级及政党的成熟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①二月革命 ②十月革命

3.巩固政权的措施

①经济措施 ②对外政策 ③军事措施

4.十月革命的意义

(二)战后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

1.战后初期革命运动的高涨

2.德国十一月革命

①主要事件 ②魏玛共和国 ③性质及失败原因

3.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①历史条件 ②特点

4.共产国际

(三)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

1.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①原因 ②特点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国大党非暴力不合作计划 ②内容 ③评价

3.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①原因 ②过程 ③凯末尔改革

(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新经济政策

①原因 ②内容 ③评价

2.苏联成立

3.高度集中经济和政治体制

①苏联新宪法 ②评价高度集中体制 ③个人崇拜

(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1.巴黎和会

①目的 ②各国争霸世界的企图 ③凡尔赛体系及评价

2.国联

3.华盛顿会议

①原因 ②内容 ③结果

(六)二十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二十年代的美法

①美经济衰退,政党政治变化及殖民地独立和自治领分离运动加强。②法国经济困难及对外政策

2.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①背景 ②建立

3.二十年代的美国和日本

①美国经济繁荣、金元外交 ②日本经济发展、对外扩张政策

(七)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1.主要事件

2.德国赔款问题

①赔款的确定 ②各种危机 ③道威斯计划 ④结果

3.洛迦诺公约

①   目的 ②内容 ③影响

【同步达纲练习】

四、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分析与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答案是A

2.1918—192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各战败国因大战带来的灾难特别严重

B.战败国国内社会矛盾尤为尖锐

C.战胜国同样面临战争带来的灾难

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鼓励

分析与答案:此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个性和共性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答案是D

3.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的相同点是(  )

A.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D.苏维埃共和国被镇压

分析与答案: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答案是D

4.下列哪项不是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

A.运动的类型与发展道路多样性

B.采取了和平与合法的斗争手段

C.中国等国无产阶级开始探索符合本国特点的民族解放道路

D.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分析与答案: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共性的判断能力。答案是D

5.对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全部内含最确切的理解应是:(  )

A.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者

B.以不合作的态度抵制英国殖民统治者

C.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自治

D.以和平的手段对抗英国殖民当局的压迫

分析与答案: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判断能力,答案是D。

6.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对“相对稳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政治上无产阶级革命转入低潮

B.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C.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和平共处”

D.在国际关系上,英美之间达成均势

分析与答案:这是一道逆向型选择题,主要考查特定历史阶段的认识。答案是C。

7.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形成的标志是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分析与答案:此题在于考查学生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答案是D

8.一战后,英国自由党失去执政党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面临空前的经济困难

B.放任自由的施政原则已不合时势

C.工党在工人中的影响扩大

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新发展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阶段特征、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是B

9.根据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英国(  )

A.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享有自治权

B.放松了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

C.削弱了与自治领的经济联立

D.允许各自治领脱离英帝国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再认和再现能力。答案是B

10.下列条约使日本地位受到削弱的有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③《四国公约》④ 《五国公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与答案:这是一道组合型的单项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答案是C。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的部分引文:

“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

①任何办法,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

②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可剥夺他国人民在华从事正当商务实业之权利,或他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或任何地方官共同从事于任何公共企业之权利,抑或因其范围之扩张,期限之长久,地域之广阔,致有破坏机会均等原则之实行者”。

引自《国际条约集》(1917-1923年)

请回答:

①条约中“友邦人民”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②条约中的“机会均等”对所有缔约国是均等的吗?为什么?

③该条约主要调整的是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为什么这一矛盾需要调整?

④引用条约中有关文字,说明这一矛盾是如何调整的?

分析与答案:本题第①问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第②、③问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④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以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案是:(1)除中国外,各缔约国的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

(2)对中国是不平等的,因为中国是处于被侵略地位。对其他缔约国来讲,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其实施后果对美国有利,因为美国可以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排挤其他列强。(3)主要调整的是美日在中国利益的矛盾。一战中美国曾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

(4)条约中明确规定“不得……营得特别权利”,即取消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

(三)问答题

12.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分析与答案: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启示”应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原理去分析归纳。

答案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1927年后,苏联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实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到30年代中期,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制约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追求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

13.结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分析20世纪20年代的10年间,资本主义出现相对稳定局面的原因,并指出其内在的主要矛盾。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答案是:(一)原因:

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的统治秩序,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平衡。

②战后的英法等国家调整了统治政策。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损失惨重,债务增加了10倍,工商业呈现衰退现象。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战争使法国成为债务国,财政严重恐慌,发达的工业区又在战争中被摧毁。意大利也是如此。这些国家需要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来恢复国内经济。

③在一战中大发横财的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科技革新,出现了经济繁荣。美国还扶助德国复兴了经济。

④鲁尔危机说明使用军事手段对双方都不利。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趋向于谈判解决 。

⑤各国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

(二)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战胜国与战败的德国之间关于战争赔款的矛盾与争斗也很激烈。此外,军国主义的复活,日本在华势力的增长,美国推行的“金元外交”政策都预示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新的矛盾与危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