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试卷(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都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回答1—3题
1.秦始皇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质特性的是
A.推行郡县制 B.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级官吏
C.推行残酷的法制镇压政策 D.皇帝享受一切特权
2.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制比秦朝获得进一步发展,最主要的表现是
A.中央机构和封建统治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B.中央政府彻底解除了诸侯国的威胁
C.中央政府开始掌握地方的行政和财政大权
D.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开始建立起有效的统治
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历史作用是
A.皇权摆脱了相权的制约 B.皇帝可以轻松摆脱工作压力
C.避免了外戚篡夺皇权 D.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一切
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4-5题
4.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于西汉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主要意图是
A.向汉武帝索要高官厚禄 B.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
5.新文化运动前期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其实质目的是为了
A.追求资产阶级的民主 B.在思想上反对封建复古
C.抨击北洋军阀的统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赋税制度是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经济制度,它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据此回答6-7题
6.从西汉到北魏赋税制度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A.由按人头向按户征收转变 B.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转变
C.由征收实物向征收银两过度 D.对商品征税日益加重
7.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的共同点是
①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②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取消了人头税 ④调整了生产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曾深刻影响着世界,也深受世界影响。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诗句能反映出外来文化对我国古代建筑有重要影响的是
A.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B.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9.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烤热的甘薯,在露天剧场观看戏剧《窦娥冤》,这位农民生活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A.北宋 B.元朝 C.唐朝 D.明朝
思想的发展演变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回答10-15题
10.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彩纷呈,其产生的根源是
A.各国的兼并战争 B.分封制的崩溃C.各诸侯国的变法或改革 D.井田制的瓦解
11.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新思想萌发的直接原因是
A.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 B.封建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
C.鸦片战争中列强坚船利炮的震动 D.变法必须有历史根据
12.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根本原因是
A.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
C.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D.变法必须有历史根据
13.下列关于三民主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学习西方的产物 B.民权主义是其核心
C.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 D.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1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有
①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②党领导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③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④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 ②③④
15.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A.被美国首次成功地运用 B.以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为主要内容
C.在十九世纪初传播到全世界 D.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要求
近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近现代化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据此回答16-19题
16.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下列不能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A.工业近代化 B.教育近代化 C.军事近代化 D.政治体制近代化
17.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的盈利指数,形成这种势头的最主要原因是
年份 | 盈利指数 |
1915年 | -4.38 |
1916年 | 7.61 |
1917年 | 36.93 |
1918年 | 21.43 |
1919年 | 70.56 |
A.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B. “实业救国“新思潮的推动
C.引进了大量的先进设备与技术 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8.下列对“一五”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方针的认识
①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②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③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A.①②③都正确 B. 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C. ①正确②③不正确 D.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19.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
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②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先进科技的推动
A.①②③ B. 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纪至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广泛开展。据此回答20-22题
20.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是
①都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②确立了资本主义的若干原则
③都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 ④革命过程充满了曲折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21.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各有特点,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英国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B.英法两国革命过程中都出现过旧王朝的复辟
C.君主立宪派的执政措施是法国大革命成熟的基点
D.美国独立战争得到了国际上的援助
22.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的最重大后果是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B.推翻了封建制度
C.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D.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近代史上出现了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23-26题
23.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这说明
①当时的社会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 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
③新技术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④工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社会思潮有
①社会主义②人文主义③ 自由主义 ④ 启蒙思想
A.①③④ B. ①④ C.①③ D. ①②③④
25.下列各项表述中,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的是
A.科学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各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D.垄断组织的促进
26.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遍地开花”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弱 B.美德等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D.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不断加强殖民扩张,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此回答27-30题
27.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从政治上来说是由于
A.两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B.两国国王都有海外扩张的野心
C.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两国冒险家的努力
28.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的侵略扩张在客观上的最重要后果是
A.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冲击了亚非拉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D.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落后
29.十九世纪中期,遭受过英国侵略的国家有
①印度 ②澳大利亚 ③阿尔及利亚 ④土耳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30.马克思、恩格斯指出,(19、20世纪之交)“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么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A.资本主义是具有开放性的
B.殖民扩张在客观上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经济
C.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否定了殖民扩张的破坏作用
座号 |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摈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群相讹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占1200公里,仅占14%。
材料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据袁昶估计,庚子(1901年)前后,仅顺天府(注:清朝时北京称京师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材料五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所有的经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语)。俄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铁路的奥秘时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在手里。"
——以上材料均摘自《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二、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4分)
②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5分)
③综合从材料中获取的有效信息,谈谈你对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的评价与认识。(7分)
三、问答题:
32.概述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对私人资本所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12分)
33.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的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苏联,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3分)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6分)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3分)
①遭到国内封建顽固势力、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②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带动了与铁路有关行业的发展;但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
③评价:建筑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但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认识: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答案要点
1-5BBADA 6-10 ACCDD 11-15CBCAA 16-20DDBCC 21-25BDBCD 26-30DCBBB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政策:限制和利用(合理调整)(1分)
原因: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分)
作用:对国民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1分)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策:赎买政策(1分)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同盟军;资本家愿意接受改造(2分)
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1分)
(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政策:鼓励、引导健康发展(1分)
原因:以往的教训、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决定(2分)
作用:促进了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