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末考试

2014-5-11 0:34:01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末考试

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政局相对稳定    B、自然条件更优越

C、铁器的大力推广  D、劳动力资源丰富

2、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初税亩 B、编户制度 C、租庸调制  D、一条鞭法

3、东汉的刺史制度比西汉的监察制度进一步加强,表现在:

A、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B、全国分13个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C、刺史没有固定治所

D、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候王和地方高官

4、唐文化对西亚和欧洲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A、科技上  B、文学艺术上  C、日常生活上  D、宗教哲学上

5、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赵宋王朝都需要交纳岁币

6、下列有关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B、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C、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D、“理”是构成宇宙万物材料,是第一性的

7、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有直接作用的是①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设置转运使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8、《南京条约》中规定的“规定关税”最大的危害在于:

A、使中国的进口税成为世界最低的   B、使中国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C、海关不能起到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 D、海关成为列强掠夺中国原料的工具

9、中国近代第一家内河航运公司和第一家炼钢厂分别设在:

A、福州、上海 B、上海、汉阳  C、福州、天津  D、天津、汉阳

10、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呈现的特点是①出现西学东渐的局面 ②围绕着“救国图存”的时代主题 ③向西方学习是文化主旋律  ④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国民革命时期,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直接目的是:

A、声援省港工人罢工    B、迎接北阀军入上海

C、打击帝国主义的势力  D、扩大国民党的影响

12、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B、长征保存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C、长征基本实现了中国革命重心的北移

D、长征途中肃清了“左”倾错误在中共党内的影响

13、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政府所有,交农民使用”。1929年在《兴国土地法》中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随后规定’田地归耕种的农民所有。毛泽东屡次修改要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

A、探索适应当时形势的土地政策  B、彻底废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革命斗争  D、纠正土地革命中的“左”右倾错误

14、1950年中共七届三全会提出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调整”与“改造”结果的最大不同在于: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B、改变了资本家的社会地位

C、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D、改变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

15、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现代化

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6、俄国1861年改革和德意志统一的相同点有①改变了社会性质 ②受欧洲其它国家的干涉③都坚持了自上而下的道路 ④都保留了某些旧制度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亚当·斯密阐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时代背景是①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 ②科学成就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③启蒙运动盛行于欧洲 ④机器生产已经取代手工工场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后,三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相同的政治原因是:

A、政局稳定和政权统一    B、资产阶级政权开始对外扩张

C、封建势力被消灭      D、中央集权加强

19、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前提和条件是①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②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③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扩大 ④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新型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决定性因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B、欧洲工人运动的影响

C、亚洲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21、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

A、解析几何的创立    B、微积分学的建立

C、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D、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建立

2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的基础是:

A、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   B、凡尔赛和约和《四国条约》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状况  D、反苏的共同目标

23、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其含义是:

A、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B、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C、更多地运用科学技术   D、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24、法西斯国家结盟以“反共”作招牌,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不愿过早刺激西方大国  B、苏联援助西班牙共和国对他们不利

C、打破共产国际倡导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法西斯国家把苏联、共产国际做为其主要敌人

25、二战时,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晤的中心议题是:

A、争取苏联对日作战    B、要求日本归还中国领土

C、协商三国对日作战策略  D、促令日本迅速投降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6、唐朝后期的扬州,明朝中后期的苏州都是江南运河沿岸崛起的封建城市。

材料一:扬州工业产品主要有铜器、毡帽、丝织品、木器、药材、海味等。扬州铜器尤其是铜镜最为驰名。中宗时曾“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列并在镜中。”

材料二:扬州常节制淮南十一郡之地,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地,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七。

材料三:苏州地区棉纺织业发达。……所产紫花布、斜纹布等,都是质地精良的名品,吸引各地商贾贩鬻。……嘉定县罗店、安亭、外冈等市镇,大都是“商贾辏聚,贸易花布”的“巨镇”。……

 丝织业也是苏州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除设有官办的织染局等丝织机构外,大量的则是分布在民间的丝织业。……随着明代日趋衰落,而民间的丝织业同日趋兴盛,代表了明代丝织业发展的主体。

材料四:嘉靖以后,苏州堪称天下第一雄郡。在周围长达40里的城区内,东部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手工业区,西部是以商业为主的商贸区。在东区,“半城大约机户所居”,这里“比屋皆工织作”,“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构成了一个丝织商品生产的新天地。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运河文化史》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扬州经济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

②苏州出现丝织商品生产“新天地”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为什么在明朝中后期苏州会出现这种“新天地”?

③扬州和苏州的经济特色各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7、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为救国救民,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阅读下列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般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界得法;兴学校,广书院,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革命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引自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材料四: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也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涪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无知亡为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资产阶级各个阶层的主要思想主张。

(2)上述不同思想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请结合其思想主张概括说明你对“继承与发展”的理解。

三、问答题:本大题2小题,第28小题12分,第29小题14分,共26分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交工作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五十年代,我国外交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2)七十年代我国外交工作有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外交政策更加灵活、务实。为什么?(3分)

29、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经历着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重大历史性变革。在这一历史性变革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既表现出其共同性,同时又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英、法、美三国为例回答:

(10概括说明三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完成这一历史性变革的共同特征。(6分)

(2)以土地问题为例,说明三国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6分)

(3)三国表现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CBAAC  6—10 BDCBB 11—15 BDDAB 16—20 AAAAC 21—25 CCDAC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6、(1)特色: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原因:A,地处运河与长江的汇合处,水陆交通枢纽。不江南物产的集散地。 B、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

(2)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A、棉纺织业发达,大量产品投放市场,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商业市镇。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民间纺织业兴盛,商品经济深入到农村。

(3)扬州的工商业反映了唐朝封建经济的繁荣。苏州的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7、(1)主张: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本国经济,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材料二,主张定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材料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废除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材料四,提倡人权平等(即民主),提倡科学。

(2)继承是指他们的共同性。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①思想上的发展,由宣传资本主义思想发展到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了彻底批判;②政治上的发展,由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革命方式上的发展,由资产阶级的改革发展到资产阶级的革命。

三、问答题:28题12分,29题14分,共26分

28、(1)特点:①体现独立自主的原则。②逐步走向成熟。③主要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2)突破:①结束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②中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③中日关系正常化,接着在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从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3)原因: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有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需要外交工作为其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③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

29、①政治上:三国资产阶级都通过革命的手段,基本确立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经济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逐步确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上: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促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

②英国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廉价出售或赠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圈地运动,进一步解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土地的需求。法国把没收的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权利,结束封建制度。美国通过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以及《宅地法》,加速了农业资本主义化的进程。

③说明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定政策必须适应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