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十九

2014-5-11 0:34:00下载本试卷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十九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是

A.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工业资产阶级手里

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适应其发展的垄断组织

C.对商品生产、价格和市场的控制加强

D.形成跨国组织的国际垄断集团

2.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汽车的发明                         B.飞机的出现

C.火车机车的问世                         D.内燃机的发明

3.据统计,1906年法国十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3%。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法国

A.尚未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B.工业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C.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D.小农经济仍占据绝对优势

4.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一战前夕,德国的生产资料生产(主要是重工业)增加了8倍,消费资料生产只增加了3倍。这种状况表明

①德国经济结构相对落后  ②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迅速 ③与德国军国主义政策有关  ④由复杂的国内矛盾造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5.美国对拉美地区先后打出了“门罗主义”和“泛美主义”的旗号,都是为了

A.武装干涉拉美各国内政

B.推行“金元”和“大棒”政策

C.排斥欧洲强国在拉美的势力

D.成立称霸西半球的军事同盟组织

6.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日本政治体制带有了浓厚的封建色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日本人民还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

D.日本的1889年宪法带有浓厚封建色彩

7.20世纪初,英美扶植日本对抗沙俄是为了

A.与沙俄争夺环太平洋地区霸权

B.促使日本占领朝鲜和中国东北

C.拉拢日本向西方社会靠近

D.抑制沙俄在远东势力的扩张

8.印度1905~1908年的反英斗争与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

A.举行政治总罢工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                  D.领导者更加保守和软弱

9.在1859~1905年间,印度社会出现的对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变化是

A.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B.英王成为印度女皇,对印度直接统治

C.英国实际上加强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D.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发挥政治作用

10.非洲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未提出明确纲领                         B.内外反动势力勾结

C.具有分散性                            D.属于旧式民族运动

1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欧美资本主义处于平稳发展时期,其对当时工人运动的最大影响是

A.以合法斗争为主要形式                B.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影响

C.多追求经济、政治双重目标             D.工人运动处于低潮

12.俄国1905年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主要依据是

A.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                     B.反对沙皇专制统治

C.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                D.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

①农奴制残余势力强大  ②始终奉行专制主义政策 ③参与对非洲大陆的瓜分 ④工人运动以暴力斗争为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共和国,但不久变成实际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大地产制的存在和扩大                B.英美的经济军事侵略

C.各国资本主义力量薄弱                D.政治上“考迪罗”体制的形成

15.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在欧洲极力拉拢俄国和奥匈帝国,主要意图是

A.瓜分土耳其                            B.共同对付英国

C.孤立法国                           D.控制俄、奥两国

16.“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时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爆发

17.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出现有组织的斗争增多,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合法斗争为主要特点,最重要的原因是

A.革命处于低潮时期                    B.机会主义思潮泛滥

C.工人境况发生变化                    D.欧美各国社会稳定

18.一战前,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最主要的依据是

A.英、德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B.英、德在全球范围争夺殖民地最激烈

C.英、德矛盾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D.英、德矛盾导致了一战的发生

19.19世纪晚期,英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美德经济发展迅速,造成这种不同状况的直接因素是

A.是否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B.是否大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C.是否大规模地向外扩张                D.是否向国外大量输出资本

20.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对外扩张上的最大共同点是

A.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行经济扩张

B.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武力扩张

C.利用高科技垄断产品市场

D.利用大国地位称霸世界

21.日本帝国主义把朝鲜变为其殖民地的条约是

A.《江华条约》                       B.《马关条约》

C.《朴茨茅斯和约》                    D.《日韩合并条约》

22.帝国主义列强使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准确的理解是

A.帝国主义列强与落后国家和地区差距缩小

B.列强推行武装干涉,殖民地国家完全失去独立

C.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D.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

23.下列与俾斯麦活动无关的是

A.威廉一世登上德意志帝国皇位

B.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C.法德在1945年前处于敌对状态

D.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思潮的泛滥

2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美洲一些国家出现新兴工业,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经济单一化的特点,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                  B.本国封建势力雄厚

C.大地产制更加扩大的结果                  D.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尚未建立

25.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中出现机会主义倾向,其直接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发展

B.资产阶级空前强化警察军事机器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形成

D.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6.“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

B.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

C.欧洲列强在为各自利益而相互勾结

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27.一战中,同盟国战败的原因不包括

A.战争是非正义的必然失败

B.美国参加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C.协约国的经济实力强于同盟国

D.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28.英国力求欧洲大陆均势的外交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A.防止与英国均势的大国出现

B.避免欧洲大陆的联合和强大

C.保持英国对欧洲大陆的主宰地位

D.维持英国世界金融中心地位

29.一战前,英德两国的矛盾实质上反映了

A.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矛盾

B.争夺殖民地的矛盾

C.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

30.列宁说:“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其基本依据是

A.资本主义发展离不开殖民地市场

B.帝国主义的矛盾已形成了三个中心环节

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的规律

D.帝国主义需用对外战争转嫁国内危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33题13分,共40分)

3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当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反殖民斗争为什么会遭受挫折?

