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综合模拟测试题历史部分(二)

2014-5-11 0:34:00下载本试卷

高三综合模拟测试题历史部分(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7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监督官吏的违法行为,整顿吏治是维护封建王朝稳定的重要因素,据此回答1~5题。

1.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执掌群臣奏章           B.负责监察事务

C.下达皇帝诏令           D.兼理宫廷财政

2.汉武帝时,分全国为13州,各州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属于

A.军政长官     B.行政长官      C.监察官     D.司法官

3.下列改革重视整顿吏治的是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北宋庆历新政 ③北宋王安石变法④明中期张居正一条鞭法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4.北宋地方官中专门负责监督行政长官的是

A.知州        B.转运使       C.通判       D.节度使

5.明前期由锦衣卫、东、西厂负责监视,侦查官员的活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不断巩固            B.皇权专制加强

C.封建主义走向衰落            D.监察制度日臻完善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人口迁徙,构成中国古代历史的两个表象,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思考这方面的史实,回答6~8题。

6.南朝时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直接原因是

A.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B.优越适宜的地理环境

C.统治阶级的措施得利           D.北方先进技术南传推广

7.五代十国时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可以说明下列哪一观点

A.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B.战争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经济发展

C.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D.社会改革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至宋元时期最终完成,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元朝开通大规模的漕运和海运

B.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

C.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边疆人民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地区

中国古代史上的门阀世族地主阶级,凭借门第、族望而世代盘踞高位,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据此回答9~12题。

9.有利于门阀士族获得参政特权的重要因素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C.曹操推行的屯田制            D.魏晋时期的分裂局面

10.魏晋时期,促使世家大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

A.脆弱的中央集权             B.独立的庄园经济发展

C.玄学的兴起               D.森严的等级制度

11.门阀士族鼎盛时期是在

A.汉魏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12.门阀士族势力在隋唐时期趋于急剧没落。给予门阀地主致命打击的因素有

①唐末农民起义 ②均田制 ③科举制 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据此回答13~16题。

13.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①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指出了战争的实质 ③为英国的殖民侵略辩护 ④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④

1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哪个国家的侵略严格地说不具有资本主义扩张的性质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美国

15.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同的战区是在

A.京津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台湾北部                D.广东沿海地区

16.在近代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北京曾两次被侵略军占领,两位在位的皇帝外逃,他们是

A.道光、咸丰                B.同治、慈禧

C.咸丰、光绪                D.光绪、宣统

中国近代史上,进步势力与落后势力进行了三次大论战,据此回答17~19题。

17.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大论战的中心主题是

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

B.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

C.是土地国有还是地主私人占有

D.要不要进行民主革命

18.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中的封建顽固势力包括

A.洋务派     B.地主阶级革新派      C.立宪派      D.保皇派

19.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阵营内部出现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场争论的进步性说明了

①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 ②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③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 ④问题与主义不能分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15世纪初叶的郑和下西洋,在航海史上如彗星现空,灿烂于一时,又转瞬即逝,而且无以后继,中国人终于失去加入15、16世纪之交的世界性地理大发现行列的机会,落后于西方的历史也由此埋下伏笔。据此回答20~22题。

20.造成上述遗憾的根本原因是

A.郑和本人的因素

B.郑和下西洋是劳民伤财而又无补于国的“弊政”

C.明代的海禁政策

D.农耕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21.随郑和远航的马欢在《纪行诗》中说:“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指出这次远航的主要目标是

A.向海外作军事征服          B.推销商品

C.创航海史上的壮举          D.政治远航、向海外宣威

22.郑和下西洋

A.加强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B.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C.带动了更多的中国人开发南洋

D.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在1927~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工作中心发生过两次转移,即土地革命时期从以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为中心的转移,解放战争时期由以农村为中心向以城市为中心的转移。这两次转移都是中国革命的需要,是整个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道路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此回答23~25题。

23.“八七”会议要求全党举行城市武装起义和农村暴动来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当时农村暴动的主要目标是

A.进攻和夺取城市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实现从以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为中心的转移

D.从农村中发展壮大革命力量

2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①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②革命胜利后的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 ③向社会主义和工业化国家转变 ④革命胜利后党的作风问题 ⑤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25.在这两次转移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转移是被迫的,第二次转移是自觉的、主动的

B.第二次转移是被迫的,第一次转移是自觉的、主动的

C.两次转移都是被迫的,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D.两次转移都是自觉的、主动的,是党成熟后的政策

困难与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党经历过若干次较为困难的时期,但最终都战胜了困难,使挫折成为自身成熟与进步的出发点,据此回答26~28题。

26.史学家胡绳指出:“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共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政治上“成熟”表现在

①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②依据中国社会性质提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两次克服了党内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使革命转危为安 ④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7.1941~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不包括

A.严重的自然灾害            B.“左”倾错误的影响

C.日军的残酷“扫荡”          D.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

28.“文化大革命”能够被全面发动的直接原因是

A.党内民主制不健全

B.以阶级斗争为纲已成为指导思想

C.对党内不同意见采取了错误斗争

D.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必然结果

土地问题是近代中国革命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回答29~30题。

29.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实质是

A.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所有制关系

B.劳动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制

C.苏维埃政权的土地公有制

D.劳动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

30.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其实质是

A.使根据地渡过严重的经济困难

B.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C.建立抗日战争的物质基础

D.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

在欧洲科学与宗教的斗争从中世纪就开始了,16世纪中期以后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随着近代科学的不断发展,教会宣传的“上帝创世说是一切学问的最终源头”的神话最终被彻底打破。据此回答31~33题。

