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下学期综合考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赋税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制度。据此,请回答20~23题:
1.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导致的后果是( )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西汉政府实行编户制度主要是为了
A.恢复和发展经济 B.控制农民和保障税源
C.稳定社会秩序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从西汉到清前期,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 )
①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
②由征收实物逐渐向征收银两过渡
③人口税在赋税中的比重越来越少直至被取消
④商品税在赋税中的比重日益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民族政策是民族关系是否能够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适宜的民族政策能够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交流,反之则相反。据此回答10—13题:
5、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④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这主要是因为( )
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7、元朝时民族融合的最大特点是( )
A、新民族产生 B、少数民族内迁
C、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D、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8、我国古代对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开发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吐蕃 C、党项族 D、女真族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在中国社会始终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急剧而深刻的历史性转变,都未能绕开“三农”问题。据此回答14—19题:
9、以下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具有反封建性质 B、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C、都满足了农民的需求 D、都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10、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斗争纲领中,其社会革命纲领与农业问题关系密切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1、中国共产党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辟中国工业化道路,制定的农村改革方案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土地革命路线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三大改造
1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次历史性巨变,每一次变化的起点都在农业、农民、农村。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农业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
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13、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未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
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理人。据此回答19—22题:
14、蒋介石1927年和1949年两次“下野”的共性是( ).
A、厌倦了国民党内的权力之争 B、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和权术
C、在统治集团内失掉了核心地位 D、为了在幕后操作政府
15、20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应重新评价秦桧和琦善,其实质是( )
A、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 B、反映了新的学术观点和争论
C、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D、为曲线卖国和降日寻求历史根据
16、1936年7月蒋介石说他不签订承认“满洲国”的协定,如果有人强迫他签订,就是我们做出最后牺牲的时候。这表明他( )
A、对日本态度开始改变 B、准备与共产党合作
C、为了欺骗国际舆论 D、接受英美建议准备抗战
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进行了长期不懈地探索。据此回答23—27题:
17、中共“二大”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说明( )
A、中共以发动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其为实现国共合作扫清了障碍
C、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加深 D、党在斗争中走向成熟
18、下列对瓦窑堡会议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开始形成正确的政治路线 B、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C、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
19、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与“和平、民主、团结”两个口号的相似之处是( )
A、巩固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 B、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继续合作
C、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D、揭露蒋介石决心发动内战的阴谋
20、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于( )
A、过渡时期总路线制订 B、《论十大关系》的发展
C、中共八大总路线制订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1、邓小平最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资本主义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工业革命。据此回答22—26题
22.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造成这一变化的
最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人城市
B.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口布局
C.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D.大量农村人口迁往殖民地
23.美国在工业革命中采用和推广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的作用是
A.推动了机器的普及 B.有利于机器出口
C.提高了机器的质量 D.便利了设备的更新
24.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前提和条件是
①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②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③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扩大 ④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不包括
A.重工业 B.轻工业 C.电力工业 D.化学工业
26.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B.自由资本主义形成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D.重商主义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巴尔千、中东、南亚等地区,冲突层出不穷。根据相关历史、政治知识,回答27-30题。
27.造成历史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原东巴基斯坦)位于印度东西两侧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民族矛盾的尖锐 B.宗教矛盾的激化
C.英国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 D.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地域格局
28.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与巴勒斯坦的冲突集中表现为
A.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民族矛盾 B.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贫富矛盾
C.美国与苏联之间的争霸矛盾 D.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矛盾
29.20世纪90年代初期,前南斯拉夫出现激烈的冲突,这是由于
A.南斯拉夫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美苏争霸在该地区的加剧
C.西方国家“冷战”的影响 D南斯拉夫自治体制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
30.巴尔干、中东、南亚等地区冲突层出不穷的共同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矛盾 B.宗教矛盾 C.国家利益相悖 D.经济长期落后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遗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摘自赵冀《檐曝杂记》
请回答:(14分)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4分)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5分)
⑶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3分)
⑷材料四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分)
32、中美关系是20世纪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从近几年情况看,中美关系的发展总体上是向前的,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不断;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对中国人权状况指三道四等。依据所学知识和背景材料回答:(14分)
(1)1941-1945年;1945-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的特征是什么?(2分)具体原因各是什么?(4分)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为什么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4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轨迹是什么?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8年又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1987年又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据此回答:
(1)分别叙述三次路线形成的历史背景。(9分)
(2)指出三次路线的经济后果及其相互影响。(6分)
3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破坏和平的因素依然存
在,如恐怖事件不断。20世纪初出现的法西斯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恐怖主义。请回答
下列问题:
(1)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2)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法西斯势力也是恐怖主义。(2分)
(3)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国家召开了哪几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以加速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的进程,重建国际和平?(4分)
(4)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处理德、日法西斯的共同点有哪些?(4分)
1-5CBDAA;6-10BDCAC;11-15CCDBD;16-20ACBBB21-25BBAAB;26-30ACADA
31、14分
⑴三省六部的设置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⑵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削减节度使兵权,组织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5分)
⑶唐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3分)
⑷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逐步衰落(或封建政治制度更加黑暗)(2分)
答案
33、15分
(1)①a.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努力,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b. 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从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前苏联的建设成就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榜样影响。(3分)
②a. “一五”计划完成,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b.党内外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c.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左”倾思想开始泛滥,经济建设急于求成。(3分)
③a.十年文革结束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b.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出现一些错误倾向。c. 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分)
(2)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求快而造成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很快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高速度,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6)
34.(1)对内独裁,对外扩张。(2分)
(2)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南京大屠杀;日军对中国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
政策”等。(2分)
(3)华盛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答出三次会
议即可)。 ( 4分)
(4)成立国际法庭,对德日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对德日实行军事占领;对德日进
行民主化建设。(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