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情况调查历史试卷(二)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闭卷考试。
第Ⅰ卷(选择题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在淮河流域修建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B.西门豹渠 C.芍陂 D.郑国渠
2.下列关于秦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史记》中有关于秦律记载 B.先彻底废止六国律令,再自行制订颁布
C.影响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 D.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3.东汉唯物论思想家王充的哲学观点不包括 ( )
A.万物由元气构成 B.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C.反对“天人感应”说 D.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
4.我国古代曾出现过的“兵民合一”制度有 ( )
①府兵制 ②募兵制 ③猛安谋克制 ④八旗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明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辖的主要措施是 ( )
A.建立僧官制度 B.实行土司制度 C.大规模改土归流 D.设置理藩院
6.明清时期,我国赋税制度改革的趋势是 ( )
①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化 ②从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
③从按丁征税向按户征税转化 ④从按丁征税向按土地征税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下列表述符合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是 ( )
①皇帝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 ②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
③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④科举考试沿袭八股取士的旧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是一场发生于近代新历史时期的农民战争
②有新的社会政治力量作为领导
③创建了一套新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近代先进事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局限性是 ( )
A.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B.没有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
C.缺乏将中国融入世界的远大目光
D.维护君主专制体制
10.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是 ( )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③都用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
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 )
①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③形成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④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中国政府宣布废除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是在 (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十年文革时期
1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是 ( )
A.国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合作社经济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次统一战线的不同点是 ( )
A.背景是敌强我弱 B.中国共产党是倡导者
C.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 D.具有爱国性质
15.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稳定和迅速恢复起决定作用的经济措施,不包括 ( )
A.稳定物价 B.统一财经
C.三大改造 D.调整工商业
16.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 )
A.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B.促进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
C.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单一形式
17.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 )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原则
C.加强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D.改革开放
18.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 )
①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②根本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③呈现革命进程的曲折性
④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广泛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其共同的成就是 ( )
A.废除了本国的封建制度
B.完成了民族独立
C.制定了宪法,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20.19世纪6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呈现出的特点是 ( )
①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②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工人运动实现了国际联合
④出现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其根本目的是 ( )
A.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B.加强对无产阶级的镇压
C.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 D.适应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
22.日本法西斯主义与德国法西斯主义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
A.鼓吹民族主义 B.鼓吹对权威的拜
C.主张对外扩张 D.以军部为核心
23.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不包括(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
C.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D.产业经济结构的改善
24.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冷战思维的实质是 ( )
A.恢复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
B.瓦解对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争夺世界政治控制权
C.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D.加强军事同盟,强化国际干预
25.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为侵略战争翻案。其原因有 ( )
①日本军国主义意识没有被彻底根除
②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日本的扶植
③日本经济的崛起
④日本政府没有对战争责任进行深刻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大道既隐①,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②。大人世及以为礼③,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注:①大道: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即大同社会。隐:消逝。
②货力:财物。 ③大人世及:贵族世袭。大人指国君。
材料二: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者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生病的父亲去买药。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呐喊·自序》
材料三: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一○年、建党一百周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引自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礼记》中所提出的小康社会处于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这个阶段
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礼记》中的“小康”和鲁迅《呐喊·自序》中“小康”
的含义有何不同?
