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中古史强化训练2秦汉单元(A)

2014-5-11 0:34:01下载本试卷

高考中古史强化训练2秦汉单元(A)

河南省驻马店市文成中学 张彦华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50小题,50分)

1.秦王嬴政即位时,统一条件基本成熟,其统一条件不包括

A.社会生产力提高,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B.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C.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D.少数民族南下的步伐放慢

2.与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主要特点是

A.皇位世代相传,巩固“家天下”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皇帝独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大权

3.秦朝的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D.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4.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是

A.秦始皇个性极其暴虐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5.秦朝的暴政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中,其最根本的是

A.生产力遭严重破坏          B.政局动荡不安

C.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D.黎民生活痛苦

6.秦始皇对我国历史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A.确立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D.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度

7.秦朝“废分封,设郡县”的主要目的在于

A.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C.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8.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主要反映了

A.修长城的艰难困苦          B.人民不堪忍受秦朝暴政的一个缩影

C.人民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D.长城的修筑不利于秦朝巩固统治

9.下列关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正确的有

①徭役兵役繁重 ②赋税沉重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1.秦朝能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大发展           B.国家实现统一

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D.秦朝推行法治

12.西汉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A.中央机构不同  B.地方制度不同  C.皇帝权力不同  D.根本目的不同

13.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 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 C.控制剥削平民 D.维护地方治安

14.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都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15.汉初封建国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在于

A.基础      B.形式       C.对象      D.

16.西汉统治者大力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王国势力危及中央集权的巩固    B.同姓子弟并不能确保刘家的天下

C.王国盗铸铁币使中央财政亏空    D.王国的官吏不听从中央的节制

17.到汉武帝时期,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18.东汉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

A.皇帝征召    B.乡举里选    C.公府与州郡辟除    D.举孝廉

19.汉武帝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有

①休养生息使西汉国力强盛 ②王国问题基本解决使中央集权加强 ③匈奴分裂力量削弱 ④窦固等人的军事才能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与影响不包括

A.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       B.丰富了汉族和西域人民的物质生活

C.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联系    D.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发展起来

21.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西域都护  C.班超经营西域  D.窦固大败匈奴

22.曾经通过丝绸之路在汉朝和古罗马帝国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的国家是

A.大食      B.大秦       C.身毒       D.安息

23.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B.解除北匈奴的威胁

C.恢复汉和西域的交往         D.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

24.下列对两汉与匈奴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两汉反击匈奴战争是正义之举 ②双方战争带有侵略性 ③汉与匈奴的关系以和为主流 ④匈奴南下带有掠夺性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25.被史学家司马迁称为“凿空”的历史事件是

A.孔子创儒家学说           B.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

C.秦始皇统一中国           D.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26.汉朝对外交往最主要的成果是

A.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B.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C.中国借鉴了域外文化,发展了中华文明 D.扩大了中外贸易

27.汉朝传入朝鲜的工艺技术是

A.铸铁、凿井    B.铜镜、漆器   C.丝绸、瓷器    D.铸铁、铸铜

28.通过丝绸之路传往西方的先进技术不包括

A.丝绸和缫丝技术   B.制漆技术   C.铸铁技术   D.造纸术

29.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所经过下列地点的先后顺序为

①河西走廊 ②今新疆境内 ③西亚 ④大秦 ⑤安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③④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③⑤④

30.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到达东汉。这里的“大秦”是指

A.古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古代希腊     D.波斯帝国

31.下列有关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辰韩的语言、称呼、习俗等与秦朝相似,又称“秦韩”

B.汉光武帝赠赐给日本倭奴国使者金印已得到考古证实

C.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抵达了大秦

D.汉代文明通过陆、海路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32.两汉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发明是

A.提出勾股定理    B.发明造纸术   C.创制地动仪  D.制成“麻沸散”

33.下列关于两汉时期医学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经》编定于西汉,奠定了祖国医学理论的基础

B.西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

C.华佗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D.张仲景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4.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后汉书》

35.下列关于秦朝兵马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再现了秦朝时的军容 ②显示了秦朝高超的造型艺术 ③说明秦朝兵役繁重 ④反映了秦朝手工业的成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6.秦汉时期及以前,领先世界千年以上的科技成就,不包括

A.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B.《九章算术》的问世

C.张衡发明地动仪           D.麻醉药麻沸散的发明

37.下列科技成就,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发明地动仪

C.华佗发明麻沸散          D.关于日食的记录

38.我国造纸术外传地区的先后顺序是

①朝鲜 ②日本 ③阿拉伯 ④欧洲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39.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核心是

A.人定胜天    B.劳心者治人   C.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40.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A.开创中医传统的“四诊法”      B.最早提出病理学说

C.最早采用分科治病的方法      D.其著作成为后世中医重要经典

41.儒家思想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B.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C.它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D.传统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42.西汉前期,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下列各项对这一主张的评议,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当时阶级矛盾尖锐

C.主张强化文化专制主义        D.西汉初期各学派活跃

43.秦朝疆域南端的南海郡在今天的(  )

