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上学期历史检测试卷

2014-5-11 0:33:59下载本试卷

高三上学期历史检测试卷

        历   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第Ⅰ卷时,答案填在第Ⅱ卷卷首答题栏内;考试结束后,只交第Ⅱ卷。

2. 答第Ⅱ卷前,将第Ⅱ卷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并在登分栏下面座位号方格内工整填写好座位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或最佳的。将你选择的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第Ⅱ卷上的答题栏内。)

宋元时期,形成了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据此回答1—3题:

1. 史载,1005年后的百佘年里,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说明

A.  和亲政策换来了两个民族的和平相处

B.  澶渊之盟使辽宋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C.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开发

D.  人们普遍缺乏国防意识

2. 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实质上是

A.  各民族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过程

B.  少数民族政权全面采用汉族经济制度的过程

C.  少数民族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产的过程

D.  各民族由自然经济为主转向商品经济为主的过程

3.  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国家统一         B。经济发展

C。交通发达         C。 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教育部、交通部、国家海洋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起六大纪念活动。据此回答4—6题:

4. 下列纪念活动的主题最能体现出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是

A. 反抗侵略和“台独”,维护祖国统一

B. 对外开放,加强同第三世界发达国家的往来

C. 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

D. 亚非是一家、合作求发展

5. 郑和下西洋,对明朝产生的实际影响是

A. 形成了明朝同亚非往来的海上“丝绸之路”

B. 消耗了明朝大量物力,使明王朝从此走向衰落

C. 增加了明政府的收入,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D. 扩大了明在亚非地区的影响,促进了明同亚非国家的往来

6. 郑和下西洋与西欧人探寻新航路,两者最大的不同是

A.航海的时间、规模       B。航海的方向、航程

C.航海的目的、影响       D。出发的地点、到达的地区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此回答7—9题:

7. 清政府在与台湾郑氏势力进行了13和平谈判无果后,1683年康熙帝令清军进入台湾,打败了郑氏势力。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A.坚持祖国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统治区域      D。驱逐了外国侵略势力

8. 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写下了《七子之歌》的慕名诗篇,强烈地表达了盼望祖国统一富强的愿望。诗中“七子”,除大连、旅顺、威海卫外,还包括①天津②香港③宁波④台湾⑤上海⑥澳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④⑥

9. 1943年11月底,当常德军民浴血战日寇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正在开罗举行会议并通过了《开罗宣言》。《开罗宣言》对中国而言,最大的意义是

A. 表明中国已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因素

B. 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C. 确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D. 取得了美英对中国抗战道义上的支援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对近代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据此回答10—11题:

       10.《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南京条约》相比

          A.数量增多           B。遍及中国南北沿海

          C.深入中国腹地         D。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

       11.《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主要是因为此后

A.  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进一步圹大

B.  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  清政府开始实行对外妥协投降政策

D.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三次高潮。据此回答12—14题:

        12.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最主要的是

A. 废除了南方几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B. 加强了清王朝的衰落和崩溃

C. 推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D. 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方案

13.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最大的区别在于

   A.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B。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C.使用的武器相当落后      D。被统治阶级利用

14.南京临时政府曾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原因主要是

   A.它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B。孙中山等人深受美国的影响

   C.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它给了人民广泛的民主自由 

         新文化运动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据此回答15—17题:

       15.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这主要是指

A. 领导力量都是民族资产阶级

B.  在斗争中都发生了两种政治势力间的论点

C.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从政治上,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反对封建专制

D.  都广泛地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16.下列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这次讨论纠正了“文革”以来“左”的错误

B.  为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好了思想理论准备

C.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对人民的束缚

D.  虽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但并不否定毛泽东

17.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    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C.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D。都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1958年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是值得深刻反思的一年。据此回

答18—19题

18.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我们的方向,应该是有秩序的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最基层单位。”这反映当时

A. 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急需改革生产关系

B. 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C. 党和国家要加快改造步伐,健立社会主义制度

D. 党的领导人对国情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

19.下列对1958年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党的部分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B. 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

