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二诊历史试题

2014-5-11 0:34:00下载本试卷

高三二诊历史试题

走向海洋,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和开放的重要标志。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张骞开通了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C.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D.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2、反映了唐朝时期我国进一步走向海洋的史实有

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 ②唐朝高僧到印度研究佛学 ③唐朝建造“海上霸王” 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

3、郑和下西洋成为古代中国走向海洋的“绝唱”,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郑和时代,是我国古代国力最强盛的时代 

B.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转折点

C.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海洋时代的要求  

D.以政治为目的的航海活动是不能持久的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伴随着各种思想的交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步发生变化。据此回答4--6题

4近代史前期发生的思想交锋,就其阶级属性来说,有

    ①地主阶级中不同派别的论战         ②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论战

    ③资产阶级中不同派别的论战         ④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论战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5.近代史前期的思想交锋在历史作用方面的相同点是

    A.都发展为思想解放运动           B.都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C.都促成了社会性质的变革          D.都导致教育制度的变革

6.以下对“文革”后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纠正了个人崇拜的思想倾向
  D.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在中国近代史上, 列强为了取得侵华权益,千方百计维护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据此回答7--9题

7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的反帝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运动

8 武昌起义后列强的侵华政策是

A 出兵镇压          B 保持中立

C 扶持新的代理人       D 极力维持清政府

9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计划“将中共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实际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内”。这段材料反映出美国的意图是

A 改组国民政府,成立联合政府    B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C调解国共矛盾,避免内战       D 要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中国沿海地区在近代史上,是中国近代化的窗口和前沿,见证了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回答10--12题

10 中国近代工业最早出现在沿海地区的根本原因是

A 交通发达     B商品经济发展

 C自然经济解体较早D有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

11 下列事件发生地属于今天沿海省份的是①义和团运动兴起②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④中共建立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⑤中国共产党确定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中央全会召开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12 在新时期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建立经济特区最多的省份是

A 江苏   B福建    C浙江     D广东

13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在1843-1845年开埠之初,英国人曾欣喜若狂,但中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很快就令他们感到失望。1852年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密切尔向英国政府报告:“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二:厦门洋纱交易很大,本年(1868年)的进口较1867年几乎增加了一倍…..

19世纪70年代,英国驻上海领事说:“土布和进口商品相竞争,在品质上决不就处于不利地位。但是手工土布的售价较高,因此贫苦的中国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竞争品了。”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

材料三:19世纪90年代,“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         

摘自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回答:1 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 1845年时英国人为什么“欣喜若狂”?

3 根据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分析造成材料一中“奇怪的结局”的原因。

4根据材料二三,说明19世纪60---90年代,英国输华棉纺织品变化呈现出什么新趋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上述新趋势的原因。

5 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外国商品倾销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14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合背景简要说明这两种所有制的形成和结束情况。怎样理解毛泽东的“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C 2A  3C 4A 5B

6A  7B 8C  9D 10C 11C  12D

非选择题

13 (1)反映了五口通商后,英国的商品没有占据中国市场。

  (2)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资产阶级认为地广人多,是英国进行商品侵略和掠夺的理想对象。

  (3)当时中国的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市场的需求十分有限,购买力低下。

(4)19世纪60年代起,英国输华棉纺织品迅速增加,至九十年代基本占领中国市场。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为外国商品深入长江腹地和南北沿海打开了方便之门;六十年代中国海关管理权的丧失;机器生产的洋纱洋布因廉价而竞争力强。

(5)外国经济入侵,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一些客观条件;外国商品占领了中国市场,又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十分有限。

14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齐国和鲁过的变法,促使土地所有制从国有向私有转变,到战国时期,这一转变完成;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运动,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中,逐步形成了地主和农民两种土地所有制。

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为继续完成反封建任务,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1950-1952年,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最终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从而结束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后,为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共制订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成为了国家土地所有制,至此,中国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结束了。

理解: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地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从而使中国革命的胜利获得了必要的群众基础和经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