A.广东地区    B.广西地区    C.南沙群岛     D.南海海域

44.《秦律》中规定:百姓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要判处劳役,官吏地主等犯法,可用钱财赎罪免刑。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

A.非常严酷              B.官民犯法都要制裁

C.阶级性分明             D.是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

45.读下图,下列关于西汉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②刺史制度发展的结果 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与此有关  ④郡与国互不统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6.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  )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中央政府设丞相

C.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D.皇权至高无上

47.《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这段史料(  )

①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思想观念 ②留下了后人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③表现了封建史家写史的局限性 ④古史对天象的记载缺乏研究价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8.下列能体现秦汉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恢弘气势的是(  )

①巨龙般的万里长城 ②再现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 ③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④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9.下列关于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迫使汉高祖“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B.使汉初出现了“布衣将相”的局面

C.使汉初废除了郡县制,实行了封国制 D.为后来农民战争树立了榜样

50.西汉和东汉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之处是(  )

①取得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 ②同西域各族发展友好关系 ③设管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郡县 ④解除北匈奴对西域的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答案

题号

46

47

48

49

50

选择题得分

答案

二、非选择题:

5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武王)封诸侯……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材料2:《孟子》记载周分封的情况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军队)移之。”

材料3:《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小,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自身)以大,末流(不良习气)滥以致滥,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分离)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4:《汉书》载:“(主父偃)说上(武帝)曰:今诸侯弟子或十数,而适嗣(法定继承人)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以土地侯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弱矣。上从矣。”

回答:

(1)材料1、3、4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1分)

(2)材料3的做法是统治者出于什么原因采取的?带来什么后果?(4分)

(3)材料2、4表述的办法反映出统治者的什么共同目的?其推行后是否带来相同的最终影响?为什么?(5分)

(4)从材料3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分)

5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昭君出塞

材料三:            材料四:

“汉委奴国王”金印

请回答:

(1)昭君出塞在什么时候?有何意义?(3分)

(2)材料一、二体现了汉朝怎样的民族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3分)

(3)材料三反映的史实说明了什么?(2分)

(4)材料四中“大秦王安敦遣使”至东汉是在什么时候?有何意义?(2分)

(5)四则材料反映的史实相似吗?为什么?(2分)

53.(14分)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络绎不绝地运往中西亚和欧洲各国。因此,人们将自我国长安往西,经甘肃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再经今伊朗和两河流域直抵欧洲的东西交通、贸易的通道,称为丝绸之路。这是古代历史上里程最长的一条国际性贸易通道。

(1)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分)

(2)结合汉朝史实论述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4分)

(3)张骞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是什么?(2分)

(4)两汉时期,我国对外交往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为什么?(4分)

(5)如果开发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旅游业,下列哪个景点会在其中(2分)(  )

A.白马寺     B.昭君墓      C.始皇陵     D.孔庙

54.秦汉文化取得了辉煌成就,试结合史实说明秦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秦汉文化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2分)

2007年高考中古史强化训练秦汉单元(A)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C

D

A

C

C

B

B

B

B

B

C

C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B

B

A

B

D

C

A

D

B

B

B

B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答案

C

B

A

A

B

B

A

A

D

D

C

B

A

D

C

题号

46

47

48

49

50

答案

D

A

C

C

A

二、综合题:

51.(1)统治者实行分封制。(2)原因:吸取秦亡教训,认为秦王朝灭亡是由于缺乏同姓封国拱卫,所以广立同姓子弟,以巩固西汉统治。后果:汉初分封的同姓王势力日益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3)加强对分封的诸侯王的控制。没有。而是影响不同。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壮大;西周形同傀儡,无法控制诸侯。西汉通过“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力量,最后通过剥夺王、侯爵位,加强了中央集权。  (4)错误地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52.(1)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间汉匈双方和睦相处。

(2)和亲政策。和亲从根本上说,其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自身的统治利益服务的,属于政治联姻,但客观上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融合,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3)汉朝与日本交往密切。

(4)166年。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5)不相似。材料一、二反映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材料三、四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只要答出类似意思即可)

53.(1)为了联络大月氏等夹击匈奴。(2分)

(2)使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在张骞出使西域的基础上开通了后来著称于世的丝绸之路。(2分)

(3)不畏艰险,敢于开拓的精神。(2分)

(4)张骞出使西域及击败匈奴的骚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关中地区尤其富裕繁荣;秦汉时期我国造船和航海等技术不够发达。(2分)

(5)C(2分)

54.特点: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建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统一国家,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汉朝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秦汉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中华民族文化。 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时期,交通发达,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明广泛外传至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等,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同时,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路流入中华。 ③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的问世、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表明那时的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科技文化领先世界地位确立。 ④气势恢宏。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涌现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巨龙般的万里长城,再现横扫六国的秦陵兵马俑,史学巨著《史记》等,都表现出秦汉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

原因:①秦汉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政治)

②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经济繁荣。(经济)

③各民族交往密切,并且开辟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民族外交)

④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如汉武帝兴办太学,推广儒学等。

⑤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在此基础上又有很大的发展。