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科(中国古代史第五章)单元考试卷及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立布政使
C.设立转运使 D.各州设通判
2.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最主要体现在( )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C.扩大了各级官员的来源
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3.两宋时期,民族之间除战争外,还有更多“和”的表现,主要有( )
①两宋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②少数民族吸收封建文化③宋朝统治者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中原地区④积极发展边境贸易
A.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4.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①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②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③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④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中未曾涉及的是( )
A.限制地主官僚兼并土地
B.限制地主官僚的免役行为
C.限制地主官僚的高利贷剥削
D.限制地主官僚的逃税
6.下列赋税基本上能保障农民劳动时间的是 ①汉代的更赋②北魏租调制③唐代租庸调制④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王安石在变法中实行的将兵法改变了宋初实行的( )
A.更戍法 B.枢密使管理军事制
C.由文臣做知州制 D.皇帝直接控制禁军统领制
8.宋神宗死后王安石变法法令被废除,最根本原因是( )
A.用人不当危害了百姓利益 B.新法触动了地主官僚利益
C.保守派上台执政
D.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
9、辽统治者采取“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的官制分为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其依据是( )
A.民族矛盾尖锐
B.阶级矛盾尖锐
C.民族团结的需要
D.境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10、南宋时,我国的对外贸易西达红海沿岸,其最重要的条件是( )
A.国力空前强大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政权位于东南沿海
D.造船技术水平高
11.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主要是( )
A. 首次对西藏和台湾进行行政管辖
B.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C. 维护国家统一与打破边疆地区闭塞状态、抵御外来侵略相结合
D.在西北边境设置专门的管辖机构
12.元朝时,“西域之士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 ;“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元朝。
①疆域辽阔 ②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③各民族交往密切 ④新的民族出现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3.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元朝时属于( )
A.岭北行省管辖 B.中书省管辖
C.辽阳行省管辖 D.宣政院管辖
14.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辖
B.根除各地割据势力
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便于督垦荒地、发展经济
15.元朝行省制度实施产生的作用是( )
①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②扩大了元朝的疆域
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④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16.元朝行使宰相职权的政府机构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枢密院 D.宣政院
17.元朝的下列行省中,原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是( )
①湖广行省 ②辽阳行省 ③甘肃行省④云南行省
A. ①④ B.②③ C. ③④ D.②③④
18.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产生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19.宋元时期,世俗文学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民族融合②城市发展③专制主义加强④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洛阳、开封的商业在唐宋时盛极一时,到元代却衰落下去,这主要是因为元朝时( )
A.政治中心迁至北京 B.民族分化政策的影响
C、京杭大运河改道山东 D.只注意发展海运和对外贸易
21.下列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所起作用的评价,哪些是正确的( )
①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②为新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④成为欧洲科学复兴的必要前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 )
A李煜 B.苏轼 C.柳永 D.李清照
23.柳永词流传很广的主要原因是( )
A.艺术水平高 B.风格婉约,真挚感人
C.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D.多为收复故地的豪放之作
2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25.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主要因为( )
A.戏曲在元代其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结合
B.《窦娥冤》在当时反响很大,并长演不衰
C.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
D.它把音乐、说唱、舞蹈、念白熔于一炉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摘自《太平治迹统类》
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暮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推,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摘自《文献通考》
材料三 (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恨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清散。
——摘自《朱子语类》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宋时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2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4分)
(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4分)扼要说明你的看法。(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三: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粕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
请回答:
(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8分)
(2)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4分)
28.试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扼要说明前者成功后者被废除的原因。(20分)
文科班历史科单元考试卷
(中国古代史第五章)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
答案 |
二.非选择题( 3大题,共50分)
26、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宋时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扼要说明你的看法。
27.阅读下列材料:
(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
(2)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
28.试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扼要说明前者成功后者被废除的原因。(20分)
《参考答案 》
1—5 CBDBA 6-10BABDD 11-15ACCAA 16-20ADBCA 21-25DACCC
26.(1)藩镇割据问题。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人手,把地方军、政、财权都归中央。(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3)材料二认为宋初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四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宋初加强中央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但由此却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
27.(1)契丹统治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4分)这种承认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使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的过度,促进民族融合。(4分)
(2)不全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辽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仿行汉制,逐渐向封建制转化。(4分)
28.商鞅变法发生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目的: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的危机。两者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作用: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
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成功的原因: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失败的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②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