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复习中共党史专题训练

2014-5-11 0:34:01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复习中共党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莘县实验高中高三历史组  杨振昌

 一.选择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据此回答第1~3题:

1.瓦窑堡会议被看作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主要是因为其

A 体现了中共的成熟      B 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形成

C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 进一步纠正了“左”倾错误

2.取得下列重大成就的会议召开的地点按东西南北方位顺序排列应是

①结束王明“左”倾错误统治 ②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③决定建立革命统—战线 ④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A ②③①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①③  D ②④③①

3.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本质是

A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B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D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历史实践证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保持党的活力和永远先进性的重要途径。据此回答第4~7题:

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党的自身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是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②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 ④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局面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这主要是因为

A 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B 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C 党的工作重心需要转移  D 资产阶级准备向党进攻

6.1942年整风运动与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主要相似之处有

①党的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清算—了教条主义错误 ③促进了全党思想上的统一与行动上的一致 ④为革命或建设进入新时期奠定思想基础 ⑤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转移

A ①②⑤  B ①②③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

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拨乱反正中的错误思潮

C 经济体制改革        D 对外开放

加强理论建设是保证党的先进性和路线方针正确性的关键。据此回答第8~10题:

8.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其重大意义在于

A 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

B 巩固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增强了党的凝聚力

C 保障了中共思想路线的正确性

D 使党在思想上更加统一,行动上更加—致

9.1977年邓小平说,我们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要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获得正确的认识。其所针对的是

A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B 四五运动的结论

C 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D 两个凡是的观点

10.邓小平的下列思想或论断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①“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②①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①②③

中国共产党始终注意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此在革命和建设中有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措施或成就。据此回答第11~13题:

11.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解放区的困难,中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富创造性的是

A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B 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C 开展整风运动

D 开展积极的反“扫荡”斗争

12.同苏俄相比,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特色有

①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的政策 ②土地改革中保留富农经济的政策 ③对民主党派采取合作政策,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④对官僚资本采取没收政策,收归国有变为国营经济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1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方面的一大创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这一制度的建立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标志 ②这一制度创建的原因之一是民主党派已成为代表相应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 ③目的在于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共同为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④在这一制度下民主党派的作用是参政议政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许多正确的指导思想与路线。据此回答第14~16题:

14.我们要用“团结—批评一团结”的公式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因为

A 我国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B 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C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 中共成为执政党

15.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的含义是

A 调整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B 调整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C 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  D 调整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16.“实现四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一切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革命。”文中“革命”的含义是

A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B 社会制度的变革

C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  D 生产力的飞跃

适时调整工作重心及相关政策,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不断前进的关键。据此回答第17~20题:

17.标志着中共开始放弃攻打或占领大城市而转向农村的事件是

A “八七”会议  B “文家市决策”

C 三湾改编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8.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这一斗争主要集中在

A 国共两党内部的派系之争  B 建立什么性质的国家之争

C 内战与和平之争       D 统一战线是否维持之争

1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下列有关表述最准确的是

A 由农村包围城市,到夺取城市

B 由乡村游击战,到攻打城市的阵地战

C 由军事斗争,到管理城市发展经济

D 由领导农民斗争,到领导工人斗争

2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其根本之点是

A 确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B 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活动中,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又注意策略的灵活性。据此回答第21~24题:

21.“在土地已经分配的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权……政府对东佃关系加以调整。”这里的政府是

A 红军时期革命根据地政府  B 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政府

C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政府  D 解放初期人民民主政府

22.关于中国共产党处理皖南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次事变的处理依据都是民族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②中国共产党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或维护抗日民族统—战线 ③两次事变处理的方式虽不同,但效果相同 ④两次事变的处理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位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3.1945年8月毛泽东说:“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是要钻进去给蒋介石冼脸(即改造),而不是要砍头。这个弯路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实现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共产党应该加入联合政府  B 中国应该实现民主与和平

C 中国应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应该逐步废除国民党—党专政

24.“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符合

①社会主义原则 ②祖国统一原则 ③实事求是原则 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左”和“右”的错误,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据此回答第25~27题:

