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历史联考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都城镐京,在今天的
A.陕西西安 B.河南洛阳
C.陕西岐山 D.河南安阳
2.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其实质都是
A.消灭奴隶制度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发展封建经济 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3.被司马迁称之为“凿空”的历史事件是指
A.昭君出塞 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班超出使西域
4.范缜编著《神灭论》一书,主要是针对当时
A.佛教盛行 B.皇帝需要
C.道教发展 D.国家分裂
5.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是隋唐时期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的是
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
6.1141年绍兴议和
A.结束了金军南下抢掠
B.确立了宋金的平等地位
C.得到了宋钦宗的同意
D.规定了金国统治范围
7.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烤熟的甘薯,在露天剧场欣赏戏剧《窦娥冤》,这位农民生活的朝代最有可能是在
A.北宋 B.元朝 C.唐朝 D.明朝
8.明朝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
A.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 B.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活跃 D.海外贸易的发达
9.清政府于1684年和1885年先后在台湾设立府、省行政机构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海防以维护国家统一
B.加强台湾地区经济发展
C.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D.防止西方殖民者骚扰台湾
10.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1.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反映了梁启超实质上主张
A.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B.改革教育制度
C.重视人才培养 D.发展工业经济
12.戊戌变法过程中,除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外,其他各省官员都阳奉阴违。这说明变法
A.遭到全国反对 B.没有官员支持
C.违背发展潮流 D.缺乏经济基础
13.1898年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实质上要中国
A.迅速实现工业化 B.恢复自然经济状态
C.取缔一切宗教 D.清政府对外宣战
14.四川保路运动
A.因政府损害人民利益而起
B.迫使政府开始改革
C.是革命派领导的爱国运动
D.得到地方巡抚支持
15.1912年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是
A.取得帝国主义支持 B.满足旧官僚意愿
C.限制袁世凯独裁 D.防止革命果实被篡夺
16.五四爱国运动中,上海工人高呼“勿忘国耻”,这里的“国耻”是指
A.中国要求被英美拒绝
B.政府基本接受“二十一条”
C.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
D.英国策划“麦克马洪线”
17.导致我国新旧民主革命转变、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根本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紧接着就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掀起第一次工运高潮
C.制定党的奋斗目标D.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
19.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最大特征是
A.成立统一领导三罢的组织
B.取得反帝斗争初步胜利
C.得到工人农民的大力声援
D.遭到反动势力疯狂镇压
20.北伐战争的直接对象是
A.吴佩孚、张作霖 B.吴佩孚、孙传芳
C.张作霖、孙传芳 D.孙传芳、冯玉祥
21.国共政权对峙的十年,其社会最主要矛盾的转化方向是
A.军阀内部矛盾阶级矛盾
B.阶级矛盾军阀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D.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22.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权的确立,开始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B.党的二大会议上
C.秋收起义军向山区进军途中
D.长征遵义会议后
23.抗战胜利后初期,中共面临的主要政治任务是
A.参与重庆谈判,共商建国大计
B.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C.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内战爆发
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24.你认为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A.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
D.彻底批判封建主义思想
25.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首先开始于
A.工矿业 B.铁路运输
C.教育卫生 D.国防科技
26.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先后出现四次统一战线,其相同点是
①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 ②包括当时社会各阶层 ③以实现民族独立为目标 ④都具有爱国性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27.法国启蒙思想家毕封说:“大自然之所以能全面发展,所以能够达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样完善和辉煌,完全是靠了我们的双手。”他的这一论点的实质意义是
A.否定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
B.揭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
C.宣扬他对自然科学的贡献
D.号召人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28.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1864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这说明当时英国
A.政府支持工人运动B.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C.民主制度较为健全D.成为各国工人的乐园
29.19世纪中期以后,日本能够完成两次交叉的工业革命,主要得益于
A.政府支持与调控 B.对外侵略扩张
C.民主法制建设 D.封建残余势力大
30.下列各项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排列起来,正确的是
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 ⑤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①③⑤⑥
C.④①②⑤③⑥
