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2014-5-11 0:34:01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高 三 历 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废分封、立郡县,创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大变革,回答1—4题:

1.下列关于西周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    B.镐京与东都洛邑由周王统辖

   C.周王是天下诸侯的共主           D.诸侯国是西周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立郡县”的决策,其主要目的在于        (  )

   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             D.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3.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一直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之处是                 (  )

   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        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的职权

   C.加强由皇帝控制的禁军           D.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

   秦汉以来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此后虽也出现过长时期分裂局面,但统一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主流。回答5—7题:

5.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下列各项,与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形成

   有关的是                                                     (  )

   ①汉初休养生息     ②解决王国问题   ③设立西域都护     ④实行独尊儒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辽宋、夏、金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是                               (  )

   A.战乱长期不息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割据势力强大

7.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  )

   ①新疆            ②西藏          ③广东            ④黑龙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鲜明的主线之一。所谓现代化,主要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中国近代前期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也称近代化)的历程。回答8—12题:

8.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包括 (  )

   A.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选进的科学技术和大机器生产

   B.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

   C.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

   D.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机器工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9.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                                         (  )

   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②其核心主张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是中国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

   ④使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主要

   是由于它                                                     (  )

   ①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②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

   思想文化领域。下列有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全盘否定的倾向

   C.以民权、平等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12.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一度迅速发展,被称为“短暂的春天”。其最主要的原

   因是                                                         (  )

   A.辛亥革命的推动作用             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有利的国际环境                 D.纺织业和面粉业的迅速发展

   近代后期(1919—1949),中国共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创建新中国而斗争,成为打开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选择。回答13—16题:

1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  (  )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

   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

   革命道路,其主要依据是                                         (  )

   A.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进攻长沙遭到严重挫折

   C.中国的国情和当时的形势          D.井冈山具备开辟根据地的条件

15.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出现两个战场。最早形成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的地区是

                                                               (  )

   A.东北          B.华北         C.华东          D.华南

16.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下列对发出这一号召时所面

   临的形势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战略决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B.北平已处于和平解放的前夕

   C.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划江而治”    D.国共两党“北平和谈”破裂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回答17—19题:

17.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性地运用和赎买的方式。下列对该政策

   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B.使被改造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8.对“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初步建成东北重工业基地           ②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④存在着农轻重比例失调的现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下列科技成就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前取得的是             (  )

   A.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同步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

   C.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D.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6—18世纪是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欧美一些国家兴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回答20—22题:

20.新航路开辟后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集中体现在                (  )

   A.资产阶级人数增加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D.形成区域性资本主义市场

21.英国革命中出现了克伦威尔任护国主的军事独裁统治,法国大革命后出现拿破仑称帝,

   这主要是由于                                                  (  )

   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          B.资产阶级民主发展不充分

   C.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的需要          D.防止封建王朝复辟的需要

22.英、美、法诸国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其客观使命是

                                                               (  )

   ①推翻封建制度                    ②使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③通过立法确立立国基本原则         ④全面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工业革命是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当时的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回答23—25题:

23.工业革命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影响是                                  (  )

   A.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大转变B.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自由主义逐渐取代重商主义          D.使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统治权

24.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

   A.南方种植园经济被废除           B.向以重工业为主导转变

   C.产生了垄断组织                 D.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25.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30余年中,世界上基本上没有发生过革命,资本主义处于相对

   和平的环境中,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制度已普遍建立并趋于稳定

   B.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C.亚非拉美民族运动尚未出现新的领导阶级

   D.国际社会没有发生战争和冲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计

   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自《简明宋史》

朝代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地 区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摘自《简明宋史》

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 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摘自《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6分)

   ②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4分0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进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 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第四十四条:词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摘自《中华民国约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是什么?(2分)这具有什

么进步意义?(2分)

   (2)根据材料一,《临时允法》对防止、限制袁世凯专权有何规定?(2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约法》对大总统权限的规定。(2分)

   (4)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临时约法》和《约法》的认识和评

价。(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 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俄国(1851年)

约5900

93%

7%

美国(1850年)

约2300

87%

13%

   回答:

   (1)从世界历史看,城市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2分)

   (2)比较统计表中列出的各国城市化程度的不同。(3分)

   (3)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7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3分,共计41分。

29.清朝前期(1644—1840年)统治下的中国与同一时期的西欧相比,在政治、经济、文

   化、对外关系诸方面有何不同?(10分)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观察,两者的根本区别

   何在?(2分)这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有何影响?(2分)

30.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

   人民面前。回答:

   (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3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生产关系进行了成功的调整和改革,简析其主要内容和作

用。(5分)

   (3)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2分)

   (4)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4分)(提

示: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两方面加以概括。)

3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和资本主义统治基础巩固的条件下形成

   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殖民体系和全球性的国际关系。

   试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史实,扼要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13分)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A 2.C 3.A 4.B 5.D 6.C 7.B 8.D 9.A 10.A

   11.C 12.C 13.B 14.C 15.B 16.D 17.C 18.D  19.A 20.C

   21.C 22.B 23.D 24.B 25.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34分。

26.①变化: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丝绸的产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时代植

桑、丝织技术开始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

方。北宋时,丝绸业的中心已经在四川和东南沿海地区。(6分)

②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殖;历代帝国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

   破坏生态。(2分)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

   (2分)

27.(1)规定了“主权在民”的立国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

的政体。(2分)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2分)

(2)规定临时大总统在国务员辅佐下行使行政权,参议院有弹劾临时大总统的权力。(2分)

(3)规定实行总统制,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有成立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

   官吏、任命法官、统率军队等大权。(2分)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它体现了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

   政府的革命性和民主性。(2分)《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一手炮制的,是对《临时约

   法》的否定,它为袁世凯独裁提供了法律依据。(2分)

28.(1)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2分)

 (2)英国人口中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其他各国。法国、美国的

城市化进程有所发展,但水平与英国有较大的差距。俄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没有展开,

农村人口在总人口比例中仍处于绝对优势。(3分)

(3)原因:英国于1940年前后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成为世

   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通过推行圈地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3分)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法国中小企业、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影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美国独立后,南方存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也使大量人口无法自由从农村城市流动。

(3分)

   19世纪上半期,俄国尚未开始工业革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3分,共41分。

29.政治: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康乾盛世后清朝统治走向衰落;西欧兴起资产阶级革命,

英、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西欧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英法等国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文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由发展转为停滞,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欧洲产生近代自然

科学,启蒙运动兴起(或人文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对外:清朝奉行闭关政策,

西欧进行殖民扩张。(10分)

   当中国仍在封建末世徘徊之际,资本主义已在西欧兴起,西欧进入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2分)

   中国明显落后于西欧兴起的资本主义时代潮流,这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根源。(2分)

30.(1)①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规定

   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③提出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

   济建设方针。(3分)

(2)内容: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分)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综合国力极大提高。(3分)

(3)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4)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

制度;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31.初步形成:①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工场时代进入大机器生产和

蒸汽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形成。②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19世纪初期至六七十年代欧、美、日资产阶级革命

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起来。③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世界上

许多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列强所征服,使东方从属西方。(6分)

   最终确立: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发达国家成为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国,完成了工业化。②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展开瓜分世界的狂潮。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5分)

   总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形成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条件下世界形成为一个整体。(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