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历史调研考试

2014-5-11 0:34:00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历史调研考试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本质上反映了春秋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的历史现象是(   )

A.铁农具的使用  B.井田制的瓦解 

C.牛耕的运用   D.诸侯争霸战争

2、汉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都能到达的地区是(   )

A.南亚   B.东南亚  C.西亚    D.中亚

3、“编户齐民”制度下,农民向封建国家承担的最基本的赋税有:(   )

 ①田租  ②田亩附加税  ③人口税 ④ 更赋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4、“丝绸之路”开通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张骞通西域     B.中国古代丝职业发达

C. 班超经营西域    D.西域都护的设置

5、促成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稳定的政治局面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西汉前期已有了纸   B.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C.4世纪起开始外传   D.8世纪经中亚传到非洲和欧洲

7、下列各项中,说明了隋朝开凿大运河重要原因的是(   )

A.国家统治中心逐渐东移       B.适应洛阳商业发展的需要

C.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为镇压北方农民起义提供运输通道

8、我国佛像画的始祖是(   )

A.曹不兴  B.顾恺之   C.阎立本    D.吴道子

9、下列资料不能说明唐朝进士科比较难考取的是(   )

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②“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③“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④“缙绅虽位极大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10、唐朝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

A.兵役繁重士兵逃亡 B. 府兵的社会地位下降

C.均田制的破坏   D.募兵制更具有优越性

11、“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与这句话直接有关的是(   )

A.《黄埔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12、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有(   )

①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  ②外国商品开始进入我国市场

③外资企业的出现    ④中国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是(   )

A.是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C.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D.是否翻译外国书报

14、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B.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受中国近代社会形态的制约  D.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15、京师同文馆、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共同点不包括(   )

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  B.培养的方向不再是旧式封建官吏

C.改变了办学方向      D.教育内容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6、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之处有(   )

①侵略者都侵占了北京   ②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巨大损失

③战后都签订了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  ④战争期间皇帝都出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B.从此积极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C. 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D.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组织

18、洪仁玕 、康有为、孙中山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主张推翻清政府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9、五四运动的胜利表现在(   )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C.基本上实现了斗争的目标   D.无产阶级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20、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是(   )

A.领导工人运动    B.制订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讨论与国民党合作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1、下列事件发生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的是(   )

①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②瓦窑堡会议 ③一二•九运动 ④西安事变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

22、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破产的标志是(   )

A.华北事变发生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红军长征胜利  D.七七事变爆发

23、引发一二•九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

A.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B.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C.伪满洲国的成立

D.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

2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的时局主要是指(   )

A.日本扩大侵华  B.美日争夺激烈

C.抗日高潮出现  D.国共分裂对峙

25、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消灭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巨大胜利

D.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权

Ⅱ卷:第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6小题10分,27小题12分,28小题14分,共3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有、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出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思想界发展的趋势如何?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趋势是怎样形成的?并对这些史实做简要评价。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摘自中共“三大”决议

  材料二: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力从事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

——摘自中共“三大”宣言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之加入本党┅┅在于灼知中国今日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之现状,并非国民革命无由打破;而国民革命,惟本党负有历史的使命,非加入本党,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且当国民革命时代,一心一德,惟本党之主义是从;其原有之共产主义,固不因之抛弃,而鉴于时势之关系,初不遽求其实现,故与本党主义亦无所冲突。

——摘自国民党中央训令(1924年8月)

  材料四:我们参加民族运动,是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且为了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决不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德漠克拉西运动中,便使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和目的如何?

(2)材料三中哪些结论是不正确的?结合材料二、四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和四,说明国共合作后是否消除了政治分裂?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国共合作体现了两党怎样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态度?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材料二: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自卫宣言》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付之。”

材料三:1941年日本东条英机在两院报告战况时说:“昭和十五年(1940年),重庆敌军之特色为作战非常消极,迄今未进行主力之反攻。”

材料四: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的战役预备命令中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内困难增加┅┅投降危险亦随之严重,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争,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兴奋抗战的军民,争取时局好转,这是目前严重的政治任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可看出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通过材料三、四,当时中国抗战处在怎样的历史时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种变化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指出八路军在华北战场上取得了什么“显著的成绩”?怎样影响了全国抗战的局势?

(4)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破坏抗战什么的事件?中共在解决此事件的策略上与西安事变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9题13分、30题各12分,31题14分,共39分)

29、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制度创新的重要时期。概括隋唐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所作的主要革新,并分别说明其积极意义。

30、近代前期,资产阶级为推进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进行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应如何评价?

3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时期。试以中国革命的道路、处理党内矛盾及国共两党关系等方面概括说明中共走向成熟的表现,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