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历 史 试 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第工卷(选择题 共75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往往与制度的创新分不开。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5题。
1.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促进了华夏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2.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西汉与北宋设置的官职分别是( )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知州 ④通判 ⑤参知政事
A.①③ B.②④ C.②⑤ D.③⑤
3.对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共同之处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
B.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的职能
C.有利于缓和女真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
D.有利于女真族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4.《临时约法》体现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其根本目的是( )
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摧毁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C.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
5.拿破仑公布《民法典》,所起的作用不包括( )
A.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
B.巩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统治
C.通过法律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D.以法律手段推翻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
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结合相关知识回答6-9题。
6.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右图所示灌溉工具,其名称和开始使用的时间是( )
A.桔槔 春秋战国 B.翻车 三国
C.翻车 唐朝 D.筒车 唐朝
7.与北魏租调制相比,唐朝租庸调制的突出作用是( )
A.减轻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调整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贡献是( )
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B.改变农村产业结构
C.适应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的需要
D.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9.《宅地法》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有( )
①引发西进运动 ②加速西部领土的开发 ③激发黑人奴隶的积极性 ④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特点。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0-12。
10.唐诗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①孝文帝改革 ②边疆与内地交往频繁 ③中外交流盛况空前④唐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⑤“五胡”内迁
A.①⑤ B.②④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
11.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股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潮流。形成这一潮流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B.民国建立后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 D.五四运动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
12.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仪,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工的服装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
A. 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B.民主运动的推动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妇女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历史内涵。据此回答13-15题。
13.1941年旧历除夕,自诩是孙中山信徒的某君在南京的寓所贴出对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气愤的人们在对联上略作修改:“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某君指的是( )
A. 张学良 B.溥仪 C.汪精卫 D.蒋介石
14.读“义和团长新镇北街坎字团防总局虎头牌”图,理解错误的是( )
A. 体现了“扶清灭洋”的思想B.形成了统一的领导核心C.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带有笼统排外的情绪
15.右边宣传画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红卫兵运动深入发展B.城镇青年就学、就业压力沉重C.知识青年缺少农村劳动锻炼D.农村和边疆急需科技人才
近代后期,国共关系对国内时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6-18题。
16.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内部条件造成的。”她所说的“内部条件”最关键的是( )
A. 共产国际的推动B.国共双方都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C. 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D.战后中国民族经济重新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
17、1939年6月,中共中央指出:“目前最大的危险就是国民党投降问题,有新的慕尼黑阴谋的可能。”为了解除国民党投降的危险,中共中央采取的具体对策是( )
A.实行三三制 B.发动一二九运动c. 发动百团大战 D.发起对日战略反攻
18.右边历史照片中前排从左到右的人物是: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蒋介石、毛泽东。该照片拍摄于( )
A.1924-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B.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C.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D.1949年国共和平谈判期间
长期以来,亚、非、拉美国家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与振兴,进行了不懈努力。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9-21题。
19.北美独立战争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属拉美殖序地独立战争胜利后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是否形成统一市场 B.是否形成统一的语言和文化C.地理环境的差异 D.领导者阶级属性的不同
20.埃塞俄比亚人民历史上曾两次抗击意大利侵略。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A.都是封建国家领导的全民抗战 B.第二次具有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C.缺乏外援,孤军奋战 D.两次均以失败告终
21.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经济持续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
A.实现粮食自给 B.建立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一跃而实现工业化 D.科学技术长足发展
世界各种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捍卫世界和平。根据相关知识回答22——25题。
22.新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并运用“求同存异”方针解决国际争端的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23.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之间互相借鉴的有( )
①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②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③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A.①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24.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猖狂侵略以及世界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主义,给人类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训和经验是( )
A. 正义的战争必定取得胜利 B.必须发展高科技武器才能战胜法西斯主义
C.法西斯主义是当前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制止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25.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发展经济而组成的国际组织,不包括( )
A. 东盟 B.华沙条约组织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本卷共6小题,第26题8分,27、28、30题各12分,29题15分,3l题1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注:长水草的沼泽),不可以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材料二 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材料三 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畿堤水(注:堵塞河堤)。不夏月(注:七月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材料四 汉淮南王刘安说: “教民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注:土地坚硬不肥沃)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柏槁,夏取果萌,秋畜(注:积蓄)蔬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管仲和苟子的共同主张。(2分)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2分)
(3)与管仲和荀子相比,刘安的思想有哪些新发展?(2分)
(4)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291-)
材料一 1956年12月,毛择东指出:“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材料二 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
