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十六

2014-5-11 0:34:00下载本试卷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十六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主要目的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B.纠正“文革”以来“左”的错误

C.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D.用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全党

2.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于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则是

A.扩大对外贸易                       B.发展经济

C.学习先进技术                       D.平等互利

4.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②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③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5.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就的是

A.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B.安太堡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C.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D.宝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6.1942年整风运动与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主要相似之处有

①党的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批判党内“左”倾错误,打破教条主义束缚 ③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④为革命或建设进入新时期奠定思想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其根本点是

A.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B.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决定纠正重大冤假错案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以下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

B.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

C.改革方式是在城市和乡村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目的是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

9.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确切含义是

A.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

B.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参政

C.中共领导下同各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

D.中共领导下同各民主党派共同执政

10.在我党历史上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

A.革命统一战线                       B.抗日民族统一路线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爱国统一战线

11.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中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是

A.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                     B.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

C.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D.爱国者的政党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1946年政协会议的召开

B.1949年政协会议的召开

C.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提出

13.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党与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爱国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14.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遭到严重破坏是在

A.解放战争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反右倾时期                            D.“文革”时期

15.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

A.《告台湾同胞书》                    B.“一国两制”

C.《中美联合公报》                    D.《联合声明》

16.下列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标志着民主革命的结束

B.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

C.政治协商会议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民主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17.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维护民族团结                       D.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18.著名的支援西藏的好干部是

A.焦裕禄                                B.孔繁森

C.李顺达                                D.徐虎

19.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

B.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20.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

C.1961年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在

A.24届联合国大会                     B.25届联合国大会

C.26届联合国大会                     D.27届联合国大会

2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东京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雅加达会议                            D.万隆会议

23.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日建交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美建交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24.万隆会议上,中国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提出的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

C.平等互惠                           D.联合反对殖民主义

25.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实行的外交方针称为

A.“一边倒”                            B.“一大片”

C.“乒乓外交”                       D.“求同存异”

26.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中日邦交正常化                         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D.与苏联改善关系

27.我国跨入核国家的行列的标志是

A.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正式运转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8.我国首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标志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正式运转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大亚湾核电站启动运转

29.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科学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主义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和平的国际环境                         B.稳定的国内形势

C.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D.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

30.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其根本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断加强与第三世界的联系

C.美日对华政策的改变                     D.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33题14分,共40分)

31.结合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国内外形势,简述当时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形成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是如何改革这种体制的?

32.阅读下列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写道:“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

回答:

(1)端正思想路线的内涵是什么?(3分)

(2)应该怎样看待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关系?(5分)

(3)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旗帜,它引来了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刻变化,试以1980年以前的事实说明之。(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以来,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之间的关系是国际中重要的多边关系之一。三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起伏较大的过程。

回答: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中、美、日三国之间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原因如何?(4分)

(2)“冷战”时期,新中国与美国、日本之间的关系波动最大。20世纪70年代之前,三国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怎样?20世纪70年代以后,三国之间的关系有何重大变化?(6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美国、日本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但同时与两国的矛盾与冲突也不断发生。试指出造成这种矛盾与冲突局面的主要因素。(4分)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十六

答案

一、1.B  2.B 3.D 4.B  5.A 6.D 7.B  8.C

9.【分析】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这是我国建国初期统一战线的最好形式。因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革命中作为团结对象的民主党派都成为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在联合政府中,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这充分体现了各党派平等合作的精神和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

【答案】 C

10.【分析】 此题考查我党历史上建立的统一战线,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正确答案应选D项。因为爱国统一战线是把爱国作为最大的政治分歧,把爱国作为最广泛的团结基础。只要爱国,只要赞成祖国统一,即使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我们也要团结,所以它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学生容易错选B项,他们忽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答案】 D

11.【分析】 此题考查历史阶段特征,即对我国民主党派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准确把握程度。解题时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时期”这个重要的时间指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因而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而不再是过去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学生容易错选D项。这是学生对政党的构成不清楚,或者受爱国统一战线的影响,政党是由某个阶级或阶层组成,爱国者包括各个阶级、阶层,很笼统。

【答案】 B

12.B 13.C 14.D 15.A 16.D 17.A 18.B 19.C 20.A 21.C 22.D 23.B 24.B 25.B 26.C 27.B 28.B 29.C 30.D

二、31.(1)形势:①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不断斗争。我国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封锁(被拒于联合国之外)。②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都按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③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后,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不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3分)(2)形成与特点:①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进,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中,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其后农村人民公社化,逐步建立起单一的公有制经济。②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③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3)改革: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认识到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在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生产。③城市改革: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改变流通体制,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7分)

32.【分析】 全题三问,难度较大的是第二问。论述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要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这场讨论对这次会议起了什么作用,二是这次会议对这场讨论作出了什么反应。

【答案】 (1)内涵:恢复实事求是的传统。(3分)

(2)关系:1978年5月,思想界展开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引起广泛注意,成为恢复实事求是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事求是原则重新成为指导党的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5分)

(3)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起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国家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5分)

33.(1)基本特征:中国遭爱美国、日本的侵略与控制;美国、日本两国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矛盾激烈,美国最终打败日本,独霸中国。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穷落后,实力弱小,而美国、日本是资本主义强国;美国、日本两国在一战后都想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霸权,都想单独控制中国。(4分)

(2)基本特征:中国取得独立自主地位,美国、日本联合孤立封锁中国;美国在二战中打败并单独占领日本,日本追随美国。重大变化:中国与美国、日本逐步正常化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日本随着实力的增强,开始积极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与美国在经济上展开激烈竞争,开始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造成冲击。(6分)

(3)主要因素:国家根本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中国实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台湾问题与日本对待侵华战争的态度问题。(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