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北洋军阀的统治

2014-5-11 0:33:59下载本试卷

第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者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

  A.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C.帝国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

  D.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最大愿望是

A.恢复孙中山总统职位   B.实行议会政治

C.使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D.进行二次革命

3.临时政府正式迁往北京,标志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是因为

  A.资产阶级革命派被排挤出政府 B.袁世凯撕毁《临时约法》

  C.袁世凯的亲信控制政府要害部门 D.袁世凯凭借军事力量控制政府

4.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主要目的是

  A.重组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与北洋军阀彻底决裂

  C.争取在国会中的领导地位  D.克服同盟会力量分散的弱点

5.宋教仁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

  A.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B.美、日对中国的争夺

  C.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6.下列关于二次革命的评述,错误的是

  A.是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

  C.是倒退与进步的斗争 D.是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7.二次革命迅速失败的原因有  ①国民党力量涣散 ②国民党依靠军阀打军阀 ③北洋军阀力量强大 ④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资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护国运动和二次革命中都宣布独立的省份是

  A.江西 B.江苏 C.广东 D.安徽

9.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 B.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

  C.革命党人是否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 D.讨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

10.导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护国运动的开展和胜利 B.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坚决斗争

  C.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D.袁世凯失去帝国主义的支持

11.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中,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中央政府,但最终都被迫取消独立,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独立者

  A.军事力量弱小  B.脱离广大群众 C.经济上基础较差  D.政治上软弱妥协

12.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条件是

  A.承认日本占领山东 B.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C.接受二十一条 D.允许日本占领胶州湾

13.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的主要目的是

  A.支持袁世凯复辟  B.企图独占中国

  C.抵制美国的扩张  D.夺取德国的“势力范围”

14.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对近代工业投资增加的原因是  ①爱国心的驱使 ②利润的刺激 ③政府的支持④帝国主义的帮助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A.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鼓舞了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D.民族资本主义开拓了国际市场

16.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上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有  ①以俄为师 ②民主共和 ③收回利权④实业救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17.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先后出现两次复辟丑剧,这从根本上说明

  A.君主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B.辛亥革命不彻底

  C.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

18.当时发展“实业”并没有实现“救国”的愿望,其根本原因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 B.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经济的破坏

  C.列强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D.“实业”发展不充分

19.下列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②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受外国资本控制 ④受自然经济束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阶段有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 ②清末“新政”期间 ③辛亥革命之后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2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残余势力强大 B.人民群众没有发动起来

C.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D.民族资本发展不充分

2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繁荣的结果是

  A.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削弱了北洋军阀统治的阶级基础

  C.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 D.为民主革命的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23.民族工业这种繁荣之所以“短暂”的内在因素包括

①重视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资金相对短缺③自然经济占有绝对优势 ④外国列强卷土重来⑤北洋军阀集团实行独裁统治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④⑤

24.“实业救国”是张謇等人的重要梦想。这种梦想的进步性在于其反映了

  A.人民群众抵制侵略的愿望 B.民族资本家争取国家繁荣的努力

  C.爱国官僚推行新政的要求 D.社会各阶层争取政治权利的现实

25.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袁世凯卖国的刺激 B.中国政局动荡不稳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D.革命党人没有明确反帝

26.使外蒙古傀儡政权获得“合法”地位的条约是

  A.《中俄声明》  B.《俄蒙协约》

  C.《中俄尼布楚条约》  D.《中俄布连斯奇条约》

27.下列无论当时还是以后中国历届政府都不予承认的条约是

  A.《中俄布连斯奇条约》  B。《西姆拉条约》

  C.《俄蒙协约》  D。《中俄声明》

28.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鼓动段祺瑞政府参战的目的是

  A.取得山东特权  B.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C.加速大战结束  D。提高中国威望

29.“府院之争”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军阀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 B.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南北军阀之间的矛盾 D.日美在华利益的矛盾

  二、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日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1914年9月袁世凯《祭孔令》

  材料二 “愚之非难孔于之动机,非因孔予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新青年》第三卷第6期)