31.在16世纪中期的欧洲,科学与宗教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的社会背景是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城乡逐渐发展 ②罗马天主教会残酷迫害敢于向教会挑战的科学家 ③波兰、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摆脱了罗马天主教皇的控制 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使人们的思想获得大解放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32.揭示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原理的科学家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牛顿

33.工业革命以后,标志着科学彻底摆脱神学而独立的重大科学成果是

A.相对论的提出               B.细胞学说的确立

C.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D.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在世界上占有突出地位。据此回答34~35题。

34.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其对外贸易政策是

A.“自由主义”               B.重商主义

C.“势力均衡”              D.“门户开放”

35.英国的经济霸权丧失于

A.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         D.第二世界大战后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又称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是二战后新崛起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力量。据此回答36~38题。

36.这些新兴国家在二战前的共同特点不包括

A.多数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附属国

B.经济上受帝国主义的控制,资源遭掠夺

C.绝大多数国家位于赤道以南

D.一些国家已建立起出口主导型的产业结构

37.二战后,促使韩国、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同因素是

A.采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利用了西方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

C.利用本国廉价资源吸收外国投资

D.接受国外大量军事定货

38.新加坡和韩国成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是

①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 ②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③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 ④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4分)

二、非选择题(共5题,39题12分,40题15分,41题13分,42题16分,43题18分,共74分。)

39.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效地控制人身,其关键一条,在于它从控制人的生计下手,“划地为牢”,倾全力将人身固着于土地之上。

请问答:

(1)周秦到唐中叶,土地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分)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1分)

(2)北宋中期,赋税制度有何新规定?(1分)主要目的何在?(1分)

(3)明万历以后,推行“一条鞭法”,清康熙年间,又推行“摊丁入亩”,两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这种赋税政策的积极意义是什么?(6分)

40.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现象的社会基础是什么?(4分)指出“百家”的本质和“争鸣”的核心问题。(2分)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界出现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基础是什么?(3分)指出“新文化”的内涵(2分)及其形成运动的条件。(3分)对这两种思想文化现象的共性,请你提出哲学上的认识。(1分)

4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根据右图所示回答 以下问题。

(1)图中所示,澎湖列岛是     ,元朝曾在此 设机构     管辖台湾,当时台湾称为     。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    进军台湾,澎湖一战后,郑氏政权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4分,每空1分)

(2)近代以来,    战争后,清政府在台湾建行省,第一位台湾巡抚是     。(2分)

(3)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什么?(2分)我国坚持“和平统一”,为什么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分)

42.罗斯福新政实施时,曾有美国人说这是法西斯主义,也有美国人说这是“潜滋暗长的社会主义”。请结合“新政”措施对上述观点加以评述。(16分)

43.17世纪中期,英法两国的社会变革有何根本不同?具体表现怎样?两国间的变革有何内在的一致性?说明了什么?(1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8小题,共76分)

1.D 2.C  3.B 4.C 5.B  6.D 7.A 8.A  9.B 10.B 11.C 12.B 13.A 14.B

15.D 16.C  17.D 18.A 19.C 20.D 21.D 22.C 23.A 24.B 25.A 26.C 27.B 28.B

29.D 30.D 31.A 32.A 33.C 34.A 35.B 36.D 37.A 38.D

二、非选择题(共5题,39题12分,40题15分,41题13分,42题16分,43题18分,共74分。)

39.(1)计口授田(1分);人口、土地(1分)

(2)方田均税法(1分),增加封建政府收入。(1分)

(3)地丁合一(2分)

积极意义:a.对于专制君主来说,只有将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紧紧联在一起,加以控制,才能有效地掌握财富和权力,控制了土地,也就控制了农民。(2分)b.对老百姓来说,离开土地则无以为生,地丁合一,可使政府赋税管理效率更高,对人口土地的控制更便捷易行。(2分)c.赋役征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对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分)

40.“百家争鸣”的社会基础: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大变革促进思想和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各国纷争局面促进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4分)

“百家”的本质:代表不同的阶段、阶层的利益。(1分)

“争鸣”的核心:对社会变革有现实及前途发表不同看法,评异扬己。(1分)

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和西方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影响。(3分)

新文化的内涵: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道德观念。(2分)

运动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蓄、学术自由”和洋务运动以来大批留学海外、学成归国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3分)

哲学认识: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中的必然反映。(1分)

41.(1)B巡检司琉球施琅(4分)(2)中法刘铭传(2分)

(3)a.方针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2分)

b.坚持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原则。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和图谋“台独”行为, 不是针对台湾人民。我国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必须以“一个中国的原则”为基础和前提。如果出现台湾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是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出现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5分)

42.上述两个观点是错误的。

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全面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工业、农业及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与控制,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未改变。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8分)

罗斯福新政不是社会主义。新政措施中虽有减少失业工人人数,规定工人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内容。这只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而且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8分)

43.不同:英国发生了改变社会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则进行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的改革。(3分)

表现:变革的任务不同。英国要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法国主要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3分)

变革的领导阶级不同,英国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法国为路易十四为代表的封建势力。(3分)

变革的结果不同。英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法国则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3分)

内在的一致性:两国的变革根本上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引起的,两国的变革客观上都促进了或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这反映出当时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发展潮流,欧洲封建国家这种改革是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径之一,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