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测试卷
历 史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28题各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遗产。据此回答1—4题。
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那一项不是孔子对“仁’’的解释
A.“仁者,爱人” B.“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D.“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2.下列哪些思想学说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功能 .
①老子的道家思想②战国时期墨家学说③孔子的儒家思想④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右图所反映的指导思想与我国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相似点是
A.反对封建制度
B.突出现实社会中“人"的重要作用
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
4.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主张不包括下列的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D.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近现代以来的中日关系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据此回答5—8题。
5.史料记载“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在日本出土了“汉倭奴国王”金印,证实了史料的真实性。对此事理解正确的是印,证实了史料的真实性。对此事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中国与日本关系的最早记载
B.当时的倭奴国是中国的附属国
C.此事发生在强盛的西汉王朝
D.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得益于此
6.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期的银币。这主要说明
A.日本比中国更早使用银币 B.中日两国都发行货币
C.中日贸易往来频繁 D.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7.右图反映了日军对沦陷区经济的掠夺,其总方针是
A.榨取中国的资财
B.掠夺中国劳动力
C.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其附庸经济
D.变中国为其原料基地
8.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影响下的结果
B.第26届联大,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作用
D.中日两国发展现实的需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道路坎坷,发展艰难,但仍然逐步顽强的发展起来。据此回答9---12题。
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后天畸形”的主要原因是
A.单一发展轻工业 B.中国市场需求决定
C.国家处于积贫积弱状况 D.受外国资本主义压迫
10.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加快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B.导致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
C.外国在华设厂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D.列强的资本输出迫使中国政府鼓励民办企业
1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原因是
A.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制约 B.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C.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D.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12.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的调整。调整后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状况不包括
A.有较大发展 B.转变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C.受国营经济的影响 D.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的西北地区曾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无疑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此,回答13-16题。
13.今天的新疆等西北地区古代曾称为“西域”。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14.清朝初年,在平定西北叛乱的基础上,设置的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
机构是
A.乌里雅苏台将军B.伊犁将军 C.驻藏大臣 D.科布多参赞
1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的西部成为抗战的后方和基地。形成这种战略格局的主
要原因是 ①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失利②中国西部有广阔的战略纵深③战线太长日本兵力、财力等不足④八路军在战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西部一些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原因有
①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地②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③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是改革开
放的需要④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规模航海探险运动,它把欧洲和世界历史发展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据此回答17—19题。
17.下列文物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的条件是
A.地理知识的进步
B.造船技术的进步
C.航海技术的进步
D.天文知识的进步
18.新航路开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集中表现在
A.它壮大了资产阶级队伍
B.它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
C.它使雇俯劳动力迅速增加
D.它加速了封建主的衰落
19.中国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与欧洲的新航路开辟活动相比,两者最本质的不同之处是
A.历史影响不同 B.规模大小不同
C.航程远近不同 D.时间相距较远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又是新的挑战,各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调整。据此回答20-21 。
20.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中国的改革开放,四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A.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
C.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B.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D.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经济
21.20 1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重视科技和教育
B.加入欧共体,使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C.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D.推进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
20世纪的国际关系,经历了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到两极格局、进而向多极化趋势转变的重大变化。据此回答22--25题。
22.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C.美国实行新政改革 D.中国清王朝被推翻
23.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下列评述中正确的是
A.是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的产物 B.解决了战胜国之间原有的矛盾
C.根除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 D.缓解了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冲突
24.下列四幅图中,实现了雅尔塔会议决定的是
25.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发展的特点包括
①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②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③美国、欧共体、日本三极格局形式④现在正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28题各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填出下列要求的内容。(两组字母填写不能重复)(4分)
(1)反映民族关系的是——(填字母);
反映对外关系的是——(填字母)。
(2)请选择民族关系或对外关系中的一组示意图回答问题:
写出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信息。(6分)
27.观察图片,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1)在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发生了哪些重大的革命事件。(3分)
材料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2)长征期间,在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中共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6分)
⑶从上述图片看,中国革命的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28.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伴随,历经了一段艰难的历程。据此,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⑴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城市有何特点?(4分)
⑵指出20世纪初,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工人运动所具有的特点?(6分)
⑶概述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的对外开放中,城市改革的进程。(4分)
29.阅读下面两幅图:
回答:
(1)图l反映了当时的美国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成果?概述美国在这一时期发展的
有利条件。(5分)
(2)图2反映了什么现象?概述这一时期促使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5分)
(3)这两幅图中反映的现象,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有什么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