  材料三 “唯忠与孝,实中华民国立国之本,今当国家危急之时全国同胞务必竭忠尽孝,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

  ——1939年3月国民政府《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

  材料四 “五四以后,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与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二种思想,突然输入于我学术界之中,流行全国。”(这些思想主张)“是与我民族的心理和性情,根本不能相应的”,“违反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

  ——1943年3月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回答:

  (1)结合背景、目的、作用评价上述四段材料。

  (2)概述儒学在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主要社会作用。

  (3)儒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地位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分别指出并举例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哪几股进步的社会思潮?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在中国社会民主化过程中,辛亥革命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机遇。简要评述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贡献,袁世凯又是如何破坏民主政治建设的,辛亥革命为什么没能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二 传统社会的价值现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同时,社交应酬也带着明显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 材料三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5.一位研究晚清(1840—1912年)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而几亿老百姓却在同一时代场景中基于传统的民族性、国民性,表现出另一套欲求:均田免粮、真主降临、杀洋灭教、反清复明。晚清乡里民众的自救意识与先进人物的救国方案同向而不同调。”(引自程献《晚清乡土意识》)

  举出与上述材料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并分析“乡里民众”与先进思想家既“同向”又“不同调”的原因。

  6.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入山东,取代德国占领胶州湾,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山东问题。请说明“山东问题”的由来及解决的过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4.A 5.A 6.D 7.B 8.C 9.D 10.12 11.D 12.C 13.B 14.A 15.A 16.B 17.C 18.A 19.D 20.A 21.D 22.D 23.C 24.B 25.B 26.A 27.B 28.B 29.D

  二、材料解析题

  1.(1)辛亥革命后儒学受到冲击,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大力宣扬儒学,社会上出现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为反对帝制复辟,反对封建文人利用儒学中落伍于时代的思想欺骗人民,为维护共和制而批判儒学,具有进步意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一方面以儒学中的忠孝号召中华民族反对日本侵略,这具有正义与进步意义; 另一方面又以忠孝要求人们服从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具有消极作用。蒋介石为了达到反共独裁的目的,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大力提倡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具有反动性。

  (2)儒学在中国古代是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精神支柱;在近代它一方面继续是统治者的统治思想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受到批判的同时,其精华部分得到肯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支配和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现代,儒学作为中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社会重视,并被研究、利用,为人类文明进步服务,但在十年内乱时期,儒学被错误地全面否定、批判。

(3)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变化。

  2.思潮:维新变法思潮:维新派通过公车上书,与顽固派论战,鼓动光绪皇帝变法自强,使维新变法思潮激荡全国。民主共和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I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实业救国思潮:民族资产阶级和爱国绅商纷纷投资近代工业,形成一股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民主科学潮流: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启发了人民的思想觉悟。社会主义潮流: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人宣传社会主义,此后,逐步形成一股社会主义潮流。 关系:维新变法便利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建立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主要贡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破坏:刺杀宋教仁,武力镇压国民党,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复辟封建帝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原因:(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势力,没有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这使得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2)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力量强大,破坏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4. 社会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商人的社会地位及社会交往;民主平等的观念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评分说明:在社会现象部分如根据材料答出具体内容也可给分,但该部分不得超过总分。

  5.表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同向原因:外来侵略,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和乡里民众都是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斗争。不同调的原因:①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资本主义关系微弱。②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局限性,未能深入乡里民众之中。③乡里民众的救国方案依然传统,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

  6.由来:1897年,德国借口传教士被杀,出兵强占了胶州湾, 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占领胶州湾、胶济铁路和青岛;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袁世凯为取得日本对他称帝的支持,基本上予以接受;巴黎和会上,英美等大国同意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在中国人民的奋力抗争下, 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就是山东问题的由来。过程: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下,在英美等国的压力下,日本同中国在会外签订了有关山东问题的条约,日本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归还山东主权,但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至此,《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这时才得到纠正。启示:弱国无外交;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中华民族具有御侮图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