25.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形成的根源有

①中共“三大”对统一战线领导权问题的忽视 ②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方面的不成熟 ③中国共产党缺乏领导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 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没有在群众中产生充分影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6.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一家报纸曾发表文章指出:我国农业发展速度已进入了一个“由渐进到跃进的阶段”,“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来”,这表明

A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促进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B 农业生产发展,将使我们迅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D 经济工作中的浮夸,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7.“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其“左”倾是指

A 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

B 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处理方式不当

C 造成了一批冤假错案

D 党内生活缺乏民主作风

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党虽经历过若干困难时期,但最终都战胜困难,使挫折成为自身成熟与进步的出发点。据此回答第28~29题:

28.史学家胡绳指出:“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共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其中,中国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②依据中国社会性质提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两次克服党内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使革命转危为安 ④根据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间的关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9.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 能否巩固政权  B 能否稳定物价

C 能否统一财经  D 能否镇压反革命

3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

A 必须坚持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必须坚持武装斗争

C 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以斗争求团结  D 党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力量

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就的重要原因。据此回答第31~33题:

31.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写了三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要说明

A 半殖民地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

C 正式红军的存在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

D 工农武装割据政权能够存在并发展

32.1957年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说:“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这种观点反映了

A 党内出现右倾思想    B 整风运动具有必要性

C 党内出现“左”倾思想  D 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

33.“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共同的思想认识教训是

A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B 坚持民主集中制

C 坚持实事求是      D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942年和195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两次较大的规模的整风运动。据此回答34—35题

34.1942年的整风运动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主要是因为整风运动

 A.促进了党内的团结和统一B.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纠正了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

35.与1942年的整风运动相比,1957年的整风运动突出特点是

 A.清除党内“左”倾错误的严重错影响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C.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整风方法

D.是全党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有可能高速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如果对于这种可能性估计不足,或者不努力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那就是保守主义的错误。但是,我们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的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
                    引自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 湖北省红安县土质贫瘠,生产条件不好,今年平均亩产也达到834公斤,比1952年增长一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量增长的地区有的是十分贫瘠的,在那里能够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那么条件与他们相同或者比他们好的地方,难道反而不能做到吗?有些人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是符合于客观规律的。
                      引自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50年代后期农业发展问题时说:围绕“二五”计划的最主要的争论是提高农业增长率的前景。总理周恩来和其他许多人的稳健的看法是:农业增长率能够提高一些,但这样就增加分配给农业的国家投资资金的份额,并增加分配给化肥工业和某些类型的农业机械制造业的投资。这种体现在“二五”计划提案是的看法含蓄地否定了进一步改革农业生产单位的体制能够为更迅速的发展提供基础的论点。实际上,到1958年底,农业发展与愿望相反,在集体化以后越来越明显地慢了下来了。例如:粮食产量“一五”计划的前三年每年增加4%以上,但在后两年,在高级农业合作变得普遍后每年都低于3%。                  引自《剑桥中国史》
 回答:
 (1)分析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内容,二者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农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依据材料三说明其能否成立。材料三又认为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3)你认为制定经济建设计划应注意些什么?
 37.1956~1966年,我国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上有哪些成功和失误?从中可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B  6.D  7.B  8.D  9.D  10.A  11.A  12.D  13.C 14.B 15.C 16.A 17.B 18.B 19.C 20.C 21.B 22.D 23.C 24.C 25.B 26.D 27.A 28.C 29.A 30.B 31.D 32.D 33.C 34.A 35.B


  二、非选择题
 36.①材料一既反保守,又反冒进,要求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材料二要求各地大量增产粮食,短期内实现高速度发展。不同:前者反对冒进,后者出现冒进情绪。②合作化,但材料三的数字表明合作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增加投入,发展与农业有关的工业。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37.(1)历史条件:①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② “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③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运面临巨大困难,中共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④⑤印度支那实现停战,我国周边环境相对安定。(2)面临两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3)“八大”的决策:①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规定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②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4)未能贯彻的原因:①反右斗争的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阶级矛盾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上犯了“左”倾错误。(5)经验教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的方针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