32.19世纪末,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33.当代史学家认为,到1900年前后,世界才最终覆盖并形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世界史到此时才具有真正的世界性。请结合19世纪末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并分析说明这种现象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十九

答案

一、1.B  2.D 3.B 4.D

5.【分析】 美国称霸西半球过程中,由于当地无强国,故其最大对手来自欧洲列强。其“门罗主义”和“泛美主义”政策都以美洲人自居以排斥欧洲列强。

【答案】 C

6.【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是由原封建营垒内的中下级武士领导进行,是在资本主义并不十分发展的情况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领导者”整体因素决定了其封建性的特征。

【答案】 A

7.【分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加紧在远东(主要是东北亚)的扩张,严重影响到了老霸主英国和正加紧扩大势力的美、日两国的侵略利益。英、美寻求该地区的势力平衡以进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侵略。

【答案】 D

8.C

9.【分析】 联系20世纪以来印度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系列争取民族自治、民族独立的斗争的史实,可以判断19世纪下半期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壮大是影响印度社会的重大变化。

【答案】 D

10.【分析】 当时实现民族独立的惟一正确道路,即走资本主义道路,以实现近代化。维护旧体制或具有落后性的旧式民族运动,是导致失败的根本性因素。

【答案】 D

11.【分析】 资本主义的平稳发展,使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工人运动的手段多以合法斗争为主。

【答案】 A

12.B 13.C 14.C

15.【分析】 普法战争后,德国外交重心在欧洲,以遏制法国,防止其东山再起为目标。

【答案】 C

16.【分析】 由于当时殖民体系的形成以旧的力量对比为基础,老牌的英、法、俄等国占有优势,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后起的美、德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答案】 C

17.C

18.【分析】 当时作为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的德、英两国争夺最激烈,主要在对殖民地的争夺方面。

【答案】 B

19.【分析】 美德与英法相比其最大的优势是技术的先进,这直接影响了它们经济发展的速度。

【答案】 B

20.【分析】 应把握19世纪中期英国与20世纪初期美国的最突出特点,即都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强国,其扩张都以各自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

【答案】 A

21.D 22.C

23.【分析】 A项明显与俾斯麦有关;联系“三国同盟”的形成时间可以推判与俾斯麦当时正担任德帝国首相有关,至于C项,排除需仔细思考1945年前法德长期敌对的历史渊源,即普法战争的进行,这当然与俾斯麦有关。

【答案】 D

24.A

25.【分析】 正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巩固,资产阶级也大力推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给无产阶级以更多的民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就迷惑了工人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以为靠议会选举,走议会斗争道路能最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 A

26.D 27.A

28.【分析】 此题涉及对英国长期推行的均势外交的理解。根本目的还在于维持自己的传统主宰地位。

【答案】 C

29.D 30.C

二、31.【分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意志改造世界的结果,其殖民体系属于其外层,是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剩余资本投资场所,是其经济附庸,表现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形式。这一体系包括亚、非、拉美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第二问应从经济地位(附庸)、列强与各国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力量对比等方面回答。

【答案】 (1)表现:①非洲几乎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亚洲除日本外,其他国家也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上也受到英美等国的控制、操纵,沦为实际上的半殖民地。②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形成。(7分)(2)挫折:①在列强侵略的过程中,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在经济上丧失独立性,②在政治上,列强对各国进行直接统治,或勾结该地区的封建势力进行间接统治,以残酷手段和狡猾策略镇压当地人民的反抗斗争;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与列强力量对比悬殊,并且亚非拉国家在反殖民斗争中基本上处于分散状态,也是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7分)

32.【分析】 解答本题要把握“和平”一词。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急风暴雨”式的发展方式开始进入稳定、“和平”发展时期,与之相对应的,国际工人运动在继续走向联合的同时,也由“你死我活”的暴力斗争方式进入“和平”斗争方式。

【答案】 巴黎公社以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这里的“和平”是指没有发生革命、相对稳定的环境,而不是相对于战争而言)一度转入低潮的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开始活跃起来,在这种环境下,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了以下一些新特点: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工人阶级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人数最多的阶级,相对比较集中,工人的理论、文化素质提高。资本家的剥削以追求相对剩余价值为主。工人生活状况明显得到改善。工人阶级基本上获得了长期以来争取的政治民主权利。(5分)②工人运动更具理论性,组织性加强。各国工人政党普遍建立,各种工会组织大量出现,工人运动开始在其政党和工会的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3分)③充分利用合法地位,以合法斗争、经济斗争为主,工人改变以往习惯于采取暴动、起义等斗争手段,积极参加议会选举,利用合法地位,开展经济斗争。经济斗争手段以罢工最突出,政治性的示威或暴力斗争基本上不见了,这是稳定时期的特点,也是在生活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工人更注重经济利益的表现。(5分)

33.(1)形成:①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过渡,其政治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加速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过渡到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并要求把过剩资本输往国外,从而推动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体系最终形成。③亚非拉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7分)(2)影响:①使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发展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飞跃发展,客观上也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经济结构的发展壮大。③它同时与列强对其他国家的宰割、奴役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很不公正的现象,造成了东方的贫穷和落后。(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