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古代史复习检测题200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①曹魏②北魏③北周④前秦(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周武帝改革内容的是( )
A.整顿吏治 B.释放奴婢 C.僧尼还俗 D.减免赋税
3.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 ) A.刘宋 B.齐朝 C.萧梁 D.陈朝
4.下列政权,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是(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5.建立前秦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 B.匈奴 C.氏 D.羯
6.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
7.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对形势估计错误
B.游牧民族不习水战 C.军队战斗力不强 D.攻打东晋不得人心
8.东魏统治者高欢曾对鲜卑人说:“汉人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凌之?”其目的在于( ) A.发展农业生产 B.实行汉化政策的需要
C.缓和民族矛盾 D.加快少数民族封建化
9.下列关于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族统治者彼此攻战所造成的客观积极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打乱原有的民族布局③各族贵族势力削弱④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l0.西晋选任官吏的主要标准是A.注重才能B.以门第家世为重C.看重品行D.才能家世并重
11.曹魏时期,在屯田制度下的屯田民对土地享有( )
A.使用权 B.所有权 C.经营权 D.管理权
12.下列选项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耕农负担的是( )
A.代田法 B.井田制 C.屯田制 D.均田制
13.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触动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安定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北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
14.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其中,成为产粮区的是①洞庭湖流域②鄱阳湖流域③成都平原④闽江流域(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
15.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马钧改进翻车 B.兴修了水利工程 C.农耕规模扩大 D.开发了边疆地区
1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有所进步,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①吴培育出八辈之蚕,蜀盛产蜀锦②发明和推广低温炼钢技术③我国已经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与以前相比,南北朝时期我国人民的食品结构中地位逐步上升的粮食作物有( )
A.水稻、甘薯 B.小麦、水稻 C.甘薯、小麦 D.水稻、粟
1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中心包括①洛阳②长安③扬州④成都(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 )
A.《齐民要术》 B.《九章算术》 C.《氾胜之书》 D.《四民月令》
20.下列古代科学家,在地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有①贾思勰②张衡③郦道元④裴秀(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道教的兴起和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分别始于( )
A.西汉和西晋 B.西汉和东晋 C.东汉和西晋 D.东汉和东晋
22.魏晋之际出现“玄学”,其特点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把儒家和道家的三部典籍奉为“三玄”,崇尚“清谈”。据此,请推断“三玄”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论语》 B.《周易》 C.《老子》 D.《庄子》
23.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的书法家是( )
A.东汉的蔡邕 B.东晋的王羲之 C.曹魏的钟繇 D.南朝的王献之
24.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 )
A.恬淡舒适 B.战乱不断 C.民族融合 D.政治黑暗
2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其中,我国佛像画的始祖是( )
A.东汉的蔡邕 B.三国的曹不兴 C.曹魏的钟繇 D.东晋的顾恺之
2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隋统一的条件的是(A.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
B.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C.隋朝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D.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
27.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建隋代北周
B.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C.创建三省六部制 D.大力弘扬佛教
28.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①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9.在隋朝建设中隋文帝与隋炀帝的相同点是①兴建两都②广设仓库③开通运河④修筑驰道
A.①② B.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30.隋炀帝开通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C.巡游享乐 D.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31.隋炀帝时,客观上改善了北方交通状况的史实是( )A.修筑驰道 B.开通运河
C.最早开通江淮的江河 D.修筑驰道和开通运河
32.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①炀帝的暴政②开通大运河③农民大起义④部将的反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3.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34.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35.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6.“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思想
37.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C.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她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
38.下列哪一项内容与武则天有关( )
A.虚怀纳谏,知人善任,量才受职 B.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C.戒奢从简,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和禁建新寺
39.下列哪一项内容与唐玄宗有关( )
A.戒奢从简,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 B.虚怀纳谏,知人善任,量才受职
C.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和禁建新寺
40.西汉与唐朝兴盛的共同原因是( )A.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B.实行十五税一
C.生产关系适宜生产力的发展 D.减轻刑罚,废除肉刑
41.导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最突出的原因是两朝统治者( )
A.重用贤臣 B.励精图治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42.天宝末年,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①“渐肆奢欲,怠于政事”②“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③外重内轻,加强边防增置军镇④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委以宰相要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3.唐中期政局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 )
A.安史之乱 B.杨贵妃受宠 C.宦官专权 D.唐玄宗政治腐败
44.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主要是①北方经济的破坏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③边防空虚④客观上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一定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5.下列有关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 B.由地方权力过于膨胀导致
C.由安史之乱直接引起 D.因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所致
46.唐朝设置节度使后国内政治形势的特点是( )A.少数民族与汉族矛盾加剧
B.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 C.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47.唐朝后期“朋党之争”所反映的矛盾实质是( )A.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B.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C.中央和地方统治阶级的矛盾D.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
48.唐末农民战争的特点是流动作战,主要表现在( )
A.先后攻占洛阳、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B.起义军转战南北,没有建立根据地
C.黄巢起兵山东,又打回到山东 D.起义军避实击虚,南下广州
49.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A.农民战争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朋党之争
50.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51.下列制度实行对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权②魏晋的士族制度③隋唐的科举制度④三省六部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下列史实与科举制度演进有关,正确的顺序是①创武举、殿试②始建进士科③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④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⑤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④①⑤C.⑤④③②① D.③②④⑤①
53.对科举制度,不正确的评价是( )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对当时历史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C.扩大了官吏来源,巩固了封建国家统治的基础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54.《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土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此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 A.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