C.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 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工业革命极大的改变了世界面貌,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据此回答20—21题:

        20.“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做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上述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 英国最先停止了奴隶贸易

B. 非洲需要大量劳动力以开展工业革命

C. 奴隶贸易的废止是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

D. 非洲成为了新的市场

21.工业革命以来联系世界各地的基本媒介是

  A.物美价廉的商品          B。具有威慑力的炮舰

  C.有线和无线通讯          D。轮船与火车

十月革命是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据此回答22—23题:

22.十月革命的胜利

A. 表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已成为各国无产阶级的主要使命

B. 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第一次伟大尝试

C. 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D. 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3.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比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优越,主要是指

A. 俄国无产阶级队伍最强大  B。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最成熟

C。俄国社会矛盾最尖锐    D。 俄国资产阶级力量最弱小

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据此回答24—25题:

24.下列科学著作能够体现17、18世纪“西学东渐”的是

  ①《本草纲目》②《梦溪笔谈》③《农政全书》④《天工开物》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25.在欧洲,最终将上帝从科学研究的领域里驱逐出去的是

A. 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

B.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C.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D.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阅读下列摘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的材料:

材料一 光绪六年(1880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摈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必也。”但更的人“群相哗骇”,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之行外夷则可,行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可以体味。

材料二 甲午战后国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9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的铁路占46%,中国人自建的仅有关200公里,占14%。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据统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害者”即在千万人以上。

      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

⑴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方面的特点。(2分)

⑵据材料三、四分析铁路的兴建与营运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⑶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发展交通运输业,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交通布局和交通面貌。第一个一年计划建设时期,我国在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多前,中国从世界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 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引自候若石《机遇还是陷阱》

材料二  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光中兴”(同治至光绪年间)大概可算一次……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该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制崩溃时,对外仍采取所谓“两个拳头打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 环境之中。

    过去20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时期。可谓150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苏东剧变的动荡,发生过1989年风波,但中国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马晓军《走走寻梦的历史阴影》

       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

⑴材料二中“150多年前”中国的跌落指什么?(2分) “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⑵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同治到光绪年间的发展机遇指什么?(2 分)

⑶材料三中说新中国成立后曾采取“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具体指什么?(1分)

⑷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会议,从党和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方面举例说明过去20年“中国人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进步社会的根本不动摇”。(3分)

二.问答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4分,共30分)

28.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的政治思想和主张。(9分)概括两家在治国治民主张方面最主要的不同。(4分)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有何实际意义?(3分)

2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后,两国确立的政体各是什么?(2分)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8分)两国政体确立的直接依据是什么?(4分)

高三上学期检测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B 2。 C 3。 A 4。 C 5。 D 6。 C 7。 A 8。 D 9。 C 10。 C 

11.D  12。B  13。D  14。C 15。C 16。A 17。D 18。D 19。B 20。C          

21.A  22。C  23。B  24。C 25。C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⑴中国人民自建铁路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兴建铁路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兴建权。(2分)

⑵带动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发展;传播了知识、信息;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了部分人民的生活。(6分)

⑶修建了宝成、鹰厦等30多条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了康藏、青藏、新藏铁路,沟通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2分)

       27.⑴“跌落”指:鸦片战争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含义: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⑵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西方生产技术、学习西方文化的洋务运动。(2分)

         ⑶既反美也反苏(1分)

 ⑷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调拨经济体制。(3分)

三、问题题(第26题16分,第29题14分,共30分)

28.主张:儒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逐步改良(3分)。战国时,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士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分)。法家: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主张以法治国。无论臣民一律要受法的约束(3分)。

不同点: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治民(2分)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治民(2分)现实意思义: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可贵的借鉴意义。“德治”和“法治”在治理国家上可以兼而用之,实施德治和法治,有得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得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3分)。

29.政体:英国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1分)美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制(1分)

原因:英国有长期专制统治的历史,国王在国民心目中有一定地位,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盟,他们具有一定的妥协性。美国没有国王统治的历史;革命前资产阶级受启蒙思想的影响。(8分)

直接依据:英《权利法案》(2分) 美《1787年宪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