(3)材料三所提出的小康社会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进步?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4年兴中会宣言提到“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我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引自《孙中山选集》
材料二:1905年8月确定同盟会对外宣言。这个宣言共分七条:“(1)所有中国此前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2)偿还外债。(3)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4)保护外国居留军政府占领之域内人民财产。(5)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6)外人有加助清政府以妨害国民军政府者,概以敌视。(7)外人如有接济清政府以可为战争用之物品者,一概搜获没收”。武昌起义第三天,武昌革命军政府,又把这个对外宣言一点不变地当成照会致各国驻汉口领事。
——引自《中国近代外交史略》
材料三:《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强调:“(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救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与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略)”。
孙中山指出:“这个宣言系此次大会之精神生命”。宣言通过后,他进一步阐明其宗旨:对内“终要把军阀来打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定要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主义”。 ——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等人对帝国主义态度的变化,并扼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200字以内。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它并没有以可辨认的形式存在于中世纪……中世纪时,民众应忠于国家这一点是无人知晓的。相反,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
材料二: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革命的领袖们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法国革命还创立了象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之后,民族主义的思想开始使欧洲海外殖民地诸从属民族的亿万人民觉醒并行行动起。……20世纪是整个人类接受同一政治观念即民族主义观念的时期。
——以上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时民族主义难以辨认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指出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并分析形成原因。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3分、第31题12分,共39分。
29.隋唐时期和辽宋夏金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呈现哪两种状态?试分析导致这两种不同状态的原因。(14分)
30.一位研究晚清(1840~1912年)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而几亿老百姓却在同一时代场景中基于传统的民族性、国民性,表现出另一套欲求:均田免粮、真主降临、杀洋灭教、反清复明。”“晚清乡里民众的自救意识与先进人物的救国方案同向而不同调。”(引自程肃欠 《晚清乡土意识》)
举出与上述材料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4分)并分析“乡里民众“与先进思想家既“同向”又“不同调”的原因。(9分)
31.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改革的背景、内容有何相同之处?(8分)它们的失败对我国的改革有何借鉴之处?(4分)
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二)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C 2.B 3.B 4.C 5.B 6.D 7.D 8.C 9.D 10.C 11.C 12.B
13.B 14.C 15.C 16.B 17.A 18.B 19.C 20.B 21.C 22.D
23.C 24.B 25.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26.答:(1)奴隶社会。(2分)特点是私有制确立,世袭制确立,建立了一套道德规范。(2分)
(2)《礼记》中“小康”指社会有序,人民生活安定;(2分)鲁迅所说的“小康”是指家庭比较宽裕,能安然度日。(2分)
(3)惠及的人更多;水平更高;涉及的范围更广。(4分)(言之成理即可,每小点2分,答对2点即给满分)
27.答:兴中会成立时,对列强高度警惕;(2分)同盟会成立时及武昌起义中,一方面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另一方面对列强提出了一些限定条件;(或答“不反对帝国主义”亦可(2分)国民党一大时,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2分)
原因:从对列强抱有警惕到不反对帝国主义,主要是为实现反对清朝统治的目的,需减少外来干预;(3分)但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强对华侵略,干预革命,孙中山汲取教训,实现了伟大的转变,高举反帝大旗。(3分)
28.答:(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2分)中世纪的西欧由天主教会和诸侯控制。(2分)
(2)含义: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是国家;(2分)一战期间及以后是殖民半殖民地人民要求民族解放,摆脱殖民统治。(2分)
原因:法国革命中资产阶级获得政权,号召人民保卫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一战期间及以后严重了削弱殖民主义势力;(1分)十月革命对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和推动。(1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3分、第31题12分,共39分。
29.答:(1)状态:
①隋唐时期边疆民族政权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相互交往;(3分)②辽、宋、夏、金时期边疆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政权之间相互并立,相互对峙。(3分)
(2)形成原因:①隋唐时期:隋唐时中原王朝的统一、兴盛、强大;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先进文化的吸取;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 民族政策。(共4分。答出2点即给4分)
②辽、宋、夏、金时期:中原王朝(北宋南宋)国力相对较弱;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化过渡,实力增强;与中原王朝的“求和”政策有关。(共4分。答出2点即给4分)
30.答:表现:(1)维新变法;辛亥革命。(2分)(2)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2分)
“同向”原因:外来侵略,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和乡里民众都是为挽救民族危亡。(5分)
不同调的原因:①中国自然经济为主体,资本主义关系微弱。②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局限性,未能深入乡里民众之中。③乡里民众的救国方案依然传统,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共4分。每小点2分,答对2点即给满分。)
31.答:背景:①苏共20大批判斯大林的严重错误及对他的个人崇拜,一度造成东欧政局动荡;(或答“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亦可)(2分)②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造成了消极后果。(2分)内容:①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2分)②重视计划与市场之间关系。(2分)
借鉴:①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反对一切外来势力的干扰;②从各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③尊重经济规律,重视发挥市场、计划等经济手段的作用;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改善党群关系。(每小点2分,共4分。答对2点即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