D.①④③②⑤⑥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1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材料二 荀子说,“养长时,则六蓄生,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材料三 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材料四 汉淮南王刘安说:“教民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硗:指土地坚硬不肥沃)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萌,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
回答:
(1)管仲和荀子在材料中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3分)
(2)你从材料三中能够得到哪些重要信息?(不许抄原文)(3分)
(3)刘安的思想与管仲和荀子相比较有哪些新发展?(2分)
(4)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5分,第35题14分,第36题12分,共计41分。
34.汉与唐都是我国古代强盛的封建王朝,而唐朝尤过之,但后来又皆衰落。试分析唐比汉更加强大的原因。(10分)指出汉唐衰落的共同原因。(2分)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3分)
35.全国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4分)相持阶段到来后,针对时局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怎样的对策?(8分)结合史实说明结果如何?(2分)
36.有人认为,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政治自由主义完成了从思想到法律,再从法律到政治实践的发展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概括三人的主要思想主张,概括政治自由主义的主要原则。(4分)
(2)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和革命后的重要史实,说明这三国的政治自由主义是怎样完成从思想到法律的转变的?(6分)
(3)通过解决上述问题,概括政治自由主义产生时的主要目标。(2分)
高三年级联考
1.A 2.D 3.B 4.A 5.D 6.D 7.D 8.C 9.A 10.C 11.A
12.D 13.B 14.A 15.C 16.B 17.B 18.B 19.A 20.B
21.D 22.C 23.D 24.A 25.B 26.C 27.A 28.C 29.A 30.D
31. (1)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协调起来。(2)秦朝注重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田律》是我国较早的环境保护法令之一,对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3)提出了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农林牧渔的大农业思想。(4)中国古代有关环境保护的思想、法令和实践,有许多积极因素值得继承、效法。
32. (1)整体呈发展趋势;出现曲折,个别年份出现负增长;三年调整、六五、八五期间,年均增长幅度较大;六五以后,国内生产总值平稳、快速增长。(2)原因:①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②党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③1959年党中央又发动了“反右倾”斗争,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危害。④自然灾害严重。⑤苏联政府又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3)思想:形成邓小平理论;提出三个代表思想。政治: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收回香港、澳门地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33. (1)世界贸易增长迅速,形成了世界市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开始在一些国家中占居主导地位;一些国家或地区因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参与国际贸易而被迫卷入世界市场;工业大国成为世界市场的最大受益者。(2)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列强殖民扩张的成功使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特征,使资本主义把所到之处均纳入到市场体系中。(3)影响: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丧失了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启动近代化进程;导致社会矛盾变化,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农民发起了暴力革命,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34. (1)原因:①唐采取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更加完善。②唐采用科举制,能笼络大批士人,统治基础扩大,官吏任免权在中央。③唐更好地执行了民族政策,基本不存在边患问题。④唐代江南地区大量开发,经济基础更加雄厚。⑤唐与边疆各族及外国经济交流频繁,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2)共同原因:①政治腐败。②土地高度集中。(3)结论: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阶级,既不能从政治上抑制自身的腐败,也不能从经济上遏制自己的贪欲,因此任何封建王朝必然由盛而衰而亡,这是其阶级局限性决定的。或地主阶级局限性必然导致封建王朝由盛而衰而亡。
35. (1)实践:积极改编军队,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理论: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中国抗战前途。(2)对策:针对国民政府消极抗战,发动百团大战;针对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提出“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针对国民政府制造皖南事变,在政治上坚决反击,在军事上,重建新四军军部;针对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采取三三制、精兵减政、减租减息、交租交息、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措施巩固根据地。(3)后果: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36. (1)原则:思想自由,如信仰、言论和出版自由;财产自由,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政治自由,国家必须实行法治,如政府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要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实行代议制,由公民自由选举立法机构等。(2)三国都首先掀起资产阶级革命,掌握了政权;通过资产阶级政权,颁布法律来确立政治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如英国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美国1776年颁布了《人权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颁布了《人权宣言》等;资产阶级通过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律,来实现政治自由主义思想到法律的转变。(3)主要目标: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保障资产阶级利益不受侵犯;反对宗教限制,实现宗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