材料三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说明党和政府是如何“消灭了资本主义”的?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什么失误?1956年屑,毛泽东“又搞资本主义”的主张以及依据是什么?(5分)
(2)有人说,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是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延续和发展,你同意吗?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问要说明你的理由。(3分)
(3)据材料二、三,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企业属性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正确对待私营企业主和私营企业有何重大意义?(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各项技术都是知识密集、战略性、时效性、风险性强的新技术,没有大规模、多学科的有机配合和国家的统一组织、规划和投资是很难完成的。
材料四 美国政府主要桐过各种合同组织各大学、工业公司和政府研究单位来完成科技计划、贯彻政府的科技政策。美国的科技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国防研究和基础研究。(2)重视对大学教育和研究经费的投资。(3)促进政府研究中心、工业公司与大学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4)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人才。
材料五 苏联有关科学研究的方向、计划、经费等问题,均由国家科委协助部长会议审查、批准和发布。各部门按指令性计划完成任务。这种管理体制曾有力地保证了一些高技术项目研制成功。但它的弊端是科研与生产脱节,新技术成果难以投入生产并转化为商品。此外,靠发布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进行管理,使科研工作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微观科技活动效率低下。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二、三及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的原因及影响。(4分)
(2)比较美国与苏联科研体制的不同点及其带来的影响。(5分)
(3)以上国家发展科技的经验,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什么借鉴之处?(3)分
29.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清朝前期存在着哪三种不同类型的民族矛盾?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为解决上述三类矛盾分别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15分)
30.环渤海地区近代以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我国三大经济圈并存的格局。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近代前期,首先在该地区兴起的全国性救亡图存运动分别有 和 运动。(2分)
(2)简要说明民国初年环渤海地区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5分)
(3)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先后发起 和 战役,最终解放了这一地区。(2分)
(4)当前,环渤海地区形成新经济圈的区域优势是什么?(3分)
|
31.16世纪以来,西欧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哪几次重大变化?概述每次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对西欧国际地位产生的影响。(1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选择题(共75分)
1、A 2、B 3、C 4、C 5、D 6、D 7、B 8、A 9、C 10、D 11、C
12、A 13、C 14、B 15、A 16、B 17、C 18、C 19、A 20、D 21、D
22、A 23、D 24、D 25、B
二、 非选择题(共75分,答案可不拘泥原句,考生只要写出大意即可,如提到本参考答案以外的内容,并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该题总分。)
26、(8分)(1)主张:注意保护生态资源(2分)
(2)说明:秦朝重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树木、水道、植被、鸟兽虫鱼等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发展。(2分)
(3)发展:提出了因时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农林牧的思想。(2分)
(4)认识: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关环保思想和法令,至今仍有借鉴意义。(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
27、(12分)(1)史实:1953---1956年,国家通过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用赎买政策把私营工商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2分)失误:存在过急过快现象,对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适当。(1分)主张:允许私营工商业合法化,采取签约、长期稳定等政策,允许和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1分)依据:社会需要。(1分)
(2)不同意。(1分,没有写理由不能得分)理由: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和私营工商业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1分)今天的私营工商业者是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发展的产物。(1分)
(3)认识:从承认私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长期存在,发展到认定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意义:正确对待私营企业主和私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问题;它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作用。(2分)
28、(12分)(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科学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高新科技风险性强、投入大,没有国家的组织、投资是很难完成的。(2分)影响: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大大提高发达国家的劳动效率和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分)
(2)不同点:美国实行多元化的科研体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计划性很强的管理体制。(2分)影响:美国的科技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商品,促进经济发展;使美国保持科技领先地位。(1分)苏联能够集中国家力量保证了一些高技术项目研制成功。但新技术成果难以投入生产并转化为商品;科研工作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微观科技活动效率低下。(2分)
(3)借鉴:加大对教育与科技的投入;重视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改革科研体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分)
29、(15分)存在的三类矛盾: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的矛盾;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3分)
解决第一类矛盾: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加强君主专制,大兴文字狱;基本沿用汉族的官制、科举制度等;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恢复发展农业生产。(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分)通过这些措施,维护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笼络控制了汉族地主阶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使清朝前期统治相对稳固。(2分)
解决第二类矛盾: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确立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派施琅进兵台湾,设台湾府;在中央设理藩院,在边疆地区因地设置将军和办事大臣辖区等行政机构。(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分)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间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1分)
解决第三类矛盾:反击沙俄侵略者,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土完整,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2分)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分)
30、(12分)(1)戊戌变法、义和团。(2分)
(2)①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民国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⑤环渤海地区是西方列强侵略的重点,自然经济解体较快。⑥洋务运动以来,该地区出现了一些洋务企业,打下良好基础。⑦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烟台等中心城市拉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5分,写出其中五点即得满分)
(3)辽沈、平津(2分)
(4)①工业基础雄厚。②教育发达,人才集中。③利用地缘优势,集中吸引日本、韩国等国的资金,人才和技术。④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农业基础好,有利于经济发展。(3分写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言之有理就可以)
31、(16分)(1)16世纪开始居世界领先地位。(1分)原因: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殖民扩张和掠夺使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也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率先进入蒸气时代。(3分)影响:国际关系以西欧为中心,英国取得世界霸主地位。(1分)
(2)一战后,经济力量削弱,丧失了世界经济霸权。(1分)原因:一战破坏严重;(19世纪末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1分)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说明欧洲仍企图支配世界,但美国也要分享世界霸权。(1分)
(3)二战初期,西欧经济普遍衰落。(1分)原因:战争的破坏;殖民地纷纷独立;美国势力空前膨胀。(2分)影响:在国际事务上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1分)
(4)20世纪70年代后,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已赶上或超过美国。(1分)原因:二战后发展高科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改革;建立欧共体。(2分)影响:动摇美国的霸权地位,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