B.府兵制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C.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均田制的破坏使府兵制失去了推行的经济基础
55.唐朝的府兵制和募兵制共同处是( )A.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B.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 C.导致了军阀的形成 D.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
56.隋唐时期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①庸②调③徭役④两税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57.按前后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顺序①实行两税法②土地兼并严重③均田制破坏④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58.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③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⑤唐朝统治者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59.从唐朝传入新罗的技术包括①雕版印刷术②制瓷③制铜④唐诗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0.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作出重要贡献,他们是①一行②义净③玄奘④法显③鉴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61.在汉唐对外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是 A.瓷器 B.丝绸 C.纸张 D.茶叶
62.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最大的特点是( )
A.民间商贸交往 B.使臣互往通好 C.以佛教为纽带 D.技术交流
63.唐朝时,从中国传到大食的手工技术是( )
A.制瓷技术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冶铁技术
64.隋唐时,中国与周边各国往来的主要方式( )
A.民间商贸交往 B.互通使臣 C.以宗教为纽带 D.技术交流
65.下列国家在与中国交往中,受唐政治制度影响较大的是( )
A.日本、天竺 B.新罗、东罗马 C.新罗、日本 D.天竺、大食
66.隋唐时期文化得以繁荣,主观因素包括( )A.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
B.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C.国内各族交往密切D.对历代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67.隋唐时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是( )
A.雕版印刷术和火药 B.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和编修《唐本草》
C.活字印刷术和城市建筑技术 D.指南针和造纸术
68.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A.《千金方》B.《四部药典》C.《本草纲目》D.《唐本草》
69.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统治者推崇佛教②佛经浅显易懂③雕版印刷佛经④人们盼望安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0.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值得重视的进步观点和具有进取精神的观点是①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②人类历史的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③自然与人互相作用④实践对人们认识有一定的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1.唐朝专业教育得以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C.统治者重视发展教育 D.科举考试科目的设置
72.唐诗兴盛的原因有①社会经济繁荣②普通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民族融合和频繁的中外交往④科举取士和帝王提倡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3.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有①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传佛教的产物②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③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④石窟艺术反映了隋唐社会繁荣的景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74.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是在 A.916年 B.960年 C.979年 D.l004年
75.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
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 D.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76.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A.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 B.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C.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 D.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
77.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着眼于( )
A.防止军事割据 B.加强军事力量 C.镇压人民反抗 D.抵抗辽的进攻
78.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体现在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②殿试成为定制③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试卷实行糊名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9.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员数量增加 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
80.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加强军事 B.丈量土地C.整顿吏治 D.奖励垦荒
81.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82.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83.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
84.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包括 A.辽 B.金 C.西夏 D.蒙古汗国
85.下列各项中,与契丹族状况不相符合的是( )
A.唐中期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 B.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C.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D.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86.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得到幽云十六州,它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 )
A.北京及河北、内蒙南部一带 B.北京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C.北京及河北、辽宁西部一带 D.内蒙、河北、辽宁一带
87.宋太宗两次征辽失败,对宋朝最主要的影响是( )A.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B.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C.军事力量减弱 D.人民反抗加剧
88.少数民族的首领中,接受封建文化,大力推行科举制的是( )
A.耶律阿保机 B.耶律德光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
89.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90.对金的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制度是( ) A.“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B.仿效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 C.科举制 D.猛安谋克制
91.下列各项中,与女真族状况不相符合的是( )A.祖先是黑水靺鞨
B.北宋中后期强盛起来 C.11世纪已经创制了女真文字 D.曾经受辽的控制
92.南宋与东晋政权的相同之处是①都是皇室贵族南渡建立的政权②都偏安江南、不图恢复北方失地③都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纳贡④都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灭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3.宋金议和之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这主要是为了 A.南下灭掉南宋,进而统一全国
B.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 C.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镇压人民的抗金斗争
94.下列各项有关猛安谋克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基本的社会组织 B.是契丹族的氏族部落组织
C.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D.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95.蒙古族最早生活的地区是( )
A.斡难河源 B.蒙古高原 C.松花江、黑龙江下游 D.辽河上游
96.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
A.尚书省 B.吏部 C.门下省 D.中书省
97.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
98.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经济发展 B.交通发达 C.对外开放 D.国家统一
99.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
A.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结果
C.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 D.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
100.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 )
A.辽阳省 B.岭北省 C.吉林省 D.黑龙江省
200
1.C 2.D 3.A 4.B 5.C 6.D 7.B 8.C 9.B 10.B 11.A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A 20.B 21.D 22.A 23.C
24.D 25.B 26.C 27.B 28.D 29.B 30.B 31.D 32. 33.C
34.C 35.D 36.C 37.C 38.B 39.D 40.C 41.A 42.C 43.D 44.B 45.D
46.C 47.A 48.B 49.B 50.A 51.D 52.B 53.B 54.C 55.A 56.D 57.C
58.A 59.C 60.D 61.B 62.C 63.B 64.B 65.C 66.B 67.A 68.D
69.A 70.B 71.C 72.B 73.C 74.C 75.D 76.B 77.A 78.B 79.B
80.C 81.D 82.A 83.B 84.D 85.A 86.B 87.B 88.C 89.C
90.D 91.C 92.A 93.C 94.B 95.B 96.A 97.C 98.D 99.A
10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