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世界近现史下册测试卷
Ⅰ卷 选择性试题(共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十月革命前夕,在俄国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中等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经济 B、仍然占优势的小农经济
C、在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 D、外国资本操纵俄国经济
2、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主张是
A、近期举行武装起义
B、武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成立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D、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3、下列历史事件顺次的正确排列是
①苏联的建立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放弃
③苏联开始实施“三五”计划 ④《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4、苏联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经济本质上一致的地方是
A、都是国家政权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都是依据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C、都是奉行自由的经济政策
D、都是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5、1922年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
A.日本一战期间独霸中国 B.中国政府参加一战
C.德国划山东为势力范围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6、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的相似之处有
①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②恢复了欧洲大陆的旧秩序
③体系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 ④大国间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从反面显示了
A.垄断资本主义的崩溃 B、分期付款消费的不可行性
C.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 D、国家调控经济的必要性
8、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日本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小,但同样给日本造成巨大困难,并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
A、封建残余严重 B、国内市场狭小
C、军事开支过大 D、经济基础薄弱
9、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后制造“国会纵火案”的真实意图是
A.建立一党专政 B.打击共产党势力
C.赢得西方国家支持 D.屠杀犹太人
10、德意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了三国轴心,这一史实说明当时世界日益尖锐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
B、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矛盾
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11、慕尼黑协定签订产生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是
A、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B、德国最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加速了扩大战争的进程
C、致使苏联与英法集团关系最终破裂
D、使英法处于极其不利的战前形势中
12、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美国改变“中立”态度
C、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
D、苏联的参战
13、下列二战期间的战争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作用一致的有
①中途岛海战 ②阿拉曼战役 ③不列颠之战 ④淞沪会战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4、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不同 B.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的冲突 D.增加其黄金储备的需要
15、联合国成立的基础是
A、大国强权政治 B、各国主权平等
C.美苏战时同盟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6、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英镑维持了其中心地位 B.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C.美元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美元与各国货币可以等价交换
17、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国际联盟
B、摆脱国际霸权主义的政治联盟
C、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D、资本主义生产力再发展的产物
18、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于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19、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实践了
A、德黑兰会议决议 B、开罗会议决议
C、波茨坦会议决议 D、雅尔塔会议决议
20、二战后,英国制造印巴分治的主要目的是
A、满足印巴人民民族自治的要求
B、埋下印巴冲突的种子
C、保持英国对南亚地区的影响
D、缓和印度人民的反帝情绪
21、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相似之处有
A、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
B、吸收外资、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改革单一的经济结构类型
D、以其他国家的成功范例为指导
22、1998年5月3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一的欧洲货币。”这表明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一步加强
②有利于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④西欧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23、世界经合组织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据1996年度报告统计:在29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50%是通过知识经济实现的,这说明
①知识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②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③知识经济是发达国家的专利
④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B、稳定的政局
C、发达的科技和教育 D、强大的军事实力
25、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明显的不同是
A、其出现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B、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它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速度大大加快
D、它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选择题答案: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
答案 |
Ⅱ卷非选择性试题(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3分,共41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惟一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
——《全国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绝大多数人都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19年以后的德国,从潜力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大国……经过几年的“正常”生活以后,它将再一次提出德国的强大问题……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了英国和法国,钢产量达1600万吨(同期英、法的钢产量分别为979万吨和971万吨)
——《世界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文中的“修正主义”指什么?(2分)德国成为“修正主义”的历史原因与意大利是否相同?(1分)为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二和三,说明为什么将不再“忍受下去”?(4分)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规律?(1分)
(3)材料一对“三足鼎立”局面的分析是否有道理?(1分)为什么?(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摘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材料三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摘自江学时《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国家类别 | 1970年 | 1992年 |
33个发展中国家 | 108美元 | 297美元 |
21个发达国家 | 3129美元 | 22185美元 |
——摘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回答:
(1)根据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4分)
(2)根据以上材料,评价材料3的观点。(3分)
(3)材料4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根源何在?(2分)
(4)我国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分)
28、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摘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五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时说:“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3分)并说明其目的。(1分)
(2)结合材料二理解新政的实质。(2分)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何会发生矛盾? (2分)
(4)材料一和材料四中的农业政策有何相同点? (2分)
(5)通过材料五,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的?(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29题11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1分共34分。)
29、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6分)分析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并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3分)
30、世界现代史上,美国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概括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并简析其原因。(12分)
31、德国和日本都曾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今天两国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态度却不同。据此回答:
(1)二战前,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2)比较二战后初期盟国对德国和日本处置上有哪些不同?(6分)
(3)面对今天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逆流,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3分)
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D | D | B | A | B | D | D | A | B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B | C | D | C | D | B | C | B | A | C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
答案 | B | B | C | A | C |
二、材料解析题:
26、(1)指力图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限制。(2分)不相同。(1分)意大利不是一战的战败国,德国是战败国,在该体系中受到制裁,纳粹党在国内煽动复仇情绪,得到广泛支持。(2分)
(2)一战后德国经济逐渐恢复,又成为超过英、法的世界强国;(2分)德国经济实力与它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不平衡,势必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2分)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1分)
(3)有道理。(1分)二战前,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法西斯控制本国政权与意大利构成了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侵略势力。英、法帝国主义国家成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势力。苏联成为实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3分)
27、(1)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4分)
(2)材料3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尽管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但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体现。(2分)
(3)问题: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产值的差距在加大,两者贫富差距扩大。(2分)要害:全球化进程中,旧的国际格局,新殖民主义依然存在;发达国家掌握了技术优势,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2分)
(4)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善投资环境;进—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完善对本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任答三点,即给3分)
28、(1)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3分)目的在于使生产消费趋于平衡,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1分)(2)新政的实质在于以国有化形式尽量避免资产阶级自由企业制度的竞争,以政府的力量全面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2分)(3)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忽视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本身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2分)(4)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产品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2分)(5)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是积极的,符合实际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干预方式甚至采取一些貌似过激的措施遏制危机,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也是值得称道的。这说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3分)
三、问答题:
29、20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6分)
原因: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的实力对比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2分)
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3分)
30、一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在政治上,欧洲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一战期间,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大发横财,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为美国提供了有利的海外市场,故美国出现了“柯立芝繁荣”。而英国战后经济发展缓慢,许多殖民地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但在政治上,美国还无法与英法等欧洲强国相抗衡,并不能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英法操纵了国际联盟,建立了有利于它们的新的国际格局。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上,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进一步加强,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世界金融的领导地位,从而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政治上,美国领导西欧成立了“北约”,并一度操纵了联合国。这主要因为,欧洲资本主义强国在“二战”中被严重削弱,而美国却大发其财,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美、西欧、日三足鼎立局初步形成。二战后,经过五六十年代的迅速发展,西欧国家和日本的经济实力得以壮大。欧洲共同体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提高了其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相对下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欧共体国家和日本在经济领域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开始积极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相对独立的政策,美国丧失了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绝对优势。
31、(1)共同原因: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德、日两国经济陷入困境,阶级矛盾尖锐。为了对内镇压,对外寻找出路,两国的统治集团选择了法西斯道路。
(2) ①对两国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的惩罚力度不同:对日本法西斯处理得不够彻底,对德国的处理比较彻底。②对两国占领的方式有所不同:德国被盟国分区占领,日本则被美国单独占领。③对两国改革的彻底性不同:德国法西斯政府被彻底摧毁,德国分裂,东西德都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政治改革;日本却保留了天皇制等残余,改革不够彻底。
(3)对策:利用正常的外交途径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
团结一切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营造一个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国际氛围;
